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子政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周宏仁

月刊

1672-7223

egov@mail.las.ac.cn

86-10-82622546;

100190

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电子政务/Journal E-Govern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子政务》是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国首家大型电子政务专业杂志,以“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实践”为核心办刊理念,集结整合国内外电子政务的高端专家资源,依托开放的研究合作体系,理性探讨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聚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关键问题,探讨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进程。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子政务决策者、思想者、建设者和应用者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转型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动力-要素-结构"框架的理论阐释

    翟云潘云龙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关联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命题.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理论驳接基础可以追溯至马克思"技术-社会"范式对于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讨论,通过整合行动结构机制论与功能结构机制论,建立起连接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动力-要素-结构"理论框架,以此考察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与系统影响,并就如何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相适配的新质生产力进行讨论.概括而言,技术逻辑、社会逻辑与关键事件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来源,而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迭代则进一步作用至社会的行动结构与功能结构之中,行动结构与功能结构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两者共同构成的总体性社会变迁勾勒出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全景图,最后从技术支撑、数据赋能、场景重塑和人才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快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相适配的新质生产力,即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深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作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助力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生产要素数据要素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价值意蕴、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

    张夏恒马妍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具有多维价值意蕴,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促进数据交流共享的新介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优势.凭借AIGC自动化处理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多模态大模型架构等技术优势,能实现数据感知、智能认知、动态决策、精准执行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进而通过战略决策创新、生产制造创新、营销服务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最大化发挥AIGC技术在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赋能作用.为确保AIGC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充分涌流,要坚持技术导向,筑牢发展根基;坚持统筹全局,聚焦关键领域;坚持自主创新,促进虚实融合;坚持互动协同,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人才赋能,培养新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数字经济科技创新

    什么样的数字治理生态能提高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基于生态视角的动态QCA分析

    曾凡军陈永洲
    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是统筹数字政府发展的新战略目标.而数字治理生态与数字政府发展间的动态作用机理还有待揭示.基于数字治理生态理论和组态理论搭建研究框架,以2015年至2021年间31个省级政府为样本,并运用动态QCA方法从生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单个数字治理生态要素对数字政府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效应,数字政府发展日渐依赖于良好的数字治理生态;"数字赋能下社企助推型共栖生态"和"数据赋能下政社企协同型共栖生态"是产生高水平数字政府的生态类型,而"生态待育型"和"需求不足下的资源缺位型"是导致低水平数字政府的生态类型;四类生态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总体保持稳定,但2019年高结果组态解的一致性断崖式下跌,其可能原因是政策动因成为核心主导因素.研究发现有助于丰富数字治理生态理论和厘清数字政府发展的约束条件,并为地方政府实施差异化的数字政府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参考.

    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生态数字治理生态动态QCA

    制度赋权与技术赋能: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何以重塑——基于参与式治理视角的双案例分析

    牛磊原璐璐丁忠民赵一夫...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人口外流的现实背景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决定了重塑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至关重要.农民参与 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其实质是赋权不够和赋能不足.在阐释制度赋权与技术赋能多维作用路径的基础上,依托参与式治理的CLEAR模型构建了重塑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的分析框架.剖析案例村庄的治理实践发现:"权能"融合机制是数字时代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路径,制度赋权保障了农民的治理主体身份,为其权利表达创设了激励机制,数字赋能则提升了农民的可行能力,使其逐渐具备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动性;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重塑的过程是制度优化与技术嵌入不断革新的过程,双重机制的作用发挥具有阶段性与融合互促性,有赖于乡村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及村民乡村认同感的不断提升;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数字治理秩序,应积极搭建参与式治理平台适配数字治理转型,避免数字治理对乡村社会自主性的消解,造成数字"赋能"滑向数字"负能".从微观层面拓展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研究,丰富了赋权增能理论及参与式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中的嵌入与应用.

    乡村治理治理主体制度赋权技术赋能参与式治理

    数字平台何以驱动政府回应性治理?——基于Y市"一接就办"平台的案例研究

    陈军亚姜修海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是数字政府的关键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组织属性、技术效率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很少以微观行为视角探讨平台推动政府回应社会的深层机制,从而忽视了科层与平台互动共生的行为机制及其表现.基于科层与平台的互动逻辑构建了"流程式整合"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透析Y市"一接就办"平台实践经验,探究平台运作、科层组织行为与复杂社会治理的关联逻辑.研究发现,面对复杂社会诉求,平台通过工作流程的生产、运行、办结或重启的完整闭环"统合"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行为,驱动条块组织围绕诉求调整职责、展开协作,吸纳社会参与诉求反映和监督评价,由此调适政府组织间关系和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实现复杂社会的回应性治理.研究结论为分析科层与平台的互动共生提供了一个"流程式整合"理论模型,可为深化平台实践探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政府平台数字政府平台驱动条块协作政府回应一接就办

    数据即权力:数字平台建设中的部门博弈与整合——以浙江省"基层治理四平台"为例

    刘海颖赵晓峰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性权力的一部分,数据即权力.借用控制权理论,将"数据即权力"操作化为三个要素:数字指挥权、数字督导权、数字考核权.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浙江省"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整合过程为案例,围绕三个核心要素,对数字平台建设中的部门博弈与整合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代表着部门权力,是权力的聚合点,很多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展开权力博弈.然而,博弈产生的权力分散化、治理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使得数字平台建设从博弈走向整合.数字平台的整合遵循着从分权到集权的逻辑,整合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具有阶段性.每次数字平台的整合,部门之间围绕数字权力都重新进行激烈的博弈,最后权力会重新分配调整,数字平台也会随之迭代升级.

    数字治理数字平台数据权力基层治理数字权力

    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制度:理论跃升、问题检视与跃迁进路

    胡元聪龚家锋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制度是近年来政府数据对外流通共享的创新制度,其应当在公共物品理论、数据财政理论、激励法学理论、双重失灵理论基础上实现理论跃升.从各地的实践探索以及初步建立起的相关制度内容上看,存在主体资格有待规范、数据处理范围不清、收费定价和收益分配方案有待明确等问题.对此,应当明确不同授权模式中授权主体的最低层级限制、明确被授权主体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资格限制,限定供给侧数据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有条件开放类数据、限定需求侧数据为去标识化数据并制定产品服务清单,明确收费的公益性质和定价的保本标准、明确由运营机构获得运营收益由政府获得税费收入的分配方案.以此通过制度跃迁平衡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制度中的公益性与私利性、福利性与营利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从而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

    政府数据数据授权数据运营数据开放政府数据共享数据财政

    数字营商环境的变革逻辑、发展挑战及优化路径

    张春飞杨媛马潇宇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营商环境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营商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诉求.当前,关于数字营商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三个方面,但视角和结论均差异较大,无法对政策实践形成有效指引.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演进及其关于企业生命周期设定,从数字市场进入、交易、竞争、治理等环节分析传统营商环境到数字营商环境的变革逻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识别数字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要素,分析相关领域建设进展和发展挑战.未来需要从全球视野出发,加强对数字营商环境这一前沿政策概念的研究和理解,并从基础制度、政策设计、手段工具等方面寻找优化路径,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支撑.

    数字营商环境数字治理数字市场数字经济

    数字政府个性化服务提供:公众偏好什么样的政府网站?——基于网站功能设计、信息供给和视觉风格的实证分析

    张怡梦胡业飞潘嘉懿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府网站"千人千网"建设的背景下,了解公众对政府网站的偏好,是数字政府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研究发现,在功能设计、信息供给方式和视觉风格三个方面,公众对政府网站存在差异化偏好,且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相关.在功能设计上,年长者、高学历群体、学生及个体从业者偏好"政务服务主导型"网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偏好"信息发布主导型"网站,企业职员偏好"均衡型"网站.在信息供给方式上,个体从业者和企业职员偏好"页面罗列信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学生偏好"多层次简化栏目",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在视觉风格上,公众各有所爱,但其偏好不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结论可为数字政府满足公众差异化需求提供参考.

    政府网站数字治理界面公众偏好数字政府

    由"急用先行"走向"逐步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构建

    陈英达王伟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沿用了人工智能1.0时代的分领域差异化监管模式,陷入碎片化、条块化、部门化的困境,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AI技术和应用场景,相关治理规则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通过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机理,明确该技术在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极易造成虚假信息泛滥、网络安全失控、生成内容侵权等风险.对此,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应进行系统性改革,遵循"急用先行、逐步完善"两步走的思路.一是规范事项急用先行,根据产业链上主体的生态位区别设置风险防范义务与法律责任,并容许各方在满足最低限度的合规要求后,自主约定责任分配,及时回应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引入"技术之治",并在规制时机、问责主体、归责标准等诸多争论趋于共识后逐步完善"制度之治",更好地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收益与复杂性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ChatGPTAIGC深度伪造众包治理人工智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