首页期刊导航|当代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双月刊

1006-1789

qnyj@sass.org.cn

021-53060606-2560,53062239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50室

当代青年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You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主办的有重要影响的青年理论刊物,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6年又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在全国政治类入选期刊中排名第十五名。全国政协常委,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德顺为学术顾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家庭功能的复归和建设——从"全职儿女"现象谈起

    王水雄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职儿女"古已有之,今日再现源于社会的结构性"诉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发生了快速的核心化转变,其大部分功能转由政府机构和市场力量来承担.然而,当前的"全职儿女"现象凸显了家庭作为社会组织基本"细胞"的功能仍然不可或缺.当今世界正在迈向数算文明主导的时代,有需要也有条件让家庭真正"复归"为一种新时代的新型细胞.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家庭生命周期来看待和构建新时代家教家风,在家庭之中夯实新时代的价值底蕴;呼唤"新"的中国式家庭友好型社会文化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家庭的自主决策权,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强调家庭关心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

    "全职儿女"数算文明家庭功能家教家风家庭生命周期

    青年"低欲望躺平":全球图景、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

    吴瑛孙蔚航
    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图景下,以"躺平"为代表的青年低欲望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文章聚焦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的青年低欲望现象,展现了世界各国的差异化表现,并剖析其产生原因.研究指出,全球青年低欲望现象的形成受到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的影响.其中,外源性因素包括经济下行时期青年就业困难,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中的男权色彩,以及社会舆论对"躺平"的负面评价;内源性因素包括与青年关系紧密的初级群体的基础素养,以及青年对教育体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而且部分青年的低欲望表现已成为他们抵御社会异化的另类方式.研究提出,面对这一全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承认青年低欲望现象的合理性,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也要通过政府、媒体、家庭和个人的多方联动,加强青年社交情感发展和能力培养,帮助青年从"躺平"中站起来.

    躺平低欲望社会青年亚文化

    "协商式抵抗":国产女性向游戏中的女性形象

    刘亭利程欣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游戏亚文化中,女性逐渐成为我国游戏市场重要的消费群体.以女性玩家为目标受众群体,设计、研发和运营的女性向游戏受到了女性消费市场的欢迎.目前国产女性向游戏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与成熟阶段,通过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从外形、性格、能力、社会身份四个维度归纳出不同阶段下国产女性向游戏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国产女性向游戏的发展,其女性角色形象塑造呈现出从单一化、刻板化转向多元化、立体化的进步趋势,丰富和重构了以往游戏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对父权话语与男权文化提出了反抗.然而,现阶段女性向游戏对男性凝视和传统女性刻板印象的解构是初步且不完整的,它是对男权文化主导下的性别二元对立模式的一种协商式抵抗.

    女性向游戏女性形象女性主体性后女性主义

    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跨文化性别形象的青年传播圈层建构

    巩述林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圈层化传播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交往的重要形式.文章从青年社交媒体用户对跨文化女性形象的圈层认知建构出发,剖析青年传播圈层形成的内源机制与外源动因.基于网络田野和深度访谈法,研究发现:圈层化传播是青年文化的突出特征,也是青年群体内部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已成为网络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全球化系统下的本土话语逻辑生成过程中,青年传播圈层对跨文化性别符号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本土化加工.在新型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围绕跨文化性别形象所形成的青年传播圈层呈现出性别层面的"去中心化"和族裔层面的"再中心化"特征.青年圈层传播路径一方面折射了后全球化时代文化杂糅对青年群体身份建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青年圈层围绕价值观念和话语建构权的博弈.

    青年传播圈层跨文化符号女性形象

    粉丝情感劳动的组织化运作——基于A明星全国后援会的剖析

    李凌凌赵婉婉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商业经济到社会公益,粉丝社群呈现的超强行动力和影响力引发社会和学界的关注.既有研究往往将粉丝社区、社群、组织等概念混为一谈,从个体意见领袖或社群外部的视角解读粉丝的情感劳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视角的情感劳动过程.因此,基于对A明星全国粉丝后援会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媒介、政策、文化等变迁中,后援会管理层与成员通过文化资本、情感等因素的交互架构生成了"饭圈"的组织化运作.一方面,管理层为促使粉丝情感劳动组织化,发展出圈层化、规范化、制度化三种整合策略;另一方面,成员通过自我进化、关系建构、反叛三种策略表现出对后援会的迎合或抵抗.深入挖掘粉丝组织内部的运转与劳动过程,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数字时代青年亚文化社群的组织实践,为"饭圈"乱象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也对虚拟组织的运转和维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组织化后援会

    婚恋失范:流动青年"结婚难"的另一种解释

    金小红何超凡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婚姻市场理论无法有效解释部分农村流动青年"结婚难"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发现:选择现代婚恋模式的农村流动青年遇到的"结婚难"问题与婚姻市场理论下的"结婚难"问题不同,主要表现为恋爱难、由恋爱到结婚难.本文从婚恋失范视角对部分农村流动青年的"结婚难"问题进行解释,即因为婚恋观和恋爱行为缺乏社会规范指导和约束而导致"结婚难"问题.

    农村流动青年结婚难婚恋失范

    自我范畴、内群吸引与青年陷入传销的过程分析

    陈相云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政府通过大力整顿使传销的活动空间步步紧缩,但无法回避的是,传销仍能借助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地方语境中的话术操弄而产生新的变种以吸纳"招商对象",其成员主要以青年人员为主.基于对青年人员陷入传销的过程分析发现,传销组织主要通过布局邀约、自我范畴化、内群吸引等方式诱导青年加入,群体范畴身份的激活使得他们习得传销内部刻板化印象和行为以抵制社会污名,而内群规范的遵从则让青年为实现理想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走向杀熟.抑制传销不仅需要外在司法的强制涉入,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肌体内部,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规范的积极评价,通过"再范畴化"帮助他们摆脱因感知曲解所形成的消极社会认同,避免资本逻辑和唯利益取向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和日常行动策略形成"裹挟".

    传销自我范畴化内群吸引当代青年

    推免制度下本科生学业不良竞争的产生:基于社交平台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蒋帆黄露菡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既关乎推免制度的运行效果,又关乎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对微博、知乎、豆瓣平台的网络民族志分析发现,本科生学业不良竞争的形成过程呈现出从成效检验到筛选比较、从追求成长到追逐成功、从合作性竞争到排他性竞争、从挑战性压力到阻碍性压力四方面的特征.这种不良竞争体现出多方利益主体对有限资源的合谋,也揭示出院校制度中权威性规则的缺漏.要减少和避免不良竞争,可从三个层面入手:在思想层面,要规范学业评价政策的价值取向,矫正学业成就至上的优绩主义偏误;在制度层面,要发挥院校的导向作用,加强推免制度运行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在行为层面,要关注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优化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行动基础.

    推免制度学业表现学习竞争结构化理论教育治理教育质量

    中国儿童福利研究的演进、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张向达夏聪明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儿童福利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与不竭动力.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3年北大中文核心与CSSCI期刊检索出的556篇儿童福利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进展和热点梳理.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儿童福利领域已出现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和机构,相关研究数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中国儿童福利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期、深化发展期和稳步提升期三个发展阶段,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儿童福利的内涵界定、儿童福利的责任分野、儿童福利政策理念、儿童福利立法和儿童托育服务五个主题,研究的视角和内容逐渐趋向多样化、深层次.未来研究者应立足于既有成果,从不同角度继续深化儿童福利研究,以设计出合乎中国国情的儿童福利政策.

    儿童福利CiteSpace知识图谱研究动态

    儿童国家认同:国外研究的知识谱系与启示

    王晓童莹
    1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外学界有关儿童国家认同研究的四种理论取向.其中,精神分析取向侧重潜意识的讨论,认为儿童的国家认同源自俄狄浦斯情结的本能反应;认知发展取向将儿童的国家认同看成认知能力推动的结果,试图给出儿童国家认同观念发展的客观标准;政治社会化取向注意到了外在环境的力量,主要关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同辈群体等对儿童国家认同的形塑机制;新儿童社会学取向肯定了儿童的行动能力,重点考察儿童在构建国家认同观念过程中的具身化体验与实践.四种理论取向之间,既相互挑战又彼此补充,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国家认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以此为参照,文章最后为国内相关研究提出了若干借鉴和启示.

    儿童国家认同精神分析认知发展政治社会化新儿童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