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防护林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防护林科技
防护林科技

张剑斌

月刊

1005-5215

FHL8072309@163.com

0452-8072309

161005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合意大街8号

防护林科技/Journal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集中报道护林科学研究和生态体系建设的专业期刊。覆盖我国正在实施的六大生态工程,具体包括农用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草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以及海防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工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等。本刊立足防护林体系科学研究前沿,高举林业生态大旗,宣传党的林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白刺群落多样性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杨晓宝王红平李锐顾兴武...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降水对白刺灌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民勤青土湖绿洲-荒漠过渡带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设立固定样地并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结合年降水量,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开展白刺灌丛群落对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中,白刺群落组成对降水的响应明显;在白刺群落中,1年生草本对降雨响应强烈,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半灌木对降雨响应不显著;群落中植物种数、物种植株数量对降雨响应强烈;白刺冠幅、当年生长量、盖度与降水量均成正相关关系。

    白刺降雨巴丹吉林沙漠群落结构

    晋西北黄土区3种蚂蚁日活动规律研究

    李春雨申芮蔡子扬黎梅...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晋西北黄土区蚂蚁日活动规律及其对温度的响应,以中华红林蚁、日本弓背蚁和中华小家蚁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了3种蚂蚁进出洞数量日变化规律,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蚂蚁日活动规律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蚂蚁均是8:00活动能力最低,随后活动能力显著增强,16:00左右活动能力达到最高峰;日本弓背蚁日活动规律与温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华红林蚁和中华小家蚁日活动规律与温度之间不相关。

    晋西北蚂蚁活动规律

    新疆昌吉州荒漠化防治中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

    马靖孙桂丽周建会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荒漠化防治造林树种,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部荒漠化防治树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从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经济性及观赏性4个方面开展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建议选取梭梭、沙拐枣、多枝柽柳、胡杨、黑果枸杞、沙棘作为中度以上荒漠化区的首选树种,建议选取白蜡、白榆、新疆杨、宁夏枸杞作为轻度以下荒漠化区的首选树种。(2)防风固沙树种建议选择排名靠前的梭梭、沙拐枣、多枝柽柳,其生态适应性强,防风固沙性能优良;水土保持林建议选择梭梭、柽柳、沙拐枣和柠条锦鸡儿;农田防护林建议选择白蜡、白榆、新疆杨、梭梭。(3)经济林树种建议选取梭梭接种肉苁蓉、宁夏枸杞和沙棘为主栽树种,黑果枸杞、文冠果、细枝岩黄耆可作为试验推广树种。

    昌吉州荒漠化防治造林树种适宜性

    模拟增温对管涔山林下草地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

    吴佳灵刘晓娇常丽娟朱茜...
    16-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为揭示气候变暖对管涔山不同海拔(2 222。4、2 395。0和2 571。3 m)土壤细菌数量变化特征的影响,采用开顶式增温箱进行模拟增温试验,设置CK(对照)、低度增温、高度增温3种处理,采用可培养方法研究不同增温处理下土壤细菌数量特征,同时测定理化性质,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3个海拔样地2种增温处理均显著提高了 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P<0。05)。(2)不同海拔下,2种增温处理细菌数量的变化特征不同,只有在2 571。3 m处,高度增温显著高于低度增温(P<0。01)。(3)纵向来看,CK与低度增温处理样地细菌数量随海拔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高度增温样地呈相反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4)研究区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为区域生态系统微生物响应气候变暖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管涔山模拟增温细菌数量环境因子

    阔叶树不同育苗方式对比及穴盘苗育苗方法的研究

    马佳琳郭斌赵育鹏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阔叶树种造林成活率,对栓皮栎、榆树、辽东栎等树种开展了不同穴盘规格、育苗基质、育苗方式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duncan)等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8孔穴盘苗木生长及根系发育情况最优,32孔次之,50孔最差,且28孔与32孔之间差异不显著,考虑育苗成本,建议采用32孔穴盘育苗;(2)最适的穴盘育苗基质配比为草炭土:珍珠岩:蛭石=2∶1∶1(体积比);(3)3种育苗方法,在侧根量和须根量方面,穴盘苗>容器苗>裸根苗,因此,选用穴盘培育的种苗,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阔叶树穴盘育苗容器育苗穴盘规格育苗基质

    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大气SO2及主要绿化树种叶片硫含量特征

    梁中唐努尔·叶尔肯李吉玫孙雪娇...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常见绿化树种叶片的含硫量,在乌鲁木齐市选择工业区、道路交通区、生活区和公园游憩区等4种功能区,观测大气SO2和10种主要树种叶片的硫含量,比较不同功能区大气SO2和叶片硫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SO2含量平均为0。021 g·m-3,公园游憩区、生活区、道路交通区和工业区分别为0。009、0。013、0。030和0。036 g·m-3。灌木叶片硫含量(2。91 mg·g-1)高于乔木(2。47 mg·g-1);10种树种叶片硫含量依次表现为榆树>刺槐>榆叶梅>皂荚>山桃>山楂>紫叶李>丁香>白蜡>火炬树。生活区、道路交通区及工业区与公园游憩区的相差百分比为-17。8%~29。1%、27。2%~147。9%和37。5%~222。1%,相差百分比最小的树种分别是火炬树、榆树和皂荚,最大的是山楂和紫叶李;道路交通区、工业区与生活区相差百分比为10。1%~111。1%和32。0%~149。7%,相差百分比最小的分别是山桃和皂荚,最大的是山楂;工业区与道路交通区相差百分比为5。5%~100。0%。皂荚、紫叶李、白蜡、火炬树、榆叶梅和丁香叶片硫含量与大气SO2含量为显著线性关系(P<0。05)。

    城市森林大气SO2含量叶片硫含量乌鲁木齐

    向海一号桑组培快繁技术优化

    顾美影杨爱国李振洲苏琳...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桑树育苗效率,以向海一号桑茎段为外植体,开展了腋芽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研究,优化了其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腋芽诱导培养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 mg·L-1+IAA0。1 mg·L-1,诱导率达78。3%;增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4/5MS(大量)+6-BA0。1 mg·L-1+NAA0。15 mg·L-1,30 d左右平均增殖倍数达5。12;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大量)+1/4MS(铁盐)+IBA1。0 mg·L-1,生根率达82。5%左右,8 d开始生根,28 d后即可移栽炼苗。

    向海一号桑组织培养快繁

    取穗部位及插穗规格对树参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

    谢荣樟
    35-3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取穗部位和插穗规格对树参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以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的当年树参硬枝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取穗部位(上部、中部、下部)、插穗长度(7~10、11~15、16~20 cm)和插穗粗度(0。2~0。4、0。4~0。7、0。7~1。0 cm)的硬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上部插穗效果最优,生根率为94。0%,≥5 cm Ⅰ级侧根数7。8条,抽梢率98。3%;中部插穗的效果次之;下部插穗的效果最差。插穗长度以11~15 cm效果最优,生根率为92。7%,≥5 cmⅠ级侧根数7。0条,抽梢率98。0%;7~10 cm插穗的效果次之;16~20 cm插穗的效果最差。插穗粗度以0。7~1。0 cm最优,生根率为93。3%,≥5 cm Ⅰ级侧根数6。8条,抽梢率为98。7%;0。4~0。7 cm粗度的效果次之;0。2~0。4 cm粗度的效果最差。

    树参硬枝扦插插穗处理生根率抽梢率

    闽北山地马尾松林间伐套种改造提升成效分析

    胡晓莉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间伐套种方式对马尾松人工林栽培效果的影响,以闽北山地带状间伐和择伐的马尾松林为对象,研究了 2种改造方式对套种红锥(Castano 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的生长、林下植被保育和马尾松单株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立地上3个套种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说明这3个树种均可以作为培育马尾松复层异龄林的优良材料,经过相同时间的培育,南酸枣的胸径和树高均最高,说明南酸枣可能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2)择伐有助于提高马尾松林下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其Gl-eason 指数和Margalef指数分别为2。33和2。13,比对照保留带分别高出73。8%和55。47%,可有效提高林分的复杂程度和抗逆性。(3)择伐后马尾松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得到显著提高,单株生物量和碳储量高于对照55。92%。

    马尾松间伐套种林分改造生物量

    微肥对红锥幼苗生长及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

    钟锡锋
    42-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微肥在红锥育苗中的应用潜力,以红锥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探讨了施用单一或复合性 MnCl2·H2 O(Mn)、FeSO4·7H2O(Fe)、ZnSO4·7H2O(Zn)、CuSO4·5H2O(Cu)等微肥对苗木生长及光合生理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 mg·L1施用范围内,单一性的Mn、Fe、Zn或Cu微肥对苗高增量均影响显著,但随着施用量增加,各微肥处理下苗高增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在Mn 30~50 mg·L-1、Fe/Zn 30 mg·L-1、Cu 10~20 mg·L-1时,各微肥处理下苗高增量最大。在基于正交法设计的16个复合性微肥处理间,苗高增量差异显著,并以 Mn 30 mg·L-1+Fe 20 mg·L-1+Zn 10 mg·L-1+Cu 15 mg·L-1 微肥处理(MF14)下苗高的生长效果最好,苗高增量较未施肥对照(CK)处理增加了 158。8%。施用复合性微肥对幼苗叶片光合日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净光合速率(Pn)峰值仍出现在10:00,但在光照最强的12:00-14:00,Pn较CK处理显著增大。与CK与MF14处理相比,在优化的 Mn 30 mg·L-1+Fe 20 mg·L-1+Zn 10 mg·L-1+Cu 10 mg·L-1(OM)处理下,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与叶绿素含量最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研究认为,施用复合性微肥能明显改善红锥苗木生长质量与光合能力,并以 30 mg·L-1 Mn+20 mg·L-1 Fe+10 mg·L-1 Zn+10 mg·L-1 Cu 效果最好。

    红锥壮苗培育微量元素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