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唐建武

双月刊

1671-7295

dyxb@dlmedu.edu.cn,dlykdxxb@yahoo.com.cn

0411-86110140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多学科科研、医疗及教学的理论性学术刊物。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讲座与综述、技术方法、病例报告、短篇报告,医学教育等栏目。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所引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电流强度刺激下单侧纹状体和单侧内侧前脑束损毁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

    孙炜吴春明朱毅难波宏树...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单侧纹状体和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以不同电流强度行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的行为学差异.方法 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位点纹状体损毁组(n=12)和MFB损毁组(n=12).对两组大鼠模型分别以0、100、150和200μA逐步增加的电流强度行STN-DBS治疗,比较两组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步行实验和旋转棒实验中的不同表现.结果 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中,电流强度达到200μA时,MFB损毁组的旋转圈数降至(0.7±0.5)r/min,而1位点纹状体损毁组则完全停止了旋转(0 r/min),与150μA刺激时相比,两组模型的旋转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在步行实验和旋转棒实验中,电流强度达到150μA时,与100μA刺激时相比,1位点纹状体损毁组和MFB损毁组启动时间分别显著缩短为(4.2±1.8)s和(18±2.3)s,平均步长长度分别显著增加为(14.6±0.6)cm和(14.8±0.8)cm,步伐调整数(前进)分别显著增加为(4.5±0.5)步和(4.2±0.4)步,步伐调整数(后退)分别显著增加为(11.2±0.3)步和(11.4±0.4)步;旋转棒实验综合成绩结果(ORP)分别提高为(3405±572)分和(2904±931)分;运动障碍症状都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 在PD大鼠模型STN-DBS治疗实验中,不同症状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的电刺激参数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行为学实验方法来筛选最佳电刺激参数.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丘脑底核刺激参数电流行为学实验

    支气管封堵器在小切口微创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和姗宋大为马治郑钰婷...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封堵器用于小切口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行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64例,年龄18~65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对照组,32例)和支气管封堵器组(试验组,3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与肺萎陷效果、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单肺通气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272.03±46.65)s]相比,试验组插管定位的时间[(210.81±17.56)s]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中肺萎陷质量相近,各时间点的PaO2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较插管前(T1)均有所上升,但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插管即刻(T2)和插管后1分钟(T3)HR较慢[(88.72±11.42)次/min vs(95.16±9.87)次/min,(83.09±11.13)次/min vs(89.44±10.15)次/min;均P<0.05],T2和T3时的MAP也较低[(86.0±11.13)mmHg vs(95.19±10.04)mmHg,(82.34±10.86)mmHg vs(90.56±9.79)mmHg;均P<0.05].单肺通气后10分钟(T5)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单肺通气10分钟(T6)时,两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比单肺通气前(T4)有所升高,且对照组气道压升高更为明显[(21.50±2.41)cmH2O vs(24.69±3.48)cmH2O,(22.25±2.26)cmH2O vs(25.19±3.34)cmH2O;均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咽痛(6.25% vs 18.75%)和声音嘶哑(3.13% vs 15.63%)发生率低,P<0.05.结论 支气管封堵器可产生良好的单肺通气效果,操作简单方便,插管刺激小,并能明显降低术后咽痛和声嘶的发生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微创心脏瓣膜手术.

    支气管封堵器双腔支气管导管微创手术心脏瓣膜

    丹东地区8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分析

    陈旭东李颖赵磊张洑源...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发病特点及结石成分,为本地区泌尿系结石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丹东市中心医院2019年9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患病情况和结石类型,并应用红外线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对结石标本进行成分分析,比较不同结石类型患者性别、结石部位的差异.结果 男性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较高,男、女比为1.82︰1,好发于上尿路(88.75%);21~30岁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多(P<0.05),31~50岁及61岁以上患者中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高于下尿路(P<0.01).结石成分中一水草酸钙检出率最高(71.38%).单一成分结石214例(26.75%),其中一水草酸钙74例(9.25%);无水尿酸60例(7.50%),在男性患者及上尿路中多见.混合型结石586例(73.25%),其中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最多,共324例(40.50%),且发生于上尿路患者多于下尿路(P<0.001);此外,一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二水草酸钙+无水尿酸的结石类型也均于上尿路多见(P<0.05).结论 丹东地区泌尿系结石病患者性别、年龄、结石部位存在差异,结石成分多以草酸钙为主,混合型结石检出多见,了解本地区泌尿系结石成分构成对泌尿系结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泌尿系结石结石成分分析丹东地区

    巩膜加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覃雪孙光丽
    211-216,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巩膜加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r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PPV治疗后发生re-RD的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硅油填充眼re-RD 6只眼(42.86%),取油术后re-RD 8只眼(57.14%),14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均为B级,均发现视网膜裂孔,13只眼(92.86%)视网膜脱离范围<3个象限.所有患者行巩膜加压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随访期间硅油填充眼完成取油手术,评估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截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从术前(0.91±0.75)LogMAR提高到术后(0.60±0.34)LogMAR,P<0.05.2例(14.29%)硅油填充眼患者术后出现高眼压,使用降眼压药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取油后停用降眼压药,随访期间眼压正常.2例(14.29%)患者术后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经局部激素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术后无脉络膜脱离、眼前段缺血、加压块感染、眼内炎、复视等并发症.结论 巩膜加压术是治疗PPV术后re-RD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PVR<C级、裂孔明确、视网膜脱离范围<3个象限的患者.

    巩膜加压术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

    非暴露技术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层肿瘤的临床可行性分析

    段海涛梁品
    217-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非暴露技术(Clean-net)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层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诊断考虑胃黏膜下层肿瘤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8±11.9)岁.所有患者均行Clean-net胃部分切除手术,在腹腔镜下切开浆肌层,行不损伤黏膜层的肿瘤剥除术,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切除瘤体平均直径(4.1±1.8)cm,肿瘤最大直径9.0 cm.术后留置胃管时间(2.5±1.9)d.术后1例患者发热,考虑肺部感染,治疗后缓解.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3.8±2.0)d,术后住院时间(6.5±1.8)d.术后病理间质瘤12例,其中5例低危,4例中危,3例高危.囊肿2例,平滑肌瘤1例,神经鞘瘤1例,胰腺异位1例,所有标本均有完整的包膜.结论 Clean-net治疗胃黏膜下层肿瘤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对于保留胃部形态,尤其对于近贲门处肿瘤术后胃功能恢复好,可作为特殊部位(近贲门、近幽门)胃黏膜下肿瘤的保功能手术方式.

    胃部分切除黏膜下层非暴露技术

    血清B7-H3联合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对肺癌的诊断及病情进展的评估价值

    袁胜芳王布项保利赵建清...
    221-225,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B7-H3和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TuM2-PK)对肺癌诊断与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院治疗的肺癌和肺部良性病变患者137例,其中肺癌患者85例为试验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B7-H3和TuM2-PK的表达,并比较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不同分期、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并绘制ROC曲线评估B7-H3和TuM2-PK对于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DeLong方法对比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随访10个月,采用COX回归分析B7-H3和TuM2-PK对于病情进展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对血清B7-H3、TuM2-PK水平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中的B7-H3和TuM2-PK水平分别为(31.45±6.64)ng/mL和(27.84±7.09)U/mL,均高于对照组的(21.11±7.44)ng/mL和(18.88±6.63)U/mL(P<0.01).合并淋巴结转移、Ⅲ~Ⅳ期及低中分化患者血清中的B7-H3和TuM2-PK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及高分化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肺癌患者血清中的高B7-H3和TuM2-PK浓度均为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影响因素(P<0.05),与肺癌患者病情进展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B7-H3和TuM2-PK水平与其PFS均呈负相关(r=-0.806,r=-0.723,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7-H3、TuM2-PK及两指标联合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6.5%、75.3%和84.7%,特异性分别为76.9%、76.9%和78.8%;AUC分别为0.842(95%CI 0.776~0.908)、0.822(95%CI 0.751~0.893)和0.901(95%CI 0.850~0.953);血清中B7-H3、TuM2-PK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6.51 ng/mL和25.12 U/mL.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指标联合比单一指标对肺癌有更好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 血清中B7-H3和TuM2-PK联合检测对于肺癌的诊断价值高于任何一项单项指标,且两者对病情进展及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肺癌B7-H3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临床病理诊断价值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索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汪礼宏姜涛
    22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精索静脉曲张(VC)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VC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男科与性医学科就诊的VC患者100例,年龄16~46岁.根据VC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Ⅰ度VC 34例,b组为Ⅱ度VC 14例,c组为Ⅲ度VC 52例.收集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Hcy、泌乳素、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素、睾酮、雌二醇、雌雄激素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ELR)及精索静脉最大内径的资料,比较各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与VC严重程度相关的因素.结果 Ⅰ度、Ⅱ度、Ⅲ度VC患者的Hcy分别为10.01(9.01,12.18)µmol/L、11.16(10.27,12.62)µmol/L、12.56(9.90,14.62)µ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85,P=0.048).其余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cy是VC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t=2.27,P=0.026).结论 Hcy与VC严重程度有关,在评估VC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同型半胱氨酸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最大内径

    1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李娜任艳飞张衡璐薛红娟...
    23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合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23年6月邢台市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诊断为ALL 16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合并癫痫发作患儿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发作原因及预后等.结果 166例患儿中,10例(6%)出现癫痫发作,男4例,女6例;初次癫痫发作中位年龄为7.5岁(2~12岁).患儿起始治疗后至癫痫发作中位时间38 d(22~423 d),其中60%于诱导缓解治疗期间发生,惊厥发作为首要表现.7例患儿头颅核磁发现异常,6例患儿动态脑电图发现异常.癫痫发作的病因为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PRES)(50%)、电解质紊乱(1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静脉窦血栓(10%),2例(20%)病因不明.经抗惊厥等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未再癫痫发作.9例患儿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死亡.结论 癫痫发作是ALL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于起始治疗的2个月内,多表现为强直性发作,最常见的病因为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积极完善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癫痫发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李彦佼张佳月房艳华梁珊珊...
    236-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一直面临研发周期长、体内药效差异大和个体间疗效差异等问题.患者来源肿瘤类器官(PDTO)是肿瘤细胞的三维培养物,可以长期扩增,模拟体内肿瘤特征及肿瘤细胞异质性,近年来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对PDTO模型的构建及PDTO在抗肿瘤药物筛选、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医药工业和相关肿瘤生物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肿瘤类器官抗肿瘤药物研发高通量药物筛选个性化医疗

    退变性腰椎侧凸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商振国李泽群王辉丁文元...
    242-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的脊柱畸形,其特点是椎间盘和小关节不对称性退变,导致脊柱不平衡,引发严重的疼痛和神经功能损伤,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DLS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共同引起,但驱动DLS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文重点对DLS特有的表观遗传和/或遗传驱动因素,以及该领域当前的局限性和挑战进行综述.

    退变性腰椎侧凸遗传易感性分子机制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