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下的乡村跨界治理机制与重构路径——以邛崃市陶坝村"为村"工程为例

    陈坤秋江奕涵龙花楼赵玲珑...
    3289-3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发展主体老弱化与治理空心化成为掣肘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乡村跨界治理与赋能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本文构建"技术嵌入-跨界治理-乡村重构"数字化下的乡村跨界治理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数字化驱动乡村重构的路径,并对陶坝村案例深描予以实践佐证.研究发现应对乡村主体缺位等导致乡村衰退困局,通过数字技术嵌入,从场域扩充、产业外连和多元共治三大路径进行跨界治理能够助推乡村重构.经历传统在场乡村、脱域乡村与数字化重构乡村3个发展阶段的陶坝村通过数字赋能,联通乡村实体与虚拟空间以拓展空间场域;搭建数字桥梁,弥合产业链断点,创新产业模式;连接多元治理主体,破除时空阻隔,重构乡村治理秩序,实现了乡村空间、经济与社会重构,成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样本.

    跨界治理数字乡村乡村重构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格局及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王金伟王启翔陆大道
    3301-3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是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动能,探究三者(DTU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评价DTU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进一步分析DTU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旅游经济在2011-2019年间平稳增长,但于2020年出现大幅下跌;数字经济的增长极为上海、杭州和南京,新型城镇化的增长极为上海和南京,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为上海和杭州.②DTU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由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濒临失调阶段,且呈现"核心-边缘"空间非均衡性格局,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无锡、合肥等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③DTU系统耦合协调度是由自然、政策、市场等类别中的7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均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且双因素交互作用均强于单因素.其中,旅游市场关注度、夜间经济和气温对DTU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平均影响程度较强,地形和旅游市场关注度的平均交互作用最强.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数字经济、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同时也能为相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旅游经济区域协同长三角地区

    短视频视域下中国红色景区关注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提升路径研究

    罗婉琳卞荷雨王洁杨振凯...
    3327-3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内典型短视频平台的关注度数据,运用位序-规模、类型划分、核密度、参数最优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从空间格局来看,子系统与整体分布特征类似,形成了环首都、苏皖沪、川渝、两湖以及辽宁五大核心区,同时在晋陕、云贵、粤赣闽等地区形成了多个增长极.②从类型划分来看,纪念设施和历史遗迹类景区的网络关注与实体发展水平均较低,反映出虚实相互影响的状态;伟人故居、综合纪念馆以及红色教育基地虽实体等级较高,但由于其在互联网的宣传推广度不高,进而导致景区的网络关注度普遍偏低.③从位序与空间关联看,高位序景区数量虽占比仅为6.01%,但其关注度位于前列且在京津冀、晋鲁辽、豫鄂皖、江沪等区域形成了次热、热点集聚区;中等位序景区数量最多,占比高达91.68%,但其内部层次等级不分明;低位序景区发育质量差异大,且其所形成的冷、次冷点区则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中西部省份.④从影响因素看,主要因子为景区实力和政府支撑,一般作用因子有资源禀赋、网络营销以及城市等级,次要因子为人口支撑力、交通便捷性、产业结构等.最后,基于因子解析结果与空间差异特征,本研究提出"一带四轴"规划方案和"五位一体"优化路径.

    短视频红色经典景区景区类型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提升路径

    基于AHP法的丹霞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以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为例

    闫罗彬李宏卫李汝涓肖时珍...
    3350-3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霞景观是中国美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资源之一,开展美学质量评价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特尔斐法和景观分类结果,将丹霞景区的美学评价目标层拆解为峰林、崖壁、石柱、沟谷和天生桥5个准则层,再从地貌特征、景观美学和观赏者感知3个维度分别建立五种景观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不同景观和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美学质量评价模型.依据该模型,选取中国东南部美学价值突出、景观结构相近的5处丹霞景区24处景点进行美学质量评价.结果表明:①丹霞地貌景区各目标层对景观美学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峰林、崖壁、天生桥、石柱、沟谷;②对丹霞崖壁美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复合性,特别是与水体、人文景观的复合,而色彩性的影响最小;③对丹霞峰林美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独特性,特别是造型独特性,而负地貌多样性的影响最小;④对丹霞天生桥和石柱美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造型优美独特,其次为体量规模,邻近景观的影响最小;⑤对丹霞沟谷美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规模大小,细部特征影响较小;⑥5处景区中广东丹霞山的美学价值最高.此外,基于现场和照片AHP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通过照片对丹霞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具有可行性.最后,依据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与评价结果,对丹霞地貌不同景观类型提出针对性保护、利用措施和开发建议.

    丹霞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AHP)特尔斐法

    乡村居民空间权益感知对旅游参与行为的影响——兼论身份构建的参与作用

    秦晓楠王悦陈虎
    3363-3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空间即作为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生计资本与社会场域,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乡村居民能否获得相应匹配的空间权益,成为影响现代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问题.同时,乡村居民面向旅游产业驱动的新型空间生产模式,其身份建构的过程亦对其参与旅游产业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参与作用.在此,研究以界定旅游资本介入后空间权益的范畴为基础,以自我一致性和自我效能感表征乡村身份构建的重要阶段;构建以空间权力感知与空间获益期望为前因变量;以参与意愿为中间过程,以自我效能态度为中介变量,自我一致性为调节变量的乡村旅游产业行为意愿的机理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采用中国山东省马套村的抽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空间权力感知和获益期望正向影响居民旅游行为态度,从而具有正向积极的旅游参与意愿,且空间获益期望的影响作用大于空间权力感知.自我效能感起到显著中介作用.自我一致性在旅游支持态度对旅游活动参与意愿的作用路径上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且越靠近旅游产业空间的居民,其一致性更弱.基于此,提出优化空间"权"与"益"分配,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以产业空间公平引导产业权益分配的策略建议.

    空间权益身份建构参与意愿自我效能自我一致性

    宁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区深厚包气带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补给规律

    杨凡马玉学杨丽虎公亮...
    3385-3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深厚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过程与地下水潜在补给规律对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氢氧稳定同位素是土壤水入渗补给过程的有效示踪剂,本研究选取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地区林草地(LC)、林地(LD)、草地(CD)、农田(NT)4个典型不同退耕还林(草)样地土壤剖面,分析土壤质量含水量(SWC)和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δ2H、δ18O和1c-excess)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并通过峰值示踪法计算各剖面的潜在补给量,探究不同退耕还林(草)类型下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及地下水的潜在补给规律.结果表明,LC、LD、CD、NT各样地间土壤水SWC和δ18O组成均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4个样地同位素均值发现农田的SWC和蒸发作用最小,这与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相关.厚层包气带中土壤水入渗的同时经历了明显的混合作用,从上至下划分为浅层(0~4m)、中层(4~10 m)、深层(10~15 m)3个部分.利用方差分析可知,4个样地间土壤水SWC和δ18O在浅层和中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深层土壤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草)样地深层土壤水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中地下水潜在补给主要以活塞流为主,通过示踪峰值法计算得到LC、LD、CD和NT的年均入渗补给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1.7 mm/a、18.1 mm/a、22.3 mm/a、15.6mm/a.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宁南黄土区不同退耕还林(草)类型深剖面土壤水分运动过程及其对补给作用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种植模式的规划和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深层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土壤水分运移黄土高原

    空铁综合枢纽研究热点与展望

    陆林彭家明邓洪波虞虎...
    3397-3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铁综合枢纽建设是区域交通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但目前学界对空铁综合枢纽的关注不足,已有研究成果难以满足实践发展的需求.本文系统梳理近年来空铁综合枢纽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科学展望,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发现:①空铁综合枢纽将航空运输网与高速铁路网进行了有效衔接,利于合理配置运输资源、优化综合运输体系和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对枢纽地区及所处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城市等具有不同尺度的空间效应.②现有空铁综合枢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铁综合枢纽的概念内涵、空铁枢纽本体(组织模式、选址布局、客运换乘)、空铁枢纽外部效应(空间效应、区域效应)、环境与社会福利以及空铁枢纽成本收益5个方面.③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有:中国空铁综合枢纽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空铁综合枢纽的等级化与网络化趋势;空铁综合枢纽对人地关系的影响;空铁综合枢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空铁综合枢纽的发展经验总结与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未来中国亟需形成系统的空铁综合枢纽研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加强全球空铁综合枢纽研究对话.

    空铁综合枢纽联接模式效应研究热点研究展望

    梯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亚辉杨锦蓉李秀彬辛良杰...
    3418-3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山区坡耕地撂荒的加剧,梯田撂荒现象开始显现且不断扩张,目前已引起多个国家和地区重视.为了厘清梯田撂荒现状,本文以"格局-动因-影响-调控"为框架系统梳理梯田撂荒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最早出现梯田撂荒;90年代以后,梯田撂荒在全球不断扩张;当前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梯田撂荒率接近10%,且南方丘陵山区撂荒严重.梯田撂荒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以及野生动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源在于梯田经营的比较收益偏低.梯田撂荒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正面影响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土壤环境等,负面影响包括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壤侵蚀、粮食产能损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以及农耕文化价值下降等.为了缓解梯田撂荒,各地采取因地制宜利用梯田、发放农业补贴、出台保护法规、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及鼓励社会组织宣传梯田价值等措施开展撂荒地治理.未来,梯田撂荒问题可能愈发严重,大尺度撂荒规模的确定与机理挖掘、撂荒造成的地力资本损失核算以及撂荒引发的"暴雨-坍塌-泥石流"灾害链防治等均亟待开展研究.

    梯田撂荒格局驱动因素影响调控地力资本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四个特色

    贺灿飞
    3431-3432页

    立足乡土数智赋能: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兼评《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

    韩光辉
    3433-3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