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再探——以青铜器的情境分析为中心

    陶怡曦毕经纬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干大洋洲遗存性质的判断需要将其置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群总体的"出土情境"与"文化情境"中考察.大洋洲青铜器在摆放、类别、毁器与涂朱以及祭祀性器具的有无等出土情境方面,与同时期墓葬随葬的青铜器有明显差异,却与同期南方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大洋洲青铜器出土于河流旁边的沙洲,也与商代晚期南方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河川附近祭祀坑之情形一致.总的来看,新干大洋洲遗存具有明显的祭祀特征,很可能为祭祀坑.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情境分析祭祀坑

    邾国故城西岗M1墓内棚架设施复原研究

    杨镇王青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战国墓葬M1形制特殊、结构完整,为研究周代墓葬的修建、下葬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室内的柱龛、柱洞以及墓道隔墙上的凹槽等遗迹,可复原为连接墓室与墓道的竖井式木构平台,其性质应是专门服务于墓葬修建或墓主下葬的临时性棚架设施.此类竖井式木构平台设施是周代针对深埋竖穴墓采用的一项高效且实用的工程技术,同时为解释文献所载"君封以衡"的下葬设施及下葬过程提供了重要例证.

    邾国故城西岗M1墓内棚架设施下葬设施结构复原

    从张力关系中获致平衡:基于博物馆定义的观察与分析

    尹凯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8月24日,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上正式通过.无论是历经坎坷的修订过程,还是新鲜出炉的定义本身,都已经并将持续在博物馆世界内外引发广泛热议.博物馆新定义巧妙处理了困扰博物馆已久的张力关系,并最终在定义文本中达成了巧妙的平衡.具体而言,"两段式表达"巧妙处理了必选与备选、普遍与多样的关系;一改三年前的激进姿态而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着对潜在变革的预测与引领;首次写进定义的伦理与专业以一种互补关系服务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说博物馆新定义是各方妥协的产物,毋宁说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方对"何为博物馆"的期待.

    博物馆博物馆定义"两段式表达"平衡张力关系

    听障群体文化权利的寻求与实现——博物馆作为中介力量

    郭岚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听障人数最多的国家,听障群体有公共文化参与的实际需要,也有公共文化参与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国博物馆听力无障碍服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侧重于手语讲解服务的普及,以推进信息层面的听力无障碍.然而,由于听障群体内部存在异质性,且单向式的信息输入容易再造文化区隔,因此落实友好的而不止于差异补偿的关怀理念,是博物馆创设听力无障碍环境更进一步的目标.此外,由于听障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博物馆也需要正视听障群体文化表达的客观需求,努力成为促进听障文化对话理解的平台.作为代表性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有可能成为听障群体文化权利寻求和实现的中介力量.

    博物馆听障群体文化权利特殊关怀

    博物馆教育项目的设计、执行和评估——国际博物馆协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年度"五佳项目"评选的启示

    程艳妮黄瑾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每年评选五佳项目,旨在指导和规范教育与文化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五佳项目在设计、执行、评估阶段各有其遵循的原则,即设计阶段的目的性、相关性和合理性原则,执行阶段的适宜性原则,评估阶段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同时还要阐释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对比中国博物馆的特色项目,中国博物馆在设计阶段存在目的性欠开放、科学相关性考量不足,在执行阶段存在贯彻适宜性专业程度不够深入、博物馆教育方法欠灵活,在评估阶段存在问卷设计欠科学、调查方法较单一、问题分析不足等问题,对此,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设计应合理调整三阶段权重分配比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促进博物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博物馆教育项目国际博协教育与文化委员会五佳项目设计执行评估

    情感实践视野下纪念类博物馆的馆校合作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行前一课"为例

    孙红芳严建强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共建的"行前一课"教育活动是爱国主义和国际和平教育的一次创新.馆校合作中博物馆作为特定的学习空间,往往通过观众情感参与来提高馆校合作教育的有效性,目的在于重视情感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中的协同作用,促进博物馆可持续性记忆和公共话语的形成.在这个典型的博物馆教学活动中,记忆与观众亲密接触的关键是历史事件中的人与物,无论是物质表现的真实性光环还是幸存者个人见证的多重阐释,这些对塑造与回应观众情感关系来说都至关重要,增强了观众从博物馆参与中获取意义与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博物馆作为与过去建立关系的地方,需要从情感参与的角度重新想象博物馆中观众的学习面貌,从而开展具体的馆校合作活动.

    博物馆馆校合作见证情感实践观众体验

    纪念馆的记忆叙事对历史认同的建构与形塑——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例

    曾楠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馆是积淀器物、场景、形象的"记忆之场",它以特定空间组织的叙事框架勾连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在建构和形塑历史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纪念馆作为主体间开放的、不间断的叙事文本,通过文物象征叙事、媒介技术叙事、参观能动叙事塑造社会成员关乎历史性、根基性、源起性的认知及情感,帮助明晰认同定位、增加认同势能、升华认同自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通过合理挖掘历史资源、创设展陈空间,巧用善用媒介技术、扩展文物效能,导引观者能动叙事、强化情感共鸣,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意义再生产,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史认同的情感能量,升华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史认同的价值自觉.

    纪念馆记忆叙事历史认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与中国文化表达

    徐玲崔悦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配合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积极向境外国家和地区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重要时期.大量重要的考古发现为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品资源.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类境外展览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和连续性、多元一体性以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在传达中国价值观的同时,增进了境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效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境外影响力.

    博物馆考古出土文物境外展览中国文化表达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史

    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为例

    陈庚李晨鹭
    179-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是当下博物馆功能价值延展的重要路径.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获得感是评价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效用的根本标尺,可包含认知、情感、社会和功能四个维度.对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博物馆观众的实证研究显示,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的获得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认知与情感获得相对较优,社会和功能获得次之.年龄、职业、文创产品消费计划性、文创产品消费频率、文创产品消费占文娱消费的比重、文创产品消费的时间精力投入均与获得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文创产品消费计划性、文创产品消费频率对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对获得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当前文创产品消费获得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为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和提升消费获得感提供理论依据.

    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消费消费获得感影响因素

    外文摘要

    190-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