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方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

双月刊

地方文化研究/Journal Local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形式逻辑、史源学在地方史地研究中的作用——以金牛道筹笔驿位置再讨论为中心

    蓝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逻辑和史源学对于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相当重要,但在史学界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地方史地研究中尤为明显.从史源学角度来看,唐宋筹笔驿故事、性质、位置都具有不确定性.宋代地理文献最早、最直接记载筹笔驿距离利州的里程,以史源学角度看,这是最为重要、科学信度最高的记载.其记载的里程与清代以来朝天驿距离广元里程基本一致,与实地吻合,可直接证明唐宋筹笔驿在今朝天镇.明代有筹笔驿具体位置记载的文献中,大都记载筹笔驿与朝天驿里程位置相同或相近,也可直接证明筹笔驿在朝天镇.明代并无所谓直接记载唐宋筹笔驿在今军师庙的任何文献.清代道光《广元县志》中有关筹笔(滩)驿在今军师庙位置的记载,不过是清代众多筹笔驿位置记载中的极少数,根本不是所谓"共识".这种清代所谓筹笔驿在军师庙的认知,明显是乡土历史重构的一种观点而已.从筹笔驿位置争论中我们发现,在地方史地研究中,要警惕地方功利观对地方史地研究的左右,加强史源学和形式逻辑训练、坚决反对"学术造假"相当必要.

    形式逻辑史源学筹笔驿朝天驿乡土历史重构

    明清香山县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张亚红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镇体系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香山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其城镇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其市场空间布局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表现在时序上有差异,同时也体现出结构上的变异.明清时期香山县已形成以县城(一级城镇)、中心城镇(二级城镇)、墟市(三级城镇)所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以及以香山县城为中心的两大市场圈层体系.

    明清时期香山县城城镇体系发展演变

    辽东根柢,以亭为名——交通地理视阈的汉晋文(汶)县地望发微

    佘远姣王海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汶)县是汉晋东北边疆县邑之一,在区域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文县地望研究,尚存在较大学术分歧.从遗址位置与规模、出土文物等方面看,瓦房店陈屯、熊岳温泉、盖州城关为文县治所的可能性较大.慕容鲜卑"汶城北"内战之地定位,或是判断文县地望的关键.起初,慕容仁"尽众距战"、慕容皝"大败".慕容皝的最终胜利,得益于不顾"海道危阻""从昌黎践凌而进",奇袭平郭.这大概与慕容仁"专备陆道",利用"汶城北"易守难攻的形胜有关.中古以降的辽东战事,盖州城关一带的青石岭诸山险,在各方势力博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盖州遂为"辽东根柢".盖州城关汉城为汉晋文县治所的可能性最大.王莽时,"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文县名"文亭",突显其辽东交通战略枢纽地位.文亭与其以南的半岛地区,乃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成为公孙度析分"中辽郡"、慕容仁"镇平郭"的基础,体现出强烈的海洋意识,促进了早期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摘要]汉晋时期文(汶)县汶城北盖州城关汉城文亭中辽郡

    缺位的董仲舒与刘贺的思想世界

    王刚常会营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仲舒及董学与刘贺的思想旨趣相交集,但在刘贺墓的出土资料中,这些不仅都付之阙如,而且在衣镜文中特意隐去董氏名号.这不是偶然,而是刘贺采取了有意为之的回避态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一则源于政治忌讳及高压态势,遵循"义不讪上,智不危身"的董学原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二则是学术内在的立场冲突及规则所导致.刘贺延承师门之风,加之本人对于"王道"及"礼义"的重视,根据"论必称师,而不敢专己"的原则,隐去董氏之名,甚至对所引董生文字降格和删芟,遂成为颇具学术理路的选择.

    董仲舒刘贺缺位政治文化学术立场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释义

    刘荣晖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知道》简:"(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学界对其释义仍有争议.对《知道》简进行释义,不仅要从字义的角度考虑,也要从《论语》及孔子一生的角度来释读.从汉代出土的简牍情况来看,汉代"昜"与"易"常相互混用,海昏侯墓与肩水金关汉代遗址出土的《知道》简,字形均是"昜"字,此处认为其是"昜"."昜"与"阳"是古今字,"阳"意为"高、明","昜"也是"高、明"之意.而"三日"应是泛指,指"一段时间"."御"从字义来讲有多义,从孔子和道的关系来讲,应是"应用"之义.故《知道》简应译为:"孔子懂得道的精髓,非常高兴地(向列国)宣讲了很久;孔子说:'我讲的道是好的,是有用的,可没有人去应用实践它.'"

    海昏侯《知道》简孔子

    中篇评弹《刘胡兰》编演述评

    王亮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篇评弹《刘胡兰》的编演工作,起始于纪念党的生日的领导政治批示,扩充于说新唱新运动的现实创作需求,修正于服务工人群众的市场舞台实践,定稿于宣扬英烈精神的单行演出剧本.该作品主要讲述刘胡兰坚定革命信仰不动摇、服务革命群众不落后、奉献革命一生不后悔,正面宣扬时政教育的必要性,系统宣教革命前景的鼓舞性,整体宣传中共领导的正确性.作为上海评弹团中篇演出形式的又一力作,该作品经历了三年六次大改的艰苦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国营剧团精益求精的直接表现,也是政治运动暴风骤雨的现实反映,从而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整齐话语口径、摆正阶级立场的目的.

    《刘胡兰》爱国主义上海评弹团

    清至民国内蒙古水涧沟的水利演进与社会递嬗——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田宓萨出拉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涧沟是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大青山南麓的较大沟谷之一.入清以来,随着移民迁入和土地开垦,土默特地区农业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本自由流淌的大青山南麓山涧水被次第开发,成为周边地区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水涧沟作为大青山南麓第四大沟,在被开发利用过程中,留下一批反映堤坝修筑、沟水使用等事项的水利碑刻.本文拟以水涧沟水利碑刻为核心史料,同时参酌其他资料,考察蒙旗水利秩序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北部边疆研究提供参考线索.

    水涧沟碑刻水患水利蒙旗社会

    地方时间、帝国隐喻与社会秩序——一个太行山村落民间信仰的个案考察

    臧明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河市全呼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从大元延祐年间开始,"九龙祭祀"逐渐演变为该区域重要的民间信仰,并在"地方时间"的浸染下历久弥新,被打造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祈雨,九龙祭祀的核心内涵为忠孝,其在明清时期由民间信仰上升至皇帝"御祭",建构起了区域性的"帝国隐喻",在冀南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九龙巡街""九曲黄河阵""供膳唱经"等祭祀活动,确保了信仰在时间轴上的延续,而庙宇等标识所塑造的伦理之神则使信仰不断层累着时代之思.时域、地域、场域等因素促成"九龙大王"充当了道德律令捍卫者、矿业安全守护者等角色,时间与隐喻的碰撞亦映射出了社会秩序的国泰与民安.

    太行山九龙祭祀地方时间帝国隐喻社会秩序

    从外来到本土:论近代天津城市生活中的外省菜馆

    白中阳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天津开埠通商后,凭借着九河下梢及贯通南北的地缘优势,以及在租界林立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城市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曾吸引了大批外省移民相继迁入.蜂拥而至的大量移民除为天津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丰沛的活力外,还将各地的饮食风味带到了文化及商业氛围较为包容的津沽.随后,在族群认同、地缘因素与商业化等多重原因的交织作用下,诸多外省菜馆纷纷在天津出现.无论是地缘上毗邻津门的山东馆,还是移民及商业化元素更为浓厚的粤菜、川菜、淮扬等外省菜馆,在拓展了天津饮食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印证了近代天津城市发展及民众日常饮食生活的现代性.

    近代天津移民外省菜馆饮食

    近十余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的新进展

    何川邹锦良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必大是南宋历史、文学和思想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十年来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周必大文学、生平研究的继续深化;周必大研究基础史料整理实现突破,包括《周益国公集》整理点校和《年谱》出版;开始有了系统研究周必大的专著,较为立体地展现了周必大的历史、文学和思想世界.总体而言,学界大致完成了周必大文献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周必大日记具体内容、周必大对区域的影响上,尚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

    近十年宋史周必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