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带水解物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潘虹兆李连涛鞠林周伟...
    2349-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补饲海带水解物(LPH)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用90头胎次、体况相近,产奶量为(41.2±6.6)kg/d,泌乳天数为(125±16)d的高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3组奶牛在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补饲0(对照组)、15(L组)、30 g/(头·d)LPH(H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显示:1)补饲15 g/(头·d)LPH对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补饲30 g/(头·d)LPH则能在不影响产奶量的同时显著降低干物质采食量(P<0.05).2)补饲15或30 g/(头·d)LPH可以显著提高乳蛋白含量(P<0.05),并且有降低体细胞数的趋势(P=0.07),而对乳脂、乳糖、总固形物、乳尿素氮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3)补饲15或30 g/(头·d)LPH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H组血清葡萄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著提升(P<0.05),L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有上升趋势(P=0.06),H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下降趋势(P=0.09);补饲15或30 g/(头·d)LPH对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4)补饲15或30 g/(头·d)LPH可以极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1),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并在此基础上极显著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含量(P<0.01).5)补饲15或30 g/(头·d)LPH可极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1),并且补饲15 g/(头·d)LPH还可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综上所述,补饲15 g/(头·d)LPH能够在不影响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的同时,可延缓产奶量下降、提高乳蛋白含量、降低乳中体细胞数,还可改善血清指标、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海带水解物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免疫

    复合有机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生理的影响

    袁芳邓好好刘宁王建平...
    2361-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有机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消化生理的影响.选择388头泌乳奶牛,根据体重、产奶量、泌乳天数相近原则,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9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每头每天添加48 g复合有机酸.试验期共4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可显著提高泌乳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脂率、4%乳脂校正产量以及钙的表观消化率(P<0.05),对乳蛋白率、体细胞数、体细胞评分以及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灰分、磷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复合有机酸显著增加了泌乳奶牛的采食时长(P<0.05),但未显著影响躺卧时长、咀嚼次数、肢蹄评分、瘤胃充盈度评分、粪便评分、体表清洁度评分(P>0.05).由此可见,添加复合有机酸能够提高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钙表观消化率及采食时长.

    复合有机酸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消化生理

    芦丁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乳酸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乔林慧邢杰徐子萱高民...
    2369-2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底物条件下添加芦丁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乳酸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及单因素试验设计,以精粗比为7∶3的0.7 g混合精料(玉米∶豆粕=4∶1)和0.3 g混合干草(苜蓿∶燕麦=1∶1)为发酵底物,按芦丁的添加水平[0(对照)、1.5%、3.0%和4.5%]分为4组,每组设3个平行;同时,选取4头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晨饲前采集瘤胃液,制备人工瘤胃培养液,于39℃下进行厌氧发酵,并分别于培养3、6、9、12、18和24 h时取样测定相应指标.结果表明:1)在高精料底物条件下,瘤胃发酵液pH<5.80的时间长达6 h,表明成功建立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模型;且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和3.0%芦丁能显著提高18~24 h瘤胃发酵液pH(P<0.05),显著降低24 h丙酸、异丁酸、戊酸及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24 h甲烷产量(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表明,芦丁添加水平为4.5%时,对瘤胃液体外发酵参数产生了正组合效应,具有较好的体外发酵效果.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和3.0%芦丁能显著降低6~12 h产甲烷菌、6 h乳酸杆菌和6~12 h牛链球菌数量(P<0.05),添加3.0%芦丁能显著降低6~24 h乳酸杆菌(P<0.05),而添加4.5%芦丁能显著提高12 h反刍兽月形单胞菌和埃氏巨型球菌数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芦丁能显著降低12 h丙酮酸含量(P<0.05),添加1.5%和4.5%芦丁能显著降低6 h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激酶(PK)及淀粉酶(AMS)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芦丁能显著降低6~12 h脂多糖(LPS)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高精料条件下添加芦丁能改善奶牛体外发酵,抑制甲烷产生,以4.5%为适宜添加水平;且芦丁能通过降低LPS含量、抑制乳酸产生菌和乳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减少乳酸产生,减缓瘤胃发酵液pH的下降,缓解高精料诱导的SARA.

    芦丁奶牛体外发酵微生物区系SARA

    沙葱粉和酵母制剂对藏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范娟苏满春李讨讨徐尚荣...
    2383-2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评估沙葱粉和酵母制剂对藏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8.56±1.49)kg的6月龄健康藏羊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10只.在每天自由放牧8 h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只每天补饲200 g精料,试验Ⅰ组每只每天补饲200 g精料+10 g沙葱粉,试验Ⅱ组每只每天补饲200 g精料+20 g酵母制剂.预试期7 d,正试期75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第1~75天和第1~30天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第31~60天的平均 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第61~75天的平均日增重均出现负增长,以试验Ⅰ组的降幅最小.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及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脾脏的重量和相对重量显著降低(P<0.05).4)试验Ⅰ组肉色的红度(a*)值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相比分别提高了 33.33%、33.73%,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在补饲精料中添加沙葱粉或酵母制剂能改善藏羊瘤胃内环境,提高平均日增重和屠宰性能,且对内脏器官发育无负面影响.

    沙葱酵母制剂藏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瘤胃发酵参数

    剩余采食量对绵羊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

    唐红玉李俊达何喜梦杨博华...
    2394-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剩余采食量(RFI)绵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以探究RFI对绵羊胴体特征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202只萨福克羊(♂)×湖羊(♀)的杂交F1代青年绵羊作为试验候选群体,进行单栏饲喂试验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筛选出RFI最小(RFI=-0.39±0.04)、平均体重为31.35 kg的8只试验羊作为低剩余采食量组(L-RFI组),RFI值最高(RFI=0.30±0.03)、平均体重为31.15 kg的8只试验羊作为高剩余采食量组(H-RFI组).测定2组屠宰性能,并且采集背最长肌、牡蛎肌、霖肉、米龙肌、腹腩肌,测定营养成分含量、肉色指标和持水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L-RFI组的GR值显著低于H-RFI组(P<0.05),2组之间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没有显著差异(P>0.05).2)L-RFI组的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牡蛎肌脂肪、灰分含量以及霖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H-RFI组(P<0.05),2组之间米龙肌、腹腩肌水分、脂肪、蛋白质、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L-RFI组的背最长肌、牡蛎肌、霖肉、米龙肌、腹腩肌pH.显著高于H-RFI组(P<0.05),2组之间背最长肌、牡蛎肌、霖肉、米龙肌、腹腩肌pH24、肉色、滴水损失、蒸煮损失、系水力和失水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L-RFI组绵羊沉积更少的胴体脂肪和肌肉脂肪,屠宰后肌肉的pH0显著提高,但不同RFI对肌肉的肉色、滴水损失、蒸煮损失、系水力、失水率没有显著影响.

    剩余采食量屠宰性能肉品质绵羊

    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对哺乳羔羊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及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丁亚伟郭云霞王海玉刘月琴...
    2406-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对哺乳羔羊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及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的15日龄湖羊羔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羔羊随母哺乳并补饲颗粒料,对照组颗粒料中不含发酵饲料,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有5%、10%、15%发酵饲料的颗粒料.预试期5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试验Ⅰ、Ⅱ组终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试验Ⅱ组白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红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Ⅲ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Ⅰ、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颗粒料中添加10%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可提高哺乳羔羊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提高平均日增重和终末体重.

    羔羊发酵饲料生长性能免疫血常规抗氧化

    饲粮中添加岩藻多糖对羔羊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王嘉麟吴鹏鑫王胜男许悦雯...
    2417-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岩藻多糖对羔羊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6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月龄断奶去势川中黑山羊公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F1、F2和F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3%和0.5%的岩藻多糖.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F2和F3组第30天体重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第16~30天和第1~30天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F1、F2和F3组第16~30天和第1~30天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F3组空肠和盲肠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F1、F2和F3组回肠微生物的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回肠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P<0.05),F1和F2组回肠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空肠微生物的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F1组十二指肠微生物的Chao1指数显著提高(P<0.05),F1、F2、F3组十二指肠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F2组十二指肠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4)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F2和F3组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F2和F3组回肠未分类肠杆菌科、未分类梭菌目和未分类瘤胃球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回肠梭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F2和F3组空肠未分类瘤胃球菌科、未分类毛螺菌科和未分类拟杆菌目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F1、F2和F3组空肠未分类梭菌目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十二指肠未分类双歧杆菌科、未分类梭菌目、未分类毛螺菌科、瘤胃球菌属和颤螺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F2和F3组十二指肠未分类瘤胃球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岩藻多糖能够提高羔羊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小肠中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 添加0.3%的岩藻多糖为宜.

    岩藻多糖羔羊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微生物区系

    不同纤维素酶处理时间和添加水平对小麦秸秆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李岩霍子韩史传真李秋凤...
    2431-2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纤维素酶处理时间和添加水平对小麦秸秆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及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4×4双因素试验设计,包括4个纤维素酶处理时间(0、15、30、720 min)和4个纤维素酶添加水平(5 000、10 000、15 000、20 000 U/kg),分别测定在不同发酵时间(24、48 h)的营养物质降解率和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随着纤维素酶处理时间增加,除24 h半纤维素降解率(HD)外,体外发酵24、48 h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木质素降解率(ADLD)、HD、纤维素降解率(CD)显著增加(P<0.05).随着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增加,24 h DMD、NDFD、ADFD、HD、CD和48 h HD呈线性增加(P<0.05),24 h ADLD 和 48 h DMD、NDFD、ADFD、ADLD、CD 呈二次增加(P<0.05).纤维素添加水平为10 000和20 000 U/kg之间的DMD、NDFD、ADFD、ADLD和CD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纤维素酶处理时间增加,体外发酵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对体外发酵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纤维素酶处理时间增加,体外发酵48 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增加(P<0.05).3)处理时间为30 min的48 h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时间(P<0.05),处理时间为30和720 min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均显著高于0 min(P<0.05).随着纤维素酶添加水平的增加,48 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产气速率呈二次增加(P<0.05).综上所述,纤维素酶添加水平为10 000 U/kg和处理时间为30 min时,能够提高小麦秸秆的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提高NH3-H和TVFA浓度,增加产气量以及产气参数,改善体外瘤胃发酵.

    山羊体外产气纤维素酶降解率瘤胃发酵

    复合菌制剂对芦苇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黄棋汪水平黄桥深刘勇...
    2443-2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复合菌制剂(同质乳酸杆菌/异质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菌及其配伍)对芦苇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洞庭湖区生长期的芦苇为青贮原料,设5个组,分别为空白组(CK组)、乳酸菌组(LA组,添加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组(LA+BS组)、乳酸菌+黑曲霉菌组(LA+AN组)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组(LA+BS+AN组),每组3个重复.乳酸菌添加量均为1.5×108 CFU/kg青贮原料,黑曲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1.0×108 CFU/kg青贮原料(均以青贮原料鲜重为基础).青贮60 d后,测定芦苇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并通过体外发酵试验和体内降解试验评估其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LA组、LA+BS组和LA+AN组干物质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LA+BS组、LA+AN组和LA+BS+AN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和LA组(P<0.05).2)各组青贮饲料感官评定得分均在60~70分,评级均为良好;LA+BS组和LA+AN组发酵品质综合得分较高,其中,LA+AN组氨态氮/总氮值、乙酸含量和乙酸/总酸值较CK组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和乳酸/总酸值较CK组显著提高(P<0.05).3)LA+AN组体外发酵干物质消失率和总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等体外发酵参数得到改善.4)LA+AN组和LA+BS+AN组8、24和48 h的瘤胃体内发酵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添加量下,乳酸菌和黑曲霉菌联用对芦苇青贮品质以及瘤胃发酵特性改善效果最好.

    芦苇复合菌制剂青贮发酵品质瘤胃发酵特性

    克氏原螯虾食性、形态学参数、质量参数和出肉率的相关性分析

    周晖汤保贵龚汉夫雷元刚...
    2455-2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确定了克氏原螯虾在稻虾连作田地中的食物源和营养级,并分析了克氏原螯虾食性与形态学参数、质量参数和出肉率的相关性.在湛江市繁养一体的稻虾连作田地中采集克氏原螯虾正常个体62尾,螯足重生个体6尾,同时采集各类维管植物、中华圆田螺、福寿螺以及饲料样品.对所有样品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采用包含浓度权重的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饲料、伊乐藻和菹草对克氏原螯虾腹部肌肉生长的贡献率,通过氮稳定同位素模型计算克氏原螯虾和福寿螺的营养级,并分析克氏原螯虾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和δ15N)、形态学参数(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尾扇长)、质量参数(体质量、腹肌质量、螯质量、螯体比)和出肉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采集到正常雌虾30尾、雄虾32尾,虾体质量3.40~29.35 g,均值(14.05±6.26)g.饲料为克氏原螯虾腹部肌肉生长贡献了63.40%生物量、62.28%碳源和75.15%氮源.2)本研究以中华圆田螺作为初级消费者的基线,计算出克氏原螯虾的营养级为2.20,而福寿螺的营养级为2.68.3)小于15 g的虾出肉率与螯质量和螯体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螯足生长情况直接影响这部分虾的肌肉生长.大于15 g的虾出肉率与螯质量和螯体比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腹肌质量和δ13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对饲料的利用情况成为决定这部分虾出肉率的关键因素.4)所有采集的正常螯虾的螯质量与δ13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以推断螯足发达的个体倾向于更多摄食δ13C值较低的菹草.在饲料充足时,螯足缺失并没有显著影响螯虾的摄食和生长(P>0.05).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食性与其形态学参数、质量参数和出肉率密切相关,饲料是本研究中克氏原螯虾腹部肌肉生长的主要营养源,但即便是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克氏原螯虾仍然会大量摄食水生植物.传统的氮同位素营养级研究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受到饲料强烈影响的养殖生态系统.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克氏原螯虾选育和稻虾综合养殖模式下的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克氏原螯虾形态学参数质量参数出肉率碳、氮稳定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