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俄乌冲突背景下全球海运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赵鹏军肖婷张梦竹肖人荣...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基于AIS轨迹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全球海运网络的整体和局部结构特征,探究海上通道的枢纽作用以及区域海运网络的抗毁性.结果表明: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海运网络的动态演变,干散货海运网络的稳定性强于集装箱海运网络和液化天然气(LNG)海运网络.全球枢纽港口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和结构性差异特征,中国仅少数核心港口在全球海运网络中具有优势地位.在俄乌冲突紧张局势下,俄罗斯港口在LNG海运网络中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欧洲地区的直布罗陀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在三类海运网络中起到关键的中介枢纽作用,同时海运网络对于亚洲地区的琉球群岛、新加坡海峡、朝鲜海峡等也具有较高依赖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集装箱海运网络和干散货海运网络、与金砖国家之间的干散货海运网络均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和较强的抗毁性.

    海洋运输复杂网络海上枢纽通道AIS轨迹数据俄乌冲突

    "一带一路"商品贸易时空格局演化特征

    赵晞泉陈伟王女英
    10-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核密度估计、层次聚类和热力图可视化等分析方法,考察2000—2021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演化过程,对沿线国家国际贸易的时序变化、等级分布、格局演化和集聚形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持续增长,贸易规模整体呈现集中分布态势,各国贸易规模差距有所缩小,对外贸易整体呈现空间均衡化趋势.(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格局经历了空间重构,进出口贸易格局较为相似,出口贸易的极化效应相较于进口贸易更为显著;贸易顺差国数量逐年减少,贸易逆差国数量不断增多,贸易差额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邻近性特征.(3)"一带一路"贸易联系集聚特征日益明显,贸易组团化集聚趋势逐步显现且处于动态演化中,形成了中国-东南亚组团、俄罗斯-西亚-中东欧组团和南亚-中东组团贸易集聚区域.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强化与贸易集聚区域和关键节点国家的经贸合作,引领各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贸易格局国际贸易核密度估计一带一路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郭扬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维度,测度我国内地31个省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探讨价格机制、扶持机制和竞合机制对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2013—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呈小幅增长趋势,其规模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形式,但并未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新突破.(2)与跨境电商发展实力相比,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潜力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背景下仍平稳增长,地区差距缩小,但信息化、科技化发展的省际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弥补.(3)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价格机制、竞合机制和扶持机制,经营成本、贸易摩擦负向显著影响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对其正向影响程度偏弱,跨境电商政策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贸易成本贸易摩擦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汤一用张艺涵周晔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企业异质性地区生产率"新"新经济地理学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空间效应与机制

    吉泽男王鹏程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流域内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2)黄河流域内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呈现出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内生性检验、政策效应检验,结果仍然稳健.数字信息基础、数字金融平台对流域内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数字农业产业化仅对流域内乡村振兴产生促进作用,对邻接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3)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可通过技术进步与消费升级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空间溢出异质性分析黄河流域

    贵州省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蒙昱竹郝振龙王明月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基于2011—2021年贵州88个县域的相关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体系,分析贵州省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空差异情况,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特征明显,东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于西部,中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最高;(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经济发展、财政能力、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作用受到坡度和高程的调节与影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综合赋权县域贵州省

    中国大都市区范围新近发展与演化研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孔祥梅陆林花玉莲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都市区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推动城市群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空间形态.基于已有"五普""六普"相关研究,利用"七普"数据,采用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口数量等指标,选择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指数等方法,识别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分析大都市区新近发展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2020年全国有174个大都市区,总人口为5.8亿.2020年大都市区数量较2000年增加57个,较2010年增加46个;人口比2000年增加3.81亿,比2010年增加2.61亿.(2)从规模来看,2000—2020年不同规模大都市区数量逐渐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演变,但人口数量倒金字塔结构愈发增强.大都市区首位分布不明显,更加符合位序-规模分布.(3)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00—2020年大都市区东多西少的空间梯度分异格局基本稳定,并逐渐形成"两横三纵"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基本包含于城市群规划空间范围内.

    大都市区新型城镇化范围识别规模结构空间分布

    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郭郡郡刘玉萍郭方方
    50-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城市数据,采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以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市域尺度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市域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趋势,但不同区域加深速度存在差异;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表现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低-低型集聚城市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以及广东省,而除了成渝地区和江苏省部分城市外,其他大部分高-高型集聚城市在考察期内发生了跃迁;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有所扩大,区域内差异增减变化不一,而区域间差异多有明显扩张,人口老龄化整体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2010年我国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受老年人口惯性和人口流迁的影响,2020年除老年人口惯性和人口流迁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外,人口密度、前期人口生育率和育龄妇女占比等因素也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人口普查

    基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研究

    王淑琪翟庆华胡小梅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总部分支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内部联系下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对城市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流构建的中国城市网络呈现出"三核-多中心"的发展态势,层级分布特征显著.(2)核心节点城市的构成具有政治、经济及特殊资源指向性,在辐射与吸引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3)城市经济水平、创新投入、教育环境与行政等级对企业流的产生具有双向影响,其中政府行政能力与创新激励政策是促进企业流的两大关键性指标.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企业交易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特征研究

    吉瑞王彦开李天琪赵渺希...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企业货物交易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及有向加权网络分析等方法解读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企业交易网络多对一的供需结构突出,国有企业带动上下游资源汇聚特征明显.(2)同城货物交易特征突出,城际交易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天津、石家庄为次核心,沧州、唐山、保定和廊坊为重要节点,其余为一般节点的等级结构.(3)整体网络以核心辐射为主,核心外围的层级式联系突出,水平多向联系的网络化程度不高,北京—天津、北京—石家庄联系最强;不对称性主要体现为石家庄对省内邻近京津的地区供给,京津与廊坊、保定等有较密切的双向贸易联系.(4)交易联系受城市间地理邻近、技术邻近、产业邻近、经济邻近、制度邻近及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

    城市网络企业交易社会网络分析有向加权网络多维邻近性京津冀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