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大连工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大连工业大学

刘贵伟

双月刊

1674-1404

xuebao@dlpu.edu.cn

0411-86323650

116034

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原《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创刊于1981年,是大连工业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本刊以服务社会,促进学术交流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刊文内容涉及基础科学、化工、纺织、生物、食品、机械、自动化、信息工程等领域。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同时进入21个分文摘或数据库、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作为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WO4/CdS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张梓钰王宇郑楠董晓丽...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dS纳米棒和CoWO4前驱体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 CoWO4/CdS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电化学等表征手段对已合成的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光学和光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oWO4/CdS异质结构能够有效提高CdS的可见光吸收强度,有效分离光生电子-空穴,使得光催化降解性能大幅度提高。当CoWO4与CdS的质量比为1∶10时,CoWO4/CdS-2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以有机染料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可见光照射25 min后CoWO4/CdS-2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97。5%。在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样品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没有明显衰减。

    光催化剂硫化镉钨酸钴光催化降解

    铝掺杂钛酸锶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张超张秀芳王冠龙
    16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氯化锶为锶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制备了不同铝掺杂量的钙钛矿型SrTiO3,利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等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质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制备的SrTiO3(Al-0。3)样品为钙钛矿型,铝元素被成功掺杂,铝元素的掺杂使原催化剂粒径变小、禁带宽度变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降低。铝改性提高了 SrTiO3光催化性能,SrTiO3(Al-0。3)可在6 h内将苯酚降解96。0%以上。重复利用实验表明,铝改性SrTiO3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光催化钛酸锶铝掺杂苯酚

    CoFe2O4/ZIF-9催化过一硫酸盐降解罗丹明B

    刘文一孙德栋马红超马春...
    16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磁性CoFe2O4/ZIF-9复合材料。以罗丹明B溶液为污染物模型,通过催化剂催化过一硫酸盐评价其催化活性。催化剂筛选结果表明,复合催化剂CoFe2O4与ZIF-9的摩尔比为1∶5为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在20 min内,用100 mg/L的PMS和50 mg/L的催化剂对罗丹明B的去除率为99。7%。CoFe2O4/ZIF-9复合材料具有制备简单、催化活性高、可重复使用、回收容易等优点,是修复水污染的高效催化剂。

    ZIF-9铁酸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过一硫酸盐罗丹明B

    碱化MXene吸附剂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马鑫旭张秀芳王冠龙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LiF与HCl作为刻蚀剂制备了 Ti3C2T,(MXene),采用NaOH碱化处理制备羟基终端调控的碱化alk-MXene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通过不同碱化浓度及碱化时间对MXene进行调控后,得到表面羟基基团含量不同的alk-MXene,其吸附效果也有所不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对吸附量产生影响的吸附位点是表面羟基基团。当碱化浓度为3 mol/L、碱化时间为1 h时,alk-MXene表面羟基基团含量最高,具有最高的吸附量,对亚甲基蓝吸附容量可达95。3 mg/g。

    吸附剂碱化MXene亚甲基蓝吸附性能

    离子液体中纤维素溶解和再生的微量热

    朱德勤李明翟尚儒邵国林...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等温微量热仪测量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中纤维素溶解和再生微量热,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了再生纤维素结构变化。随着纤维素质量分数增高,溶解焓和再生混合焓均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质量分数3%纤维素溶解时,溶解焓值最大(-158。65 J/g);从质量分数1%溶液中纤维素再生时,再生混合焓值最高(-19。24 kJ/g)。溶解焓、再生混合焓与纤维素质量分数之间是非线性关系,说明溶解和再生过程的非理想性。纤维素质量分数显著影响溶解和再生过程热力学特征、再生纤维素氢键模式和晶体结构。

    离子液体纤维素溶解再生微量热

    海藻酸钠/单宁酸-铁复合物近红外光热响应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王鹏祥于跃房少康李慧荣...
    183-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简易方法制备的单宁酸-铁复合物(TA-Fe3+)与海藻酸钠(SA)共混,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具有近红外光热响应性的SA/TA-Fe3+复合纤维。研究了 TA-Fe3+复合物含量对SA/TA-Fe3+纺丝液流变性能和SA/TA-Fe3+复合纤维力学及光热性能的影响,借助单纤维强力机、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红外热成像仪对SA/TA-Fe3+复合纤维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TA-Fe3+复合物含量对纺丝液黏度几乎没有影响,复合纤维断裂强度都大于2。1 cN/dtex;随着TA-Fe3+复合物含量的增加,复合纤维的近红外光热响应更加敏感。通过调节TA-Fe3+复合物添加量可以满足近红外光热响应复合纤维不同升温要求应用的需求。

    光热材料海藻酸钠单宁酸-铁近红外光热响应

    酚酞聚芳醚腈酮/氮化硼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滕锐曲敏杰张珍珍王元泽...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酚酞基聚芳醚腈酮(PEK-CN)为基体树脂,氮化硼(BN)为导热填料,采用粉末共混法和高温模压法制备了 PEK-CN/BN导热复合材料,探究了 BN粒径大小及粒径复配对PEK-CN/BN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BN的添加能有效提升PEK-CN/BN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当BN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BN粒径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BN粒径为20µm时,导热系数达到最大值0。708 W/(m·K),较纯PEK-CN提高约83。3%。将粒径为10和2。6 μm的BN按照质量配比3∶2制备的复合材料,其导热系数的最大值为0。961 W/(m·K),是纯PEK-CN导热系数的3。83倍,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得到显著增强。

    酚酞基聚芳醚腈酮氮化硼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不同硅源SiO2气凝胶的多孔结构和吸附性能

    李天赐史非刘敬肖张皓杰...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以硅酸钠、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DM-DES)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 SiO2气凝胶。利用SEM和BET等方法分析不同硅源制备的SiO2气凝胶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特性;分析不同硅源SiO2气凝胶对二氯甲烷、甲苯等有机溶剂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以硅酸钠为硅源所制备的SiO2气凝胶具有最佳的有机物吸附特性,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以MTES或DMDES为硅源制备的SiO2气凝胶具有微米级大孔,且表现出较好的柔性特点。利用不同吸附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SiO2气凝胶对二氯甲烷、甲苯等不同有机溶剂的吸附量变化曲线更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SiO2气凝胶溶胶-凝胶法多孔结构吸附特性

    高速列车球墨铸铁齿轮箱铸造工艺模拟及实验

    桑宝光闫瑾刘明泽刘文华...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高速列车球墨铸铁齿轮箱铸件的铸造充型过程和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综合考虑了球墨铸铁凝固过程中的石墨化膨胀、孕育处理、球化剂的衰退以及铸型刚度影响的基础上,设计了合理的无冒口铸件浇注工艺。通过现场浇注实验,生产的齿轮箱强度、塑性和低温冲击性能均满足验收标准,并且-40 ℃低温冲击性能达到-20 ℃低温冲击标准要求的数值,满足动车组齿轮箱国产化的要求。

    齿轮箱球墨铸铁数值模拟

    薄壁曲面拉伸成形失稳起皱数值模拟

    杨振钱程丰学宇郑林...
    20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起皱作为薄板成形中的常见缺陷,严重影响曲面成形质量。为研究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曲面失稳起皱现象,设计了三种加载路径,并对相应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载路径对成形曲面起皱现象具有较大影响;受到较大压应力时,处于悬空状态的板料因约束不足易产生面外失稳而出现起皱;板料与模具间的摩擦力可减小板料承受压应力,可通过调整板料与模具的接触状态,进而对起皱有效抑制;采用最小变形加载路径,板料与模具接触良好,可获取光滑、无起皱缺陷曲面。

    拉伸成形加载路径起皱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