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职购出行距离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单卓然敬丽莉袁满张馨月...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购行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消费活动,对其特征及成因的理解有助于完善城市就业中心与商业中心的协调布局,丰富城市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以武汉市为例,运用LBS位置服务数据、抽样调查数据、GIS空间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度职购出行距离,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居民职购活动以中短程出行为主,职购距离的圈层异质性明显,城市边缘及外围地区职购便利性更差.就业地商业可达性、社会经济属性、就业通勤成本、网络购物习惯等是影响职购出行距离的重要因素.应优先对10 余处职购不便问题突出的就业集聚区开展优化,既要推动基于多因素协同的综合优化,也要区别不同就业集聚区职购困难的诱致主因,实施分类型、差异化的改进措施.

    职购活动出行距离影响因素优化对策武汉市

    西安市托育服务资源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从容王江川苏昊师一凡...
    78-8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法、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量化方法,探究西安市2016-2023 年托育服务资源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安市托育服务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爆发增长阶段3 个发展阶段,由三核心发展为多核心聚集,主要集中在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2)托育服务资源在西安市呈现集聚分布,集聚程度逐年上升,具有"整体上中心集聚、同时向外发展"的特征,西、北方向是扩展的主要方向.(3)高资本托育服务资源主要向商业区和高等院校聚集,呈现出 4 个高资本热区,这些热区未来有机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托育服务资源.(4)人口因素、教育因素和行业因素显著影响托育服务资源分布,而交通因素和经济因素对托育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

    托育服务托育资源时空演化影响因素西安市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及影响因素

    李建伟王浩张永伟赵丹...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是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空间活力的综合反映,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信息熵、优势度、均衡度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2011-2020 年西安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呈现波动上升、中稳外变和混合主导的演变特征,商服功能、到城市中心的距离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主要因素,其中,商服功能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混合度呈正向影响,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混合度呈负向影响.规划期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建设期地区经济水平成为关键因素,运营期商业服务业则成为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主要力量.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演变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探究,有助于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活力.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站点功能演变影响因素西安市

    城市直播电商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曾国威罗震东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城市直播电商为典型案例研究移动互联时代新经济活动对城市空间功能与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分析2016-2022 年杭州市主城区直播电商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结果表明:直播电商这一新经济活动在虚拟集聚与实体集聚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鲜明的新兴生产服务业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直播电商的实体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出与传统商业中心错位的多中心分布格局;二是城市直播电商空间演化呈现邻近扩散、近域加密的特征,随着产业持续升级,直播电商企业的空间集聚逐渐由受货品和人才的双重影响转变为主要受人才的影响,中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属性日益凸显.上述空间特征与趋势,既体现了实体集聚的既有机制与规律,也展现了虚拟集聚的空间赋能与人才导向特征.

    直播电商集聚扩散杭州市

    多维距离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入境游客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媛媛罗皓唐波彭文捷...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地理、文化、制度、经济4 个维度的理论框架,通过区位熵分析2010-2019 年长江经济带不同距离国家入境游客的时空特征,基于扩展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入境游客以韩国、日本、法国等为主,中、远距离国家游客的集中程度较高,且游客结构趋于均衡;(2)近距离国家游客更偏向选择区域南部的湖南、云南等省份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中、远距离国家游客集中在区域北部.与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相比,中距离国家游客的集聚核心较为稳定且集中度更强;(3)地理、文化距离对旅游地选择具有负向作用,制度、经济距离具有正向作用,语言、气候差异显著性不强.多维距离在 2015-2019 年的作用显著性较 2010-2014 年弱,且对近、远距离国家游客的作用方向与对中距离国家大致相反.

    区位熵引力模型多维距离入境游客长江经济带

    伊犁河谷住宿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徐雪婷孙浩捷宋长赢赵鹏凯...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DBSCAN算法、地理探测器方法剖析伊犁河谷住宿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伊犁河谷住宿业呈现整体分散与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伊宁市和新源县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为高聚集的核心区域.(2)伊犁河谷住宿业被划分为18 个空间集群,共 5 个等级,空间上表现为东南—西北走向,且多数住宿业以旅游景点为中心向外辐射分布.(3)不同因素对住宿业的影响程度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景区、星级酒店、交通设施和人口等为核心影响要素.

    住宿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DBSCAN算法伊犁河谷

    大众旅游背景下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高威黄璐范青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武汉市116 个露营旅游休闲地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自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以来,经历了"起步酝酿、快速扩张、蓬勃发展、转型提质"4 个发展阶段.(2)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极化发展形成的空间冷热点区域,随着时间变化出现集聚、非均衡特点,最后在西北部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集聚区,在中西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抱团状集聚区,在中东部形成"东北—东南"走向的团块状集聚区.(3)目前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的类型主要有休闲观光、娱乐活动、教育培训、郊野探险4 种,不同类型的集聚规模和演化趋势存在差异.(4)城市化、政策、需求、自然、区位等因素共同影响武汉市露营旅游休闲地时空分布特征,不同因素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异质性.

    大众旅游露营旅游休闲地时空分布武汉市

    非遗旅游街区旅游者地方认同的建构及验证——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双重视角

    宋晓王淑华
    119-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表征和非表征双重视角,以西安永兴坊为研究案例,以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消费空间在地化3 个方面代表非遗旅游街区文化表征体系下的符号感知,以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 3 个方面代表非表征的旅游者实践,建立非遗旅游街区旅游者地方认同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1)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旅游消费空间在地化对旅游者实践的影响不同.其中,物质景观吸引力对旅游者实践的3 个方面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非物质文化氛围只对共同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空间在地化对人际互动和个性化经历有显著正向影响.(2)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对旅游者地方认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者实践在符号感知与旅游者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项目、提升旅游者地方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非遗旅游街区地方认同表征非表征西安永兴坊

    共同富裕目标下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例

    张自强何婕
    125-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基础形塑了"工分制",而历史关键节点决定为何选择了"工分制".保障居民参与权的"工分制"难以规避"偷懒"而被诟病,却在郎德苗寨延存至今,是回报递增强化了"工分制"的制度惯性,且作为社区制度中的一部分,"工分制"又镶嵌在制度网络结构中形成关联依赖,产生体制锁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工分制"得以长存.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工分制"本身是有效率的,只是社区内部群体分化与外部环境变迁加剧了路径偏离,制度变迁更倾向于选择坚持村寨传统价值理念的共同富裕路径.

    共同富裕社区参与工分制历史制度主义郎德苗寨贵州省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影响机制研究

    王宁宁王勤升冯尊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数字生态视角智慧城市碳排放效率复杂网络分析指数随机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