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文化IP解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研究

    田美玲方世明寇圆圆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内部子系统间互动性较强,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态势趋好;2010-2019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极化效应"波动减弱、"扩散效应"有所体现、"回程效应"极其微弱的状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双核扩散-板块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效益推动力、创新潜在力、经济拉动力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别从单因子驱动和双因子交互等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突出文化IP和板块联动发展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文化IP文旅融合空间效应驱动因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浙江省旅行社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罗成书杨杨帆
    81-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行社影响着旅游产品的空间串联及整合,分析其在特定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包含2 277个旅行社点要素的浙江省旅行社地理信息系统,运用最邻近分析、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浙江省旅行社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旅行社空间分布存在集聚特征,形成了 1个高密度区(杭州),两个次高密度区(宁波、温州).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单核心,带状连片分布,沿海多,内陆少.旅行社表现出以县级居民点为中心的距离衰减规律.常住人口密度、出口总额、第三产业产值、3A级及以上景区密度对旅行社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出口总额为负相关,其他为正相关.

    旅行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地理信息系统浙江省

    南京市亲子旅游流时空分异及网络结构特征——不同出游类型的对比分析

    陈颖侯国林刘润佳潘晓青...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网络游记和照片,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南京市不同类型亲子旅游流的时空分异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市不同类型的亲子游时序特征受到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异.(2)历史文化型节点呈"大聚簇"分布格局,休闲娱乐型和自然生态型节点则表现为零星分散的"小斑块"格局.(3)节点的空间等级由高到低、集聚和扩散能力由强到弱均依次为历史文化型、休闲娱乐型、自然生态型.(4)整体网络发育尚不成熟,核心-边缘结构显著.其中,位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型亲子游网络发育完善,休闲娱乐型亲子游网络次之,边缘区的自然生态型亲子游网络发展落后.

    亲子旅游流时空分异网络结构出游类型南京市

    基于网络游记的桂林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研究

    叶梦林珍铭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网络游记数据,运用爬虫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桂林市2016年和2019年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桂林市旅游节点分散,中心节点功能优势不明显,旅游流分布不均衡;(2)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与边缘层级明显;(3)旅游流节点间层级明显,且层级跃迁困难.为促进桂林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需进一步发挥核心旅游节点的辐射作用,加强核心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的联系;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般旅游节点、边缘旅游节点与上层节点的联系,积极实现其层级跃迁.

    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社会网络分析桂林市

    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

    任以胜汪勇陆林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方法研究2006-2020年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及各维度生计资本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具有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公共资本依次降低的特征,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总体差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889%,63.536%,12.64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地区差异呈下降态势,不同区域的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组间流动性较低,难以实现跨越式跃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空间分布.

    生计资本区域差异动态演进Kernel密度Markov链

    种业创新对粮食安全的溢出效应及区域差异

    尹春凤徐宣国崔丙群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2001-2020年面板数据测算粮食安全发展指数,基于区域视角和省域视角检验种业创新对粮食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粮食安全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指数最高,而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指数较低;(2)粮食安全发展水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上呈现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趋势,地区集聚效应明显;(3)种业创新环境和种业创新产出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三大功能区域的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影响,种业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不同,市场化程度对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较多依赖于农业技术条件和农业人力资本等基础性条件.

    种业创新粮食安全空间溢出区域差异

    无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策略执行意愿的影响因素

    刘灵辉张迎新
    113-11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构建农民关于无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策略的心理认知影响执行意愿的理论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支配农民保障策略执行意愿的主观决策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构成行为态度,进而正向影响农民执行意愿.(2)上级影响与同伴影响化为主观规范,进而正向影响农民执行意愿.(3)便利条件与自我效能塑造感知行为控制,进而正向影响农民执行意愿.(4)在影响农民执行意愿的9个因素中,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的效应位居前列,起决定性作用.

    无地农民DTPB保障策略执行意愿心理认知

    土地流转契约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江西省水稻主产区农户的调研数据

    张梦玲张予涵谢芳婷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江西省水稻主产区810户稻农的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讨不同属性的土地流转契约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土地经营规模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无偿转入土地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2)土地流转契约签订时间越长、签订形式越规范,农户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可能性越高.(3)当土地流转提升农户耕地的规模化水平时,土地流转契约对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据此,提出注重土地流转主体间的道德规范作用、建立健全合同机制保障地权稳定性及交易规范性、搭建土地要素市场化平台以提升农户耕地的规模化水平等建议.

    农业绿色发展土地流转契约绿色生产行为调节效应Heckman两阶段模型江西省

    流域视角下安徽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差异性研究

    张鲜鲜何发张大鹏杨灿灿...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空间分析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安徽省

    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区域保护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张子涵孙舔轲侯小萌苏迎庆...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145个传统村落的相关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数据,运用格网化、耦合协调模型、重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和空间聚类方法,对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区域保护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汾河流域传统村落区域保护及发展水平整体较均衡,两个重心均在汾河中游.(2)传统村落区域保护与发展水平耦合状况全流域整体为拮抗和低耦合,协调状况近90%区域为失调,上游协调情况远低于全流域平均,中游出现低值区包围高值区与中值区的现象,呈现以河道为轴的复杂层级特征.(3)区域的总体经济能力、非农经济能力、政策倾斜程度和资源禀赋是汾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协调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4)协调发展视域下确定汾河流域传统村落"一极、一带、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极"为平遥县示范区,"一带"为汾河西侧发展带,"五区"为城镇转型区、经济优先区、综合保护区、资源开发区和政策扶持区..

    传统村落区域保护与发展耦合协调空间发展格局汾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