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实践研究进展及其对遗产话语体系重构的价值

    鲁昊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权威遗产话语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存在忽视东方文化遗产价值的问题,制约了我国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公园形式保护文化遗产,现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我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时空和遗产价值的宏大性和连续性,遗址本体以土为主的低辨识度和脆弱性,以及遗产保护和遗址公园化建设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在遗产保护中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系为遗产保护和遗产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丰富国际化的术语体系,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坚持以址为园的全要素保护理念,加强"物"到"非物"的数字化战略.

    考古遗址公园权威遗产话语大遗址土遗址

    试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系列扩展

    李尔吾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遗产运河、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类型.中国大运河基于工程技术类线形遗产的扩展应完善水工遗存的系列完整性并扩大遗产时空范围;基于文化景观的扩展应将沿线展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景观组成大运河文化景观群;基于文化线路的扩展应构建大运河水陆遗产综合体,并强调运河与城镇、城镇与城镇间的动态演化关系.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系列扩展遗产运河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价值特征文化价值

    江苏徐州云龙区铁刹山西汉墓M66甲、M66乙发掘简报

    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
    25-38,封2,前插1-前插2,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9月,徐州博物馆对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铁刹山汉墓群中的M66甲、M66乙进行发掘.两座墓葬叠压于同一墓圹内,上层墓(编号M66甲)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时代推测为西汉中晚期;下层墓(编号M66乙)为竖穴石坑双石椁墓,时代判断为西汉早期偏晚.两墓共出土各类器物56件(组),主要为陶器、铜器等,另有画像石12块.此次发掘为研究徐州地区汉代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徐州铁刹山西汉双层墓葬

    江苏苏州姑苏区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M2发掘报告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39-53,前插3-前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2018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三国孙吴时期砖室墓3座.其中M2平面呈"中"字形,且未被盗扰,出土了青瓷器、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琥珀、松石、料器以及石质文物共计83件(组).此次发掘为研究相关历史学、考古学问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苏州孙吴砖室墓

    南京市雨花台区定坊村孙吴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54-63,前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7-12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雨花台区定坊村地块清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孙吴墓葬2座,为前后双室穹隆顶砖室墓,出土了青瓷器、陶器、铜器等随葬品.2座墓虽遭不同程度盗扰,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对研究南京地区孙吴墓葬分布及丧葬礼俗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南京定坊村孙吴砖室墓

    南京市雨花台区定坊村四座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7-12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雨花台区定坊村地块清理古代墓葬90座.其中4座东晋、南朝墓保存相对较好,墓葬形制包括长方形单室券顶墓和带甬道的"凸"字形单室券顶墓,出土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和青瓷器.此次发掘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器物特征、葬地分布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定坊村东晋南朝砖室墓

    江苏丹阳生命健康产业园(二期)六朝窑址和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镇江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4-5月,镇江博物馆对丹阳市生命健康产业园(二期)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六朝时期窑址3座和宋代墓葬8座,后者出土了宋代湖州镜、发钗、铜钱、釉陶瓶等遗物.根据8座宋代墓葬的分布特征,判断其为一处家族墓地.这批资料为研究镇江地区六朝时期窑址和宋代丧葬习俗、社会经济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丹阳六朝窑址宋代墓葬湖州镜

    江苏扬州邗江区果园村北宋墓M28的发掘与相关认识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0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市邗江区果园村发掘一座北宋砖石混筑墓,墓葬年代为嘉祐七年(1062年),墓主人推定为吕士×,为安徽歙州新安吕氏暄公房家族成员.墓中出土墓志一合及少量随葬品.通过对吕士×墓志、墓葬结构及其他随葬品的解读,结合传统文献记载,补充了吕士×及其家族的相关史事,并对墓葬反映的北宋时期尊古复礼思想进行了简单讨论.

    北宋吕氏复古墓志嘉祐七年

    山东汉代墩式封土墓分区及相关问题研究

    闫桂林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墓葬中高温釉陶器的有无并结合墓葬空间分布规律,可将山东汉代墩式封土墓分为东部沿黄海区、西部沂沭河流域区两区.利用墓葬形制、随葬品、土墩葬俗对两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认为其受到吴越文化因素、楚文化因素、战国齐文化因素、鲁北汉文化因素、统一汉文化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文化因素对两区墓葬影响强弱程度有所差异.山东汉代墩式封土墓的出现与人口迁徙、商品贸易密切相关,其形成过程、文化属性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两汉时期文化从多元向一体、从差异向趋同的发展方向.

    山东汉代墩式封土墓分区文化因素分析文化属性

    浙东地区孙吴墓葬的葬俗分析

    倪润安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东地区是孙吴会稽郡的核心地区,也是越人故地的中心地带.浙东地区孙吴墓葬葬俗既有对东汉文化和东周越文化的继承,也有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特点,因此呈现出多层面的丧葬观念和做法.浙东吴人颇为重视墓地堪舆和墓葬建造,保持着墓葬的等级秩序,并有着强烈的钱财汇聚和财产保护意识.墓葬中普遍流行随葬青瓷器,其中主要的生活器类大多继承了越文化传统.在死后归宿问题上,人们的思想分化为两种选择:一种是汉代传统的升仙思想,以神兽镜、画像镜为依托;另一种是在孙吴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佛教所提出的转世轮回方案,以谷仓罐为依托.

    浙东地区孙吴墓葬等级随葬青瓷器钱纹砖谷仓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