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科技结构性权力分配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基于高端制造业价值链的视角

    于英杰杜德斌李祺祥
    3089-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时代,价值链是全球科技竞合的深层要素,解构全球科技结构性权力是谋划大国科技战略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科技结构性权力的理论框架,从网络结构和宏观结构分析全球科技结构性权力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科技结构性权力是国家在多边贸易关系中塑造全球价值网络结构的能力,同时又通过网络地位进一步强化对科技资源的支配,其测度有两个维度:一是"源于结构的权力",二是"塑造结构的权力".②网络结构显示全球科技结构性权力分布极不平等,欧美发达国家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强者更强"的幂律分布特征持续发育出"核心-边缘"的等级层次结构.③宏观结构呈现出从德国的"一家独大"到中、美、德"三足鼎立"的空间特征,中、德主导科技输出结构性权力、美国独揽科技输入结构性权力.④国家科技实力是权力产生的基础,国际地缘环境是科技权力的运作背景,地缘环境邻近性和科技水平势差是权力网络形成的驱动力,地缘环境、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能力是科技结构性权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科技权力结构性权力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空间格局影响机制

    共同富裕视角下城市群发展的平衡性:理论内涵、指标体系与演变特征

    罗富政李先乐
    3110-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促进城市群内部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平衡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阐析共同富裕视角下城市群发展平衡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富裕性特征和共同性特征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1-2021年中国九大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平衡性进行量化评价,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Markov链模型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内部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平衡性逐渐增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体指数处于领先地位.富裕性特征的年均增长率较高,但各城市群在共同性特征上的水平仍较低且呈波动态势.②总体指数的基尼系数呈现缩小趋势,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改善,且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是中国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此外,各城市群总体指数均存在β收敛,哈长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存在总体指数较低和收敛速度慢的双重难题.③在研究期间内总体指数核密度曲线缓慢向右移动且极化现象减弱.同时,Markov链分析表明发展平衡性水平有向上转移的趋势,但较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结论揭示了城市群发展的平衡性趋势,并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支撑.

    共同富裕城市群平衡发展收敛特征演变趋势

    中国去工业化城市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王文刚崔承润李敏李汝资...
    3137-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工业化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及生产全球化等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区域经济现象,但过早去工业化会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依据中国市域层面制造业占比变化特征识别去工业化城市,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探究相关因素对城市去工业化的影响.结果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市域层面去工业化发展具有普遍性,去工业化城市比率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而增加.去工业化城市呈现由北而南、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新增去工业化城市数量随时间发展先增后减,集中出现在2011-2014年.②中国市域层面去工业化多为过早去工业化,占去工业化城市的56.48%,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因其结构刚性及资源禀赋问题,更易发生过早去工业化.③城市去工业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金融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在产出、就业去工业化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生产率水平、资源禀赋、区际产业分工与合作、环境规制等因素对产出和就业去工业化表现出相异的影响.相较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对东部地区城市去工业化的显著影响,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受金融化水平和交通连通性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区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易引致西部和东北地区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但却利于东、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

    去工业化过早去工业化制造业区域差异

    顾及人口密度水平差异的建设用地扩展模拟

    梁曜韬王海军张彬
    3158-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阶段的中后期,需要更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建设用地盲目扩展.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因其易与其他模型耦合而被广泛用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通过不同方法描述元胞状态能够实现不同目的的模拟预测,进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本文首先采用基于渗流模型的城市聚类算法(Percolation-based City Clustering Algorithm,PCCA),考虑系统临界特性将网格人口密度分布划分为高人口密度地区和低人口密度地区;然后结合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中的建成环境分布,叠置得到顾及人口密度水平差异的建设用地分布格局,包括高人口密度城镇地区、低人口密度居民点和非居民点地区;进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构建CA模型(PCCA-ANN-CA),对上述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扩展进行模拟.本文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分析发现,2020年高/低人口密度地区的划分阈值低于2010年,区域人口密度下降;对各地类县域数量占比分布进行冷热点分析,发现2010年低人口密度居民点分布热点区域集中在衡水、沧州、天津、唐山和秦皇岛南部,到2020年天津的热值有所下降;2010年高人口密度城镇地区热点区域集中在北京、天津,次热点区域集中在石家庄附近;2020年热点区域和次热点区域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但保定、张家口和承德的热值均有所下降;PCCA-ANN-CA不仅能够模拟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还可以模拟不同类别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利用人口密度水平差异细分建设用地属性,能避免模拟的新增建设用地过度集中于已有建设用地较多区域,使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更相近.

    建设用地扩展人口密度元胞自动机渗流模型京津冀

    开发区资本再地域化的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以长三角核心区为例

    李鲁奇戴靓宓泽锋孔翔...
    3175-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三角核心区等发达地区,资本循环已突破开发区边界,试图通过再地域化在区域尺度实现空间修复,这成为开发区资本空间运动的新趋势.当前文献已分析了多种形式的开发区间联系,但有待对开发区间资本流动进行专门研究.为此,采用长三角核心区的企业投资数据,借助网络分析和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检验开发区间投资网络的发育水平、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核心区的开发区之间已出现日益明显的资本流动,2016年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该趋势更为明显;②资本以单向流动为主,且资本流动在省域间存在明显分割,但2016年后跨省联系也开始快速增加;③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受开发区间产业相似性、发展势差的影响,也受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以及省、市行政边界的影响,且该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投资企业的不同所有制类型之间存在异质性.

    开发区资本再地域化时序指数随机图长三角核心区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格局及影响机制——基于高铁站区承接企业视角

    汪德根翟云利赵美风王悦...
    3191-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站区具有促进交通、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城市产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关联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单元,构建高铁站区与城市间"总-分"企业视角下隶属联系网络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刻画高铁站区承接企业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格局,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网络形成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高铁站区承接企业视角下,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关联网络整体呈"多核心放射状"空间格局,总体连通性和集中性较强,廊道效应明显,中西部网络发育不够完备,呈现出"东密西疏"网络格局特征;网络小团体特征较为明显,中部城市群"内联外拓"和东、西部城市群"内强外弱"的网络特性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群际网络呈"跨桥状"联系格局,城市群群内城际关联网络格局表现出"强强联系""梯度联系""邻近联系"三种特征;③长江经济带城市关联网络的出度节点空间分布呈"高等级零星点缀,低等级众多遍布"格局特征,而入度节点呈"高等级族群成片,低等级串珠成线"空间分异格局特征;④城市群关联网络格局受城市能级、站区营商环境、站区基础设施、站区开发程度、站-城联系度5个维度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内部可达性、城市等级、站点区位和政府优惠政策等因子对高铁站区承接城市关联网络格局形成的作用力明显.

    高铁站区关联企业城市关联网络影响机理长江经济带

    珠三角公共交通需求-供给关系类型与影响因素分析

    杨家文陈若宇段阳
    3215-3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跨行政边界的职住联系日益紧密,城市间交通需求也逐渐增长.准确认识城市群公共交通服务现状,是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借助位置服务大数据和公共交通服务模型,分析区域职住空间联系模式与公共交通服务的关系;基于K-means聚类,计算公共交通的需求-供给关系类型,辨析潜在服务需求;采用多元Logit模型,解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相比市内职住联系,满足跨市通勤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整体质量更低、绕行更多且更依赖换乘.②珠三角城市群内,存在不同的公共交通需求-供给关系类型,反映了多种潜在服务需求;既有跨越边界的,也有分布在市内的.③制度壁垒和开发强度限制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需求-供给关系类型的形成.相应结果可以为理解和协调区域交通服务供给提供参考.

    交通服务评价职住空间联系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一体化

    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的时空分异及协同发展

    储德平杨菲邵笑北王朝辉...
    3228-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和创新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与动力源泉,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有利于高质量推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在测算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二者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呈交错上升趋势,二者空间分异均较为明显,东部地区在大多数子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②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逐渐优化,实现了从中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转变,"高-高"集聚区以华东地区为主,"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边疆地区.③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及固定资产投资率等是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大于单因子驱动力,产业结构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由此提出未来推进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应着力提升文化创新供给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强化空间集聚效应,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促进多元驱动因素协同发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文化场馆服务供给与区域创新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与决策参考.

    公共文化文化场馆服务供给区域创新耦合协调

    珠三角地区居民在线消费行为特征及空间差异

    魏宗财黄绍琪魏纾晴甄峰...
    3249-3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线消费的渗透促使居民消费行为趋向多元复杂,也推动城市零售空间领域人地关系的变革.目前学术界关于居民在线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成果主要关注个体或空间单一层级因素的影响,而对不同层级因素的交叉影响尚未达成共识;既有实证研究多针对特定城市尺度,而对区域尺度因素的探讨相对欠缺.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发掘珠三角地区居民在线消费行为特征及空间差异,进而使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个体及区县两个尺度因素及层级间交叉作用关系对居民在线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居民在线消费行为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差异;居民个体的数字接入能力对其在线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正向效应,而区县层级的物流及交通可达性能够强化该影响;居民的实体消费行为对其在线消费行为呈负向影响,主要由于居民注重服务体验,仍对实体消费有较强的依赖性;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居民在线消费行为,而且能通过影响其受教育程度进行强化.研究有助于丰富居民在线消费行为及其空间差异的学术讨论,也能为城市零售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在线消费影响因素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共同演化及其市民化效应

    周闯郑旭刚杨苘菲
    3265-3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是加速市民化进程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共同演化视角,利用2008-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共同演化的总体态势和时空过程,以及两大战略共同演化对市民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新型城镇化拥有先发优势,其发展更具相对优势;两大战略的重心偏离度整体呈现波动收窄态势,空间匹配程度有所提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两者协同质量不断提升.②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自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贡献相对较小.③从市民化效应来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能有效推动市民化进程,并且市民化效应在具有较强市民化意愿和能力的跨省流动、家庭规模小和城市居住时间长的农业转移人口中更明显.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市民化效应共同演化耦合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