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德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德州学院学报
德州学院学报

李章泉

双月刊

1004-9444

xb8985646@126.com dzxyxbzrb@163.com

0534-8985827

253023

山东省德州市大学西路566号

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学报由德州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技成果为主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繁荣学术、求是创新。办刊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追求高质量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以大十六开精装印制,欢迎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文理畅达的文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伏流:顾颉刚社会党经历与其古史理论的发轫

    张子帆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的"层累造成说"和"四个打破"是"古史辨"派疑古辨伪的核心古史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各种学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了包括顾颉刚的个人情感、人生经历等非学理因素的影响。其中,顾颉刚在中学期间加入中国社会党的经历,就是促成其古史理论形成的非学理因素之一。一方面,顾颉刚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反思,认识到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层累"的过程,从而促成了其"层累造成说"的形成;另一方面,这段经历带给顾颉刚的社会革命式的潜意识长期存在,从而影响了其"四个打破"的形成。经过这一人生经历向学术研究的"转喻",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的古史理论基本形成。

    顾颉刚中国社会党"层累造成说""四个打破"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归依与路径优化——以冀鲁边区为例

    顾尧侯彦杰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冀鲁边区红色文化具有较为独特的内涵,这为其在新时代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价值归依。当前,冀鲁边区红色文化在赋能乡村振兴上存在诸如红色文化认同不足、省际沟通协调不畅、人才储备薄弱、发展模式趋同化等一些现实困境。要走出这些困境,就需要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路径优化方案。

    红色文化乡村全面振兴冀鲁边区价值归依驱动路径

    价值·挑战·路径: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机理

    王翔宇李兴平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数智技术的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实践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同频共振,共享着相同的愿景与目标。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有效运用数智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实践,应当通过构建数智文化数据库与基础设施,深化文化内涵挖掘与全景式展示,强化文化精准传播与交流合作等措施,创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体系。

    数智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态传承数智文化数据库跨文化传播人才

    清代越南燕行使阮辉莹的大运河书写

    胡梦飞程明亮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为越南来华使节阮辉莹于乾隆年间所撰,书中对运河水工设施、城镇风貌及名胜古迹有着大量的记载和描述。阮辉莹对大运河的细致描绘,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入了解,也反映了中越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其所记运河风物不仅展现了清代运河区域的社会风情,亦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运河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更加多元和独特的视角。

    清代越南阮辉莹《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大运河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山东运河区域方志所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周嘉赵传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志是研究区域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明清时期大运河的贯通进一步推动了方志业的发展。运河区域各级市镇都纂修了大量志书,保存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许多史料,揭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与途径。对山东运河区域方志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山东运河区域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山东运河地方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卢见曾与两淮盐引案考述

    王守栋王瑞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三十三年(1768),震惊朝野的两淮盐引案案发。乾隆帝认定此案属特大贪污窝案,即命大学士刘统勋、刑部尚书英廉等负责全面调查;案件的主要涉案人是前任盐政官高恒与普福,卢见曾与其并无直接关系,却被牵连其中,判处绞刑,死在狱中,卢见曾的门生故吏也被株连。根据正史、实录、上谕档、御批奏折及方志家谱等相关史料,系统梳理本案发现,清廷忌惮卢见曾在文人中的影响力,欲借此案对其进行打击,幸得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卢见曾盐引案乾隆时期

    "重回荒芜":论臧海英诗中的土地想象

    周水寿
    92-9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过往新诗作者的"捐输",臧海英以"重回荒芜"想象土地。这一诗学想象背弃土地是要用于种植的普遍经验。关注人与大地的关系,并不意味着能提炼出有关"荒芜"的诗意,诗作《野外》中"重回荒芜"的愿景取自诗人的内心景象,暗含诗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重回荒芜"作为人的选择是对人之所能的放弃,这种"能不"去种植的诗学想象,或构成新诗中有关人地关系的新诗学。

    臧海英土地想象《野外》荒芜德州诗人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道"眼观照

    昝风华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来重视对"道",即宇宙人生本原、实相、真理、规则的表现和探究。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理应立足于这一实际,从"道"的角度观照教学内容,力求挖掘其深层内蕴,彰显其"本来面目"。将这一教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欲"明"之"道"的阐发;二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未"明"之"道"的揭示;三是适度回归与中国古代文学相适应的、具有独特把握世界之价值的统观天人、会通万物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道"眼,符合文学艺术的本质,且不失是一个克服该课程教学现有弊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中国古代文学"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究——以山东省普通高校为例

    侯深燕刘文霞桑艳霞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品格塑造和价值引领功能。从课堂教学到教学管理、从教师素质发展到课外教学实践,打通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高校

    征稿启事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