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节能(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节能(中英文)
建筑节能(中英文)

邹庆堂

月刊

2096-9422

bee@vip.126.com

024-23853673

110006

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建筑节能(中英文)/Journ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CSTPCD
查看更多>> 《建筑节能》(月刊)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中国建筑协会建筑材料分会协办的国家级专业技术期刊, 于2007年1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7年8月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8年4月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收录,2012年12月被英国《科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 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8年1月起参加“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国内统一出版物号CN21-1540/TU,国际标准出版物号 ISSN1673-7237。 《建筑节能》以刊登建筑节能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为主要内容,读者主要是面向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设计技术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主管及技术人员,建筑节能产品生产技术人员,建筑节能行业管理人员,相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院校师生等。 主要专栏:暖通与空调、新能源及其应用、绿色建筑与设计、保温隔热与材料、生态城市与环境、电气与智能建筑、节能产品与企业、节能改造与技术、标准规范与检测、节能经济与行业研究、绿色施工技术与管理、政策与法规、高层论坛、行业资讯、国际文摘等。 《建筑节能》期刊是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唯一经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期刊,期刊稳定的专业读者群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新浪博客: 新浪微博: 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bee@vip.126.com 办公邮箱:cce-ed@163.com 联系电话:024-23853673,62123873(兼传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转型

    武涌
    1页

    多高层厂房绿色低碳技术分析

    艾荔唐可峙尹玉苏跃...
    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工业上楼"背景,以多高层厂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潜在的建筑物理环境舒适度和能耗问题,尝试从绿色低碳维度,针对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风环境设计、热环境设计、可再生能源设计,从减少厂房建筑能耗、提升人员办公舒适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多高层厂房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以重庆地区的一栋标准多高层厂房建筑为分析对象,通过软件模拟分析上述绿色低碳技术的实施效果,以可视化的结果进一步验证技术措施的合理性.通过植入绿色低碳技术,多高层厂房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生产空间,而可以是舒适的办公活动场所,有利于促进多高层工业厂房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多高层厂房绿色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健康舒适

    国际文摘

    10页

    零碳目标下临时木结构建筑降碳策略与LCA碳排放研究——以2024世园会企业展园为例

    袁丹丹曾良曾丽雯段璐瑶...
    11-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24年世园会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企业展馆为例,探讨了基于零碳目标下小型临时木结构建筑如何采取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消碳等三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基于LCA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碳排放核算研究,得出针对小型临时建筑,建材生产与加工环节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最大,占比约为50.30%~69.49%,其次是运行阶段,占比约为19.33%~30.91%.通过对比分析目标建筑与同体量的轻钢结构建筑,目标建筑在采取不同的措施下可实现减碳率约36.00%~68.41%,建筑全生命周期(5年)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可降低至382 kgCO2eq/m2.研究得出临时建筑各阶段融入降碳策略的重要性和运用LCA方法评估建筑碳排放的必要性,除运行阶段外,临时建筑需更加关注低碳材料的替代与拆除阶段材料的回收利用,为未来实现零碳建筑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碳排放核算木结构建筑临时建筑零碳建筑

    基于BIM的装配式住宅建筑碳排放分析

    刘平平王瑶朱峰磊姜立...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研究了建筑节能水平和不同施工工艺对建筑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探究分析建筑碳排放量以及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减碳量,基于BIMBase平台,依据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选择上海市装配式住宅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指标达到35.73 kgCO2e/m2,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32.95%,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63.64%;空调系统年碳排放量指标达到9.21 kgCO2/(m2·a),其中制冷碳排放占比达到61.35%;建材回收可实现8.93%的减碳强度;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强度较2016年执行的居建节能标准,降低10.17 kgCO2e/m2,降低比例为46.03%;3)本项目采用预制率30%的PC结构,建造阶段碳排放较现浇混凝土结构降低比例为6.5%.

    碳排放BIMBase建筑全生命周期装配式建筑

    安徽省居住建筑终端能耗及碳排放达峰研究

    胡浩威章昱斌叶长青梁倩...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安徽省既有居住建筑运行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能源平衡表法、LEAP模型、碳排放因子法和STIRPAT模型等工具和方法,预测碳排放峰值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居住建筑实现碳达峰的最佳实施路径应采取蓝图情景.该情景下居住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025年达到峰值3429.29万t,2060年回落至918.69万t.在影响因素方面,常住人口是居住建筑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大小为-2.646;能源结构也对居住建筑碳排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小为-1.465,这得益于安徽省建筑消费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因此,开展建筑电气化、发展可再生能源、限制一次能源的使用、优化能源结构至关重要.

    能源平衡表法LEAP模型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建筑节能

    "双碳"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控制指标研究——以广阳岛功能建筑为例

    吴彦周勤欣罗德成何开远...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建筑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同时公共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量也逐年升高.2022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与路线图,因此探究提高公共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探讨大型公共建筑减碳路径及评价减碳效果的差异性,以重庆广阳岛国际会议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最大的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建筑运行阶段为研究范围,对两个阶段下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引入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研究法,试图找出影响其建筑碳排放各因素的敏感性系数,并判定其影响力大小.

    公共建筑碳排放控制研究

    基于专利分析的建筑碳中和技术发展评估:现状、热点及趋势

    谢宗杰潘毅夫李凯健令狐敏捷...
    38-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是促进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关键.通过对建筑碳中和技术进行专利分析,评估建筑碳中和技术的现状、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建筑碳中和技术专利授权大幅增加,表明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如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专利创新价值不足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电气化提升等相关技术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而建筑碳中和技术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智能化、绿色化将成为技术主流.未来建筑碳中和技术发展将更注重技术、产业与市场的交叉融合,以推动全行业模式变革.研究结果可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推进及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碳中和建筑技术专利分析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外遮阳百叶智能控制对比分析

    李佳玥赵立华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建筑智能遮阳技术迅速发展,外遮阳智能控制系统成为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兴节能技术.通过建筑外遮阳百叶智能控制系统的对比设计,采用EnergyPlus的EMS模块进行模拟,比较东向百叶外遮阳不同智能控制方式对室内能耗的影响,对百叶最优倾角常开、入射角控制、冷负荷控制、综合控制进行能耗分析.研究结果发现:3种百叶控制方式与百叶最优倾角常开状态对比均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仅有入射角控制这一方式的总能耗最低,综合控制次之,仅有冷负荷控制的方式能耗最高.研究结果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了关于东向百叶外遮阳智能控制系统设置的参考,通过优化入射角控制设置降低能耗、提高建筑舒适性.

    夏热冬暖高层办公建筑百叶外遮阳EMS智能控制模拟分析

    基于"能+碳"双控的高性能围护结构评价方法研究

    杨刚付宇徐鑫夏茂钟...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构建了基于"能+碳"双控的高性能围护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高性能围护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该评价指标含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不同的建筑气候区,二级指标为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延伸的具体性能参数,并综合考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为建筑节能减排提供有效参考.随着社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高性能围护结构研究备受关注,该指标体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未来需深入研究和完善该指标体系,发挥其在建筑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并探索新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优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性能围护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建筑节能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