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佛教文物及相关问题探讨

    王意乐王静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在中国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梳理近年来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的佛教文物,结合文献对佛教在江西的早期传播路线和过程等进行探讨,可以判断佛教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江西的可能性较大.江西发现的三国两晋时期佛教文物表现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江西社会风气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洪州窑的产品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江西三国两晋时期早期佛教文物洪州窑

    守正与创新:社会博物馆学及其中国适用性思考

    周婧景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博物馆的价值已转变为如何最大化地提升民众福祉,由此推动博物馆不断地向外部环境开放,并与之构筑起紧密、深入的有机关系,社会博物馆学及相关分支在适应该情况下脱颖而出.社会学首先将博物馆视为研究对象,尔后博物馆也引入社会学.社会博物馆学存在与博物馆当代价值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这两大优点,而缺陷在于专业性不及博物馆社会学、学科定位尚未廓清.生搬硬套地将国际问题挪用至中国以及盲目追随社会学研究问题,均不适用于中国,可能会影响我国该领域的问题发现、专业提升和学科构建,导致过度迷信博物馆社会化,矮化甚至边缘化博物馆专业化.创新并没有错,但唯有守正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

    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学博物馆社会学优缺点适用性

    场景可供性视角下书画展释展路径与实践研究——基于"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的观众调查

    郭青孙婵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书画展实践经验在美术馆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如何适应技术变革及社会变迁下观众行为模式与情感偏好的变化,是博物馆与美术馆同样需要回应的问题.从场景可供性视角出发,博物馆或美术馆通过"感知—认知—情感—社交"的释展路径,将观众对于书画展览模糊的期待转化为实践活动与舒适物空间,以灵活匹配不同观众的行为模式与情感诉求,使书画展与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与潜在行动力之间形成强耦合关系,从而切实提升其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该释展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书画展与不同公众的能动性之间形成协调互补的关系.

    书画展释展博物馆美术馆场景可供性观众调查

    后经典叙事学视域下博物馆非遗展陈探析——以"锦行天下——中国织锦文化展"为例

    姚晓晗唐郦薇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运营管理领域日益凸显,叙事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博物馆展陈、教育、研究等业务工作中.非遗纳入博物馆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推进了博物馆角色转变,让博物馆展陈的叙事性特征愈益凸显.非遗主题展览中,博物馆应通过展陈空间叙事要素的重组和搭建,让观众进入传统非遗的原生"故事语境";通过"多元媒体"叙事,构建全方位的叙事体验;通过叙事,还可以构建传统非遗项目与参观者当下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博物馆成为更具鲜活生命力的记忆空间.

    博物馆展陈非遗展陈后经典叙事学多元叙事媒介锦行天下——中国织锦文化展

    观众对考古的认知与态度:扎根理论视域下陕西考古博物馆的观众体验研究

    付文军陈妍何杰锋王沛...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观考古博物馆能否或多大程度地影响观众对考古的认知和态度/情感?运用扎根理论对陕西考古博物馆的观众访谈进行分析,结合观众的行为观察,可发现观众对考古博物馆的认知层面可以概括为考古学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工作、考古博物馆特点四个类属,情感层面包括回响、共情、启发和文化认同四种类型,观众的认知与态度/情感不可分割.在观众对考古博物馆体验的归因方面,观众的个人兴趣是影响参观最为重要的个人因素,其与展览内容的丰富、展览阐释的清晰与多样等共同塑造了参观体验.扎根理论视域下关于陕西考古博物馆观众对考古认知与态度的调查与研究,可为相关博物馆观众体验研究提供借鉴.

    考古博物馆观众体验认知态度/情感扎根理论

    博物馆展览沉浸体验的构成要素及内在机制——由"绿野先踪"展览个案谈起

    赵婕耿默兰唐淼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验经济时代,沉浸业态与博物馆的融合是当下文物展陈方式焕活的有效途径."绿野先踪"展览策划者通过对沉浸理论的梳理与分析,厘清博物馆展览沉浸体验的构成要素,从感官沉浸和心理沉浸视角构建沉浸式展览,探讨沉浸体验的发生机制和反馈机制,可为构建博物馆展览沉浸体验提供借鉴.

    博物馆展览沉浸体验"绿野先踪"展

    虚拟叙事与空间生产:一种迭代式敦煌艺术展的物像再现

    吴若明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敦煌及其他地区的文博机构通过现实和虚拟的物境组合陆续举办了敦煌艺术主题展,展览形式包括敦煌地区的原境实物展览、敦煌以外地区的数字虚拟场景展和虚境实物展.这些敦煌艺术主题展览探讨了敦煌艺术及其物像再现中的虚拟叙事、空间生产和空间实践等问题.相同主题展览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而迭代式展览是基于相同主题围绕成功的作品在不同场馆衍生出新展览.基于此,博物馆展览应创新叙事体系,重组文化元素,构建迭代式展陈方式,形成多元化展览,从而增强展览的多维架构和社会影响力.

    虚拟叙事空间生产迭代式展览敦煌艺术展数字化虚拟空间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博物馆夜游开发策略研究

    苗岭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博物馆夜间开放的背景下,博物馆夜游能够拓展新的观众群体并提供新的参观模式,推动博物馆发展.我国博物馆夜游的快速兴起引发其在本体、表现和体验之间关系的重新建构.空间生产理论可为这一重建过程带来新视角,博物馆夜游的空间生产体系正是在这一视角下的理论建构探索.空间生产在博物馆夜游中可以归纳为物质、精神和社会三个维度.基于这三个维度,博物馆夜游的开发通过平衡教育和娱乐、内容和技术、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可实现博物馆在夜间的文化传承、创新和增值,提升博物馆在夜间开放模式中的物质保障、精神内涵和社会效益.

    博物馆夜游空间生产文化增值文旅融合

    工业遗产更新中的文化表达——对英国工业遗产的思考

    陈济洲朱蓉
    18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的更新不仅是单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与提升,而且应兼顾遗产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英国的工业遗产文化以博物馆、遗址和公共艺术三种途径来表达,其文化表达的特点是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多种知识的传递,且表达方式多样,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英国的实践给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其多角度、多元化、多参与方的发展路线为我国工业遗产文化传承与表达层面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我国工业遗产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英国工业遗产文化表达更新保护利用工业博物馆

    外文摘要

    191-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