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海空枢纽识别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列辉项阳张圣
    809-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海空枢纽是海上运输、空中运输与陆上运输的立体交互,具有更强大、更广泛的交通运输和集散能力.海空枢纽除基本的运输功能外,还以独特的产业运行过程,发展成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本文基于联通度和吞吐量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全球海空枢纽识别,提出海空枢纽度这一指标表征枢纽的运输集散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对海空枢纽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文章识别出35个全球海空枢纽,包括上海、纽约、新加坡、深圳、广州、香港、迪拜、洛杉矶等城市,聚集在东亚东南亚、欧洲和北美洲,多位于重要的全球城市或全球海运的重要航道.上海在联通度和吞吐量上都位居前列,是重要的全球海空枢纽.②新加坡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海空枢纽,中国的海空枢纽排名普遍较高,而大部分东南亚南亚城市的海空枢纽度排名靠后.绝大部分海空枢纽分布于高收入国家(地区)和中等偏上国家(地区),但海空枢纽度和国家(地区)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即使位于同一国家的海空枢纽之间在海空枢纽度的表现上也具有极大差异.③城市人口数量、外籍人口占比、船东企业数量、港口水深条件、港口平均在泊船只数、机场航站楼数量、国际旅客比例以及机场入驻的空运公司数量对于城市的海空枢纽度有显著影响,海运和空运指标的显著性高于腹地城市指标,基础设施属性指标和经济社会属性指标同样具有显著性.

    全球海空枢纽海空枢纽度海空联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基于航运网络的港口海向可达性识别与测度

    吴莎莎梁木新郭建科熊子尧...
    824-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港口基础设施的高效可达是国际运输成本的决定因素与区域互联互通和相互作用的前提.因此,如何测定港口海向可达性并从中揭示港口间交互作用的模式是研究航运网络的一个难点和热点.本文以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主要港口航运网络为研究对象,在考虑班轮服务频率及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基于陆路可达性理论提出融入加权路径的港口海向可达性模型,并改进复杂网络中心性指标,针对不同年份的样本统一处理,使相关指标更具可比性,验证其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①整体看,班轮服务频率能更深层次揭示各指标所反映港口的实际功能差异;从核密度分析看,航运网络的航线运行效率(WCC)、港口调控能力(WBC)均存在较明显的绝对差异和分化程度.②通过复合中心性(WC)的统计特征表明,港口单个优势功能在体现港口的影响力时存在偏差,结合WC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港口嵌入"航运网络"中亟待优化的功能.③以加权平均路径为模型测度的港口海向可达性呈现微弱的离散化,"马太效应"也更为明显.仅少数港口的可达性提升明显,但可达性较低的港口仍将长期存在,且绝对差异增大.

    航运网络中心性港口海向可达性海上丝路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未来情景模拟及其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

    支俊俊韩陈勖王雪婷张立康...
    843-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建设用地的未来扩张趋势及时空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可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合理调控城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未来30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并分析不同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可以获得较高的模拟精度,各分区Kappa系数均高于0.92,总体精度均高于95%,FoM值均高于0.40,表明PLUS模型适用于全国尺度和大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模拟.②影响中国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因素为人口、坡度和年均降水量,存在区域性差异.③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种情景下模拟预测的未来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非重点保护的耕地和生态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可满足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用地指标的刚性需求,有助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④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与2020年相比,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建设用地预计增长分别为-0.72%、-0.51%和1.19%,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优势景观面积占比持续下降,景观多样性不断上升;西部地区的景观聚集度显著下降,破碎度持续上升.本研究通过建设用地扩张的情景模拟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尝试为制定区域差别化政策提供参考,对实现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影响因素景观格局中国

    顾及建设用地聚集与排斥性的城市扩张模拟:以义乌市为例

    田宇熊昌盛
    861-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存在相互聚集或排斥的特性,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扩张格局.本文在厘清建设用地内部以及不同类型建设用地之间聚集与排斥性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到元胞自动机(CA)模型的发展适宜性与邻域影响因子计算中,以此构建顾及建设用地聚集与排斥性的CA-SAE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义乌城市扩张模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CA-SAE模型能够有效模拟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扩张状况,且模拟精度要优于传统CA模型.同时,多情景的模拟结果也证实了建设用地聚集与排斥性会影响到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城市扩张形态.本文构建的CA-SAE模型创新性地将建设用地聚集与排斥性纳入到CA模型中,为开展面向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张模拟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城市扩张模拟建设用地聚集性排斥性元胞自动机

    耦合视角下甘肃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协调度的时空跃迁特征与影响因素

    尹君锋宋长青石培基高培超...
    874-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乡村"三生"功能协同发展水平,揭示其演化进程中耦合协同关系的时空跃迁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利于优化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及开创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局面.基于1998-2020年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县域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跃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发展态势,逐步向良性、有序方向不断迈进,但耦合协调度数值整体较低且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2013年后耦合协调状态由严重失调状态转为基本失调状态的县域比例快速增加.②整体来看,全省中间区域县域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结构更加具有稳定性,而陇东南地区和酒泉市县域空间结构更加具有动态性.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呈现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增大趋势.各县域研究单元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较为稳定,其时空跃迁具有相对较强的路径锁定.③经济发展对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城镇辐射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与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直接影响到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根植于自然本底条件的其他诸如社会经济条件与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作用于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性重要条件.

    乡村"三生"功能耦合视角时空跃迁特征影响因素甘肃省

    经济全球化多重力量与地方集群演化发展——以浙江省玉环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

    俞国军贺灿飞
    893-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理解集群演化的主流理论,但有陷入知识主义的倾向,相对忽视市场和竞争对集群演化的影响.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将全球知识联系纳入到解释地方集群演化的理论框架中,大大提升了其对集群演化的解释力.然而,在中国情境中,忽视经济全球化多重力量的综合作用,很难全面深刻地理解地方集群演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全球市场、全球竞争、全球知识3个维度构建了全球力量作用地方集群演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全球市场有利于集群规模扩大;②全球竞争对集群市场份额造成负面影响;③全球知识促进集群内企业结构演化.这些发现表明,演化经济地理学需要考虑市场、竞争、知识等因素共同对产业集群或区域产业演化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完善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集群演化理论,研究结论对中国推动传统制造业集群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具有参考价值.

    经济全球化集群演化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产业演化经济地理学

    中国半导体产业集群网络的空间组织与网络外部性影响——基于半导体产业价值链细分视角

    刘清薛德升黄耿志蒋小荣...
    909-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基于2022年中国半导体企业投资与统计数据,从半导体产业的晶圆材料、封测材料、半导体设备、设计、制造与封测价值细分环节与网络外部性视角,研究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集群网络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组织.结果表明:①其中长三角是半导体材料、设备、制造与封测的总体高水平一体化集群区,珠三角是半导体设计的集群高地,制造环节连片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小范围分布在中西部成渝、关中、中原城市群.②半导体集群网络在借用规模和集聚阴影表现为正负外部性,通过区域外部性实现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协同集聚和空间一体化.在区域异质性中,长三角集群网络为生产驱动型和技术拉动型,珠三角为市场导向型和需求牵引型,京津冀、辽中南和关中地区为国企军企和科研院所分拆型,成渝为对口援助型.③晶圆材料、设备与制造社群具有小范围的集群发育倾向,设计社群集群发育最显著,封测材料与封测环节社群没有明显的投资集群发育.从区域投资组织看,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分别主要为单核心、双核心和多核心区域关联形态.从价值链细分环节的区域布局看,半导体设计与设备环节更倾向单核心结构,半导体制造环节更倾向双核结构,晶圆材料、封测材料与封测环节更倾向多核心或均质化结构.④在半导体的晶圆材料、设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环节有赖于学习机制形成水平分工的创新合作网络,在半导体的封测材料、封测环节和晶圆制造等劳动力密集和重资金密集型环节通过匹配机制形成垂直分工的供应链合作网络.基于研究结果,最后对中国半导体集群投资布局提出建议.

    产业价值链半导体细分环节投资集群网络网络外部性半导体产业

    中国短视频生产主体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抖音平台

    江巧暄文嫮
    93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短视频产业快速崛起.本文以截至2023年3月,在抖音平台上采集的76097个短视频生产主体为样本,运用空间分析刻画了专业媒体机构(PUGC)、达人(PGC)、普通个体(UGC)三类短视频生产主体的城市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对短视频生产主体城市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广州、杭州是中国短视频生产主体最为集聚的2个城市.另外,以成都、长沙、武汉、郑州等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短视频生产主体分布也非常密集.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中国短视频生产格局中的地位显著下降.②普通个体生产者UGC占总量最多、基本依照胡焕庸线分布;专业媒体机构PUGC青睐一线城市;达人多集聚在杭州、成都、长沙等网红城市.③计量研究表明,短视频生产主体倾向于选择互联网基础设施良好、人文环境舒适、MCN公司密集、以及临近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城市分布.即除了3T因素,成本因素显著影响短视频生产主体的区位选择.这揭示着,数字化对现有的创意产业地理格局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数字技术正推动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系统内循环",迈入"社会经济大循环".

    短视频专业媒体机构PUGC达人PGC普通个体UGC空间分布抖音

    中国区域人口收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形成机理

    刘振李伟刘盛和
    949-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区域尺度的人口收缩不断蔓延,然而区域人口收缩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尚缺乏探讨.利用1990-2020年4个普查时点地级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地级单元常住人口变化,识别人口收缩区,建立人口收缩经济效应测度模型,分析人口收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人口收缩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1990-2020年,人口收缩区呈快速扩张趋势,2020年人口收缩的地级单元占比已超过40%.②研究时期内,人口收缩并未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反而能够促进区域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③人口收缩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口收缩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东北地区不显著.④在解释机理上,这主要与现阶段绝大多数人口收缩区以农村人口外流引起的收缩为主,而城镇人口仍保持增长这一特征密切相关;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收缩持续蔓延,是东北地区与其它地区人口收缩经济效应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建议避免单纯从负面角度看待区域常住人口收缩现象,但必须重视城镇人口收缩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口收缩人口迁移经济效应城镇化中国

    基于手机App使用大数据的居民线上生活空间结构初探——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

    牛强陈树林伍磊
    966-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时代,居民生活逐渐向线上转移,已有研究表明线上生活推动了相应生活空间的重构,但其空间结构及成因仍待系统研究.本文选取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八类线上生活,利用武汉市联通用户手机App使用数据,以规则网格为单位,基于这些App的使用人数占比和人均使用时长构建八类线上生活的综合使用指数,而后利用冷热点分析和层次聚类,初步探究了武汉市居民线上生活的空间结构.发现其与传统生活存在很大差异:①就普及程度和使用强度而言,除外卖生鲜外,其他七类均遵循高值指标和热点多分布于郊区的反中心化规律,部分活动还呈现泛中心化的特征.②从热门活动的数量和内容来看,中心城区外围热门活动数量多于核心区,线上线下融合型活动居多;近郊区核心区热门活动数量多,各类线上活动发展得较为均衡;近郊区外围热门活动数量少,热门活动多为完全线上型.③总结上述特征,居民线上生活空间呈现"环形山"形态的圈层式扇形镶嵌结构.线上生活因弥补了郊区传统生活设施的不足而呈现与之互补的反中心圈层递增规律,同时,地理区位、建设条件、人口构成等因素影响下的线上生活差异使得不同人群集聚片区以扇形板块镶嵌其中.本文从线上生活的角度补充了传统居民生活空间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居民线上生活的空间结构,为信息时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生活空间结构线上生活手机App使用数据信息时代环形山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