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福良

季刊

1009-9034

xuebao@dhu.edu.cn

021-62373611

200051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促进全面素质教育,坚持为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特性

    孙旭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四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关联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种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性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进性;世界其他文化具有现代性的有益成分,对其积极吸纳创新,助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代性.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四重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体性精神性先进性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叙事的世界话语、逻辑内核、方法进路

    宋旭东郑丽平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视域下,中国以实践成就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版图,对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了在世界现代化范式中的话语权,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世界叙事图景.实践叙事历程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科学的内在架构:从叙事动因看,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变迁促使中国现代化动因转换发展;从叙事体系看,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动态系统;从叙事逻辑看,"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根基.迈上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叙事进路上升到哲学层面加以审视.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世界历史

    从冲突走向融合: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种形态

    张志云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外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古典哲学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通过上述理论视域对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史进行审视观照,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由冲突对抗逐步走向协调和解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出现了四种对应的形态,即远古时期听命于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农业时期依存于自然的"天地与我并生",工业化时期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信息化时期尊重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命运共同体

    《破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写作思路和价值取向

    徐光寿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破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为历史背景、聚焦于党的诞生地上海的党史纪实文学著作.其写作动力是受中华优秀传统话语的巨大感召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创建重要论述的直接启发.习近平关于党史研究和叙事的重要论述,为该书撰写提供了基本遵循.写作思路是,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写作宗旨,努力通过可信、可读的党史故事展现可敬、可亲的党的形象,力求用一本故事书让一般读者读懂中共创建史.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该书也存在着诸如故事遴选不够全面、女性革命先烈建党故事过少、个别史实不够准确等明显缺憾.

    《破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写作思路价值取向党史故事

    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和传播路径研究

    覃代伦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基础,也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切入,梳理了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以及国家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和行动举措.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切入,研讨了博物馆在中华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征集、学术研究和专题展览中的推动作用与社会影响力.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遗进校园、进目录、进课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施"学非遗、传非遗、展非遗"的社会教育意义和经济增殖价值,从而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纺染织绣保护与传播方法与路径传播力与影响力

    儒家情礼观念交融下宋本《西园雅集图》中文士服饰的文化意涵

    阮秋月卞向阳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西园雅集图》再现了"西园雅集"这一历史场景.本文以宋代李公麟、刘松年以及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为研究对象,分析画卷中文士们的服饰造型,并从儒家情礼观念的角度分析其着装意图与意涵.通过研究发现,画卷中的文士服饰体现出文人相聚之纵"情",以及宋代文人之守"礼".通过将三人画卷中的文士形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按照时间的推移,画卷中文士的形象及其演变折射出宋代情礼观念的逐渐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为"西园雅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西园雅集图》文士服饰观念史情礼观念服饰文化

    明代杂宝纹及其在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以明代丝绸经面为研究中心

    张清蓉王乐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宝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在明代已发展为相对成熟的纹样,其造型小巧、寓意吉祥.杂宝纹被巧妙地织入各种题材纹样的丝绸之中,并随当时的海外贸易,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及朝鲜半岛,为异国的丝绸拥趸所关注.文章以明代传世丝绸经面为基础,通过类比日本、朝鲜半岛相似纹样的织物,探究明代丝织品上杂宝纹的题材、造型、构图、组合等特征,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中日朝纺织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杂宝纹纺织品文化交流明代

    明代内府杂剧服装色彩刍议——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为研究中心

    邵旻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附有搬演穿关记录,是研究明代内府杂剧服装色彩的重要文献.在从曲本撰写到舞台演出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剧目所涉脚色的服装色彩,并未完全照搬现实中的色彩制度,而是以正色—间色—杂色的色彩等级为内核,在舞台呈现和演出调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独立的舞台服装色彩体系.在趋吉避凶的主旨之下,曲本中的白色与紫色在演出中分别被替换为玉色与红色;并在固化人物服色规范的脚色构建中,产生了玉色袍杨景与红袍关羽、青衣俫儿与茶褐直身老儿等典型的舞台人物形象.

    内府杂剧服装色彩穿关明代

    戏剧妆饰与壁画人物颜色的关联研究

    何韵旺王学琴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克孜尔壁画中的人物肤色各异、种类繁多,但关于壁画人物颜色的研究目前较为缺乏.《舞论》是古印度最早的戏剧理论著作,其中的"味论"与戏剧演员的妆饰色彩对早期壁画人物的颜色塑造产生过影响.要理解戏剧角色妆饰色彩与壁画人物颜色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是需要理清戏剧与绘画的关系;二是需要了解角色与颜色的相互对应关系.

    戏剧绘画角色颜色

    "绘事后素"注解考辨

    王莉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事后素"一词源自《论语》.古往今来,对"绘事后素"的解读,学者争议不断,其中以东汉郑玄的"后素"说和南宋朱熹的"先素"说最为典型.针对"绘事后素"注解之争,该文从对其解读影响较大的"绘事"、"素"、"后"及绘事工序入手进行深入辨析,探讨"绘事后素"注解之争的根源.通过辨析发现,当"绘事"意指服饰织物的一种局部装饰工艺时为"缋画",当"绘事"意指独立的绘画艺术时为"绘画";当"素"意指白采时,素色后施,当"素"意指粉地时,素色先施.最终得出结论,"绘事后素"注解之辩的实质不在于绘事本身"先素""后素"的工序之争,而在于隐藏其后的孔子"礼"之思想.

    绘事后素缋画绘画白采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