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教育科学
大学教育科学

章兢

双月刊

1672-0717

dxjy8821123@yahoo.com.cn

0731-88821123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

大学教育科学/Jour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向全国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实践工作者征稿。欢迎具有创见性、学术性、指导性的高水平论文,特别欢迎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论文。办刊宗旨为: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介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推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实成智: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高等教育理论

    刘献君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是一种理性认识,其本质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研究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洞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不仅要有理论指导,而且要有实践智慧.在实践和研究中,需转实成智,形成实践智慧,并运用实践智慧展开研究.譬如,从关系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在综合中创造,在转化中深化,等等.教育研究还需回归实践,改进实践,要运用从实践研究中得出的新认识、新理论来指导未来实践.这种指导,要针对未来实践的状态和要求,如需要达到的目标、解决的问题,师生的诉求、社会的要求,以及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等等.

    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转实成智院校研究

    从"五唯"、多维到自为:大学教育评价改革向何方突围?

    刘振天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大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破"五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维评价日益成为新的教育评价目标模式.然而,由于"五唯"评价固有的形式化、简约化和计算化等特点,在评价改革实践中,多维评价仍难以替代"五唯"评价,而只是"五唯"评价的补充角色.而且,多维评价受价值、方法和技术等因素影响,操作难度大、成本高.从"五唯"评价到多维评价并非教育评价改革的最佳和最后选项.大学教育评价只有转向从根本上体现学校、学者及学术主导的"自为"评价,即自我评价,才可能真正走出"五唯"评价怪圈,有效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评价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大学教育教育评价改革"五唯"评价多维评价自为评价

    塑造国家意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创新

    丁建洋李志峰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我国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知识生产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职能,知识生产模式创新是新型研究型大学本体建构的关键指向.新型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的本质追求是超越国家科学竞争效应中的跟跑状态与依赖现象,这就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学把国家意识作为知识生产的精神特质与价值纲领,探索以国家意识为逻辑起点和以知识生产内外部要素反映国家意识中高阶层位价值追求的知识生产新模式,通过知识生产模式创新实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本体建构.

    新型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创新国家意识要素体系共治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学异化的景观表征与消解路径

    李霄秦在东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形塑的影像元素作为前沿技术手段和新颖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中,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师的必然选择.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因为对前沿技术手段和新颖教学方法所呈现的工具与艺术性表象过度迷恋,而将教学引向景观社会,导致思政课教学中的部分真实情境被景观所遮蔽,教学主体性隐匿、教学内容程式化以及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凸显,进而导致思政课教学陷入自我向度、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的分离,偏离了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将高校思政课教学驱离由"景观"编织的表象世界,需注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求,实现思政课教学在以"我"为主体的"自我向度"、以内容为引领的"价值向度"和以现实为导向的"实践向度"三重维度的回归,重构思政课教学的"真实境遇",使思政课教学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轨而行.

    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教学景观社会理论教学异化消解路径

    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为何、何为和如何

    陆道坤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研究旨在为营造有利于教育家形成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文化提供鲜活的材料、为推动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智慧支持、为个体教师"修炼"提供精神食粮.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基于教育家思想与活动演变、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与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围绕教育家成长历程描写、教育家精神萌生与成熟过程的勾画、教育家精神的个体化提炼、教育家成长逻辑与教育家精神生成机理的揭示、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的辩证审视与时代价值阐发等展开讨论.教育家精神研究只有立足教育家所处时代,下沉到教育家的生活、学习、教育活动场域,进入教育家思想世界,综合考察教育家理想与世态、生态、心态、努力等因素,并基于"三线合一"的逻辑,综合使用个案研究、历史叙事、口述史、归纳法等方法,方能系统揭示教育家成长及教育家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轨迹和机理,阐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当下教育提供智慧支持与精神引领.

    教育家教育家精神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双一流"建设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研究

    朱恬恬楚秋玉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成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采用我国283个城市2012—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双一流"建设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复杂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建设高校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资本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对"双一流"建设政策促进建设高校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有门槛效应,在最优区间内可以实现"双一流"建设政策城市创新效应的最大发挥;资本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对"双一流"建设政策促进建设高校所在城市的创新能力的门槛效应因区域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动态调整和竞争机制;优化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双一流"建设政策城市创新能力双重差分门槛效应成效评价

    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空间溢出和门槛效应

    刘莉莉李庆豪张枫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指数,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对乡村振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能够突破空间限制产生辐散效应,对相邻地区乡村振兴呈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跨越两道"门槛",其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后回弹"特征;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助推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多维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子维度、研究生学历层次和地区受教育水平三方面.基于此,建议从因地制宜扩大研究生规模、强化研究生人力资本"转移支付"并开展乡村数字画像等方面为乡村振兴事业提质增效.

    研究生教育规模乡村振兴空间溢出效应多维异质性

    反思与重构:高校学位撤销的非学术标准探究

    王琦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撤销的非学术标准可划分为政治性标准、纪法性标准及品德性标准,具有与学术标准同等重要地位.《学位法》第37条欠缺可操作性,且非学术标准的设定权限与实施程序等问题暂付阙如,《学位法实施办法》应当依据非学术标准的类型,在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规范下将兜底条款转化为列举性条款.非学术标准的设定权限应符合法律保留原则,内容应契合比例原则,并依照正当程序原则保障学位获得者的程序性权利及救济渠道.高校应根据具体情节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并着力于制度保障和组织建设,采取法治化的学位纠纷解决方式.为强化对高校适用非学术标准的监督,可通过司法力量实现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与学位获得者合法权益保障的动态平衡.

    学位撤销非学术标准学位法学位纠纷学位获得者

    高校优绩主义科研评价的逻辑基础、伦理风险与价值选择

    柴楠吕寿伟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绩主义科研评价始终包含着对个人努力和奋斗的鼓励,在优绩至上的制度氛围里,所有人都沉浸在依靠自身既有能力和持续努力来改变当下现状的"积极生活"当中.优绩主义科研评价通过唯才是举的正义承诺、最大效益的效率承诺和成功人生的价值承诺成为支配性的科研评价制度.然而,赋予优绩主义科研评价正当性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其问题的根源.科研目的上的功利主义、生存方式上的竞争主义,以及学术文化上的等级主义令优绩主义科研评价无法兑现其原初的承诺,它导致科研与学术的日渐疏离,使科研活动沦为"输赢"游戏,更使学者群体出现等级分化.优绩主义科研评价遵从的是市场的逻辑,而非学术的逻辑.走出优绩主义困境,首先要通过超越技术化的管理主义,完成大学学术文化的回归;其次要通过摈弃畸形的成功主义伦理学,实现学者学术精神的回归;最后要通过打破优绩至上的评价原则,实现学术本体价值的回归.

    优绩主义高校科研评价机会均等管理主义

    教育优绩主义的审思与超越

    赵亚婷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绩主义以"应得"理念凸显分配正义,契合教育正义观.现代教育遵循优绩主义的价值取向,给予人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崇个体的勤奋努力,主张基于个人努力的"应得"进行分配,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引擎.然而,优绩主义在彰显教育正义的同时也使教育陷入困境.教育优绩主义以精英期待诱发教育主体的自我剥削,以优绩竞争阻碍个体与他者的"切近",以线性思维逻辑遮蔽学生成就的多元性.要扭转这一困局,教育优绩主义应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承认教育在其衍生功能中的有限性;重塑教育的复合正义观,在分配正义的基础上追求承认之维和育人之维的正义;树立立体化的成就观,助力教育主体的多元成长.

    优绩主义应得优绩竞争自我剥削教育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