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领域视角下中美在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比较研究

    唐代红张晶韩志军常耀伟...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美视东南亚为重要的地缘战略区,两国在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地缘影响.该文以地缘影响力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地缘影响力评估模型,从政治、经济和军事3个领域视角定量刻画中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2010-2021年中国在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地缘经济影响力上升最快,且在政治、经济两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超越美国;美国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一直较平稳,地缘经济影响力增长缓慢,地缘军事影响力较中国优势明显,但差距在减小;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对各个国家的地缘影响存在较大差异.②国家实力是地缘影响力的作用基石,但国家实力并不与地缘影响力呈严格的正相关性;地缘关系互动是地缘影响力的核心变量,不同领域的互动事件是其具体外在表现,可以作为考量不同领域地缘影响力的要素之一;领域关系是评价地缘影响力不能忽略的重要变量;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文化距离等对地缘影响力具有制约作用,距离较近、交通便捷、文化认同感强有利于增强地缘影响力.

    地缘影响力东南亚测度模型中国美国

    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格局及驱动机制的微观研究

    金淘芮旸林静怡王玲...
    99-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以浙闽粤三省95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综合运用加权核密度估计、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在村级尺度多维刻画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格局,利用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而从地理资本视角分析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并构建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地形分异和山区集聚格局显著,重心位于闽北山区,核心源区位于浙西南山区;②地形条件、人地关系、城村联系和经济收入是影响人口外流率村际差异的显著因子,人均耕地面积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是主导驱动力;③传统村落人口外流是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等7个显著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是生态资本、区位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函数.

    乡村人口外流人口流动格局驱动机制传统村落东南沿海地区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村镇建设格局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李元芳乔伟峰杨春花陈园...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镇建设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地处苏南的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金坛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指标体系,诊断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存在的问题,评价村镇建设格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点主要围绕主城区、城镇中心及交通主干道分布,整体呈现出"一个大中心、多个小中心"的放射状空间格局,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可达性分异较大;②金坛区居民点分形特征较强,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多区域片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基本沿主要交通线路扩张;③金坛区村镇建设存在村镇空间形态复杂、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村镇规模等级不合理的问题,据此提出提高村镇空间结构稳定性等村镇建设格局空间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苏南洼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及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村镇建设格局乡村发展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兼论"数字鸿沟"的调节效应

    罗润尤玮周年兴李在军...
    114-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分别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中间高、两翼低"的格局,二者呈显著空间正相关;②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但对生态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显著的非线性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能力鸿沟会增强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倒U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数字经济稳步增长、缩小"数字鸿沟"以及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赋能作用提供参考.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非线性影响"数字鸿沟"调节效应

    中国科技创新对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王凯胡奕甘畅李智慧...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改进熵值法和Bootstrap-DEA模型对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及旅游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考察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科技创新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全国及四大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增长势头强劲,增速形成"中部>东部>西部>东北"的空间格局,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差异较大;30个省域旅游经济效率明显改善,增速呈现"东北>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征.②科技创新和旅游经济效率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性明显,并且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聚模式;科技创新对本地旅游经济效率改善作用明显,但会通过"虹吸效应"和"屏蔽效应"抑制邻近省域旅游经济效率提升.③在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等要素是推动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效率正向外溢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负向空间效应明显.

    科技创新旅游经济效率Bootstrap-DEA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康复性景观理论下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评估及其障碍因素

    陈勤昌王兆峰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测度康养旅游发展潜力及其阻碍因素,是客观研判康养旅游产业继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康复性景观理论核心内涵,从物候益养环境、旅游发展水平、康养服务能力和社会经济基础4个维度系统构建康养旅游发展潜力评估框架,综合采用权重线性组合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中国康养旅游潜力空间异质性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分异明显,高潜力区呈片状分布于以东南丘陵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地区,低潜力区集聚于青藏高原地区及天山山脉两翼;②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与云南、贵州两大空间组团呈H-H集聚,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4省区呈L-L集聚,陕西和吉林呈L-H集聚,江西呈H-L集聚;③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总收入、年平均气温、交通便利程度、优产度为影响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前5项因子,整体上旅游发展水平影响力最大.

    康复性景观理论康养旅游潜力评估空间异质性阻碍度

    中国省际黄金周旅游倍增效应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谷义江孙根年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域国庆/春节黄金周旅游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黄金周旅游倍增效应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①研究期间中国省际黄金周旅游倍增效应呈现整体增强趋势,但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冷热点分化明显;②国庆假期旅游倍增效应"东高西低"且变化较大,春节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形成东北、西南、粤琼3个稳定高值区,呈三足鼎立态势;③31个省域黄金周旅游存在明显的空间依存性,倍增系数高(低)省域的周边省域倍增系数亦高(低);④人均GDP、公路里程对国庆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存在负向影响,高A级旅游景区、铁路里程对国庆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存在正向影响,冬季气候舒适度、冰雪旅游指数和高A级旅游景区对春节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存在正向影响.

    黄金周旅游倍增效应时空格局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动态识别与驱动因素探测

    穆学青张超凡丁正山郭向阳...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生态效率表征旅游业绿色集约发展水平,能直接反映旅游与生态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该文以黄河流域73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综合采用Super-SBM模型、线性趋势分析、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8-2017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态势,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特征;核密度曲线趋向"双峰"形态发育,右尾延长度增加显著,效率提升效果明显.②旅游生态效率等级表现为低效率城市为主体,高效率城市不断扩充,且有向中下游集聚趋势;轻度下降、基本不变市域与轻度提升、显著提升市域数量相当;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局域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空间依赖性特征,区域间存在一定空间整合性,且协作强于竞争;局部空间转移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旅游生态效率依附关系惯性.③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格局特征是诸多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城镇化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长期主导因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综合交通通达性、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对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边际效应明显.

    旅游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变化ESTDA地理探测器驱动因素黄河流域

    评《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甘畅
    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