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张新时

季刊

1673-7105

jsre@fjnu.edu.cn

0591-83465189

350007

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5-1291/N,ISSN 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是: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争鸣,推崇前瞻性探索,注重反映具有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传播学术信息,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亚热带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区域: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热带—温带气团的交替作用与巨大的地形差异、海陆差异相结合,使该区域成为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和自然之迷最多的区域;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丰富、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上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中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关注的中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同时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因而亚热带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地理的综合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为从事资源、环境、地理和区域生态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流平台,促进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刊物以刊登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技术、综合考察和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重点,兼顾发表与亚热带相关联、相邻地域的资源环境及地理学有关问题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刊物,首期将于2006年9月出版。刊物以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自然之迷最多的亚热带区域为重点,全面报道国内外亚热带及其相关区域的资源(土地、水、气、生物、矿物岩石资源,以及海洋、旅游等综合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自然和人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其相关的地理基础、地理背景和重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等)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地理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重大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问题。重点报道这些领域的研究前沿理论、最新技术方法、最新科考和实验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进展、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以及与国际问题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聘请在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两院院士和学术思想活跃、成就卓著的中青年专家担任编委,办刊思想着力体现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力求反映学科前沿,及时报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为亚热带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资源—环境与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个新刊物,热切希望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同仁的的关注、支持和呵护,热忱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稿,衷心欢迎来自作者、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声音。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同仁朋友的共同关心和培育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会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面向国内外组稿,热忱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稿,亟需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冰期福建省寒冷期的气候与生态变化

    李智君李承哲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冰期的寒冷期,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福建省,其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频频遭受冷空气的侵袭,寒冬次数增加.降雪、河流冻结和水面结冰的南限,向南迁移了2个纬距,气温降低约3.16℃.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区,由霞浦至福州之间,南移到福州至莆田之间.3个寒冷期寒冷程度也有差异,其中第二个寒冷期最冷,较第一、三个寒冷期,气候要素的南限,在极端年份又向南移动了1个纬距.生态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生态区,有向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生态区演变的趋势.标志性事件有二,一是中亚热带出现了动物被冻死的状况;二是荔枝生态敏感区南移到福州至莆田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二个寒冷期,福建局部地区的"陨霜杀禾"和"瑞雪丰年",兼而有之.第三个寒冷期则因霜冻史料缺失,无法讨论.总体而言,受黑潮暖流和武夷山脉的双重影响,福建比同纬度中国其他地区气温要稍高一些,但也是小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部分.

    小冰期寒冷期福建生态变化

    基于LandTrendr模型的亚热带森林干扰与恢复动态变化分析

    刘姗姗黄鑫毅赵帅陈耀亮...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区域森林干扰与恢复动态特性是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以1984—2015年的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提取森林信息为基础,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采用LandTrendr时间分割算法对浙江省中东部地区进行森林干扰与恢复动态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与干扰因素.结果表明:(1)近31年来研究区内的森林总体呈现出恢复趋势,其发生的森林干扰呈现破碎化分布;(2)自2000年后,森林变化主要的干扰因素是人为活动.林业政策、经济发展和城镇扩张的需要等人为因素已成为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重要驱动因素.

    Landsat时间序列LandTrendr时间分割算法森林干扰森林恢复

    黄海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汪成昊许捍卫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是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黄海、东海中187个沉积物采样点的矢量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域内沉积物组分和粒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沉积物组分和粒度参数在黄海、东海海域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各项异性特征上,沉积物粒度大多在小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各项异性特征,除了粉砂之外,其余组分及参数在大于120 km范围上的各项异性特征趋于明显.本研究结果对理解黄海、东海海底地貌动力过程具有科学意义,也对海洋环境评价、海底管道铺设等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粒度特征空间变异性黄海东海

    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福建省PM2.5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研究

    林雨汪洋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对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能够有效模拟较大范围内空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福建省为目标对象,利用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福建省3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监测数据,结合VIIRS AOD、气象、土地利用、道路、人口密度、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分布、DEM数据,构建以季节为时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回归模型,探讨福建省各季节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季节的PM2.5质量浓度与AOD之间存在较好的空间相关性,与不包含VIIRS AOD数据的模型相比,包含VIIRS AOD数据的四季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R2adj分别提高至0.602、0.635、0.649、0.765.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卫星气溶胶遥感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土地利用回归模型模拟近地面颗粒物浓度的结果.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得到的PM2.5空间分布结果与福建省空气质量分布情况基本吻合,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不同季节的大范围PM2.5质量浓度的模拟估算,可为福建省大气环境的评估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PM2.5土地利用回归模型AOD时空分布福建省

    间伐和套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邹秉章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种间伐模式(M1:间伐44%,M2:间伐38%和M3:间伐0%)及6种套种措施的40 a生杉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间伐套种完成0.5 a后,比较研究不同间伐和套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间伐模式下,对照和套种鹅掌楸、红豆杉、闽楠的林分土壤DOC含量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对照和套种鹅掌楸、米老排、闽楠的林分土壤NH4+-N含量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M1和M2模式下套种米老排的林分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含量均显著高于M3模式;在M3模式下,套种鹅掌楸的林分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DOC、SWC、NH4+-N和C/N是导致土壤微生物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在M1和M3模式下套种鹅掌楸比套种其他树种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因此,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应该采取合理的间伐和套种措施,以促使土壤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间伐模式套种措施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森林土壤

    林龄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林下层生源要素的影响

    李志明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是一种有机碳维持较高、养分归还较快的森林类型.本研究选择林龄为21、31和49年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为对象,探讨林龄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碳、氮、磷、钾等生源要素含量及各元素的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并试图建立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层营养元素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为:31年生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林下植被磷含量及枯落物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21年生和49年生;31年生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碳磷比、枯落物氮磷比显著高于21年生和49年生;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碳、氮、磷、钾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对土壤养分归还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强调要加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林下植被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林下植被的卫生伐.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龄林下植被枯落物生源要素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OFDI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高聂濡韦素琼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但中国不同区域对外直接投资(OFDI)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单元,利用2008—2017年OFDI流量和存量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在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OFDI差异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间,全国OFDI整体上呈现波动加速上升趋势,不同区域的增速差距较大;(2)OFDI高度集中于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差距悬殊;(3)通过泰尔指数得出八大综合经济区间和区内差异仍存在,不同区域差异贡献率不同,但逐步趋向良性均衡发展;(4)造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差异性特征的因素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专利授权数、外商直接投资额(滞后一期).

    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最小二乘法影响因素八大综合经济区

    生态约束背景下的乡村重构过程与驱动因素研究——以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绵潭村为例

    应苏辰鲍捷王浚沣乔恩乐...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态保育、环境保护为特定目标的区域系统中,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更大尺度的约束,亟待正确认知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阐述生态约束背景下乡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新安江沿岸滨水村落深渡镇绵潭村为例,通过构建立足于内部发展水平与外部发展环境互动的分析框架,进行乡村重构过程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3年以来,绵潭村传统业态在生态约束背景下受到限制,随着新兴业态的兴起呈现内涵式发展,生产总量逐渐扩大,人均收入差异明显.人口外流导致生活空间空废率加剧,空间的整合发展塑造了生产-生活、生产-生态复合空间.现阶段绵潭村的产业发展与载体建设较为欠缺,处于低水平阶段.(2)政策与制度是绵潭村乡村重构的主导因素,在与产业、自然环境、文化特质、利益相关者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重构进程.

    生态约束乡村重构过程驱动因素绵潭村

    典型水土流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其影响机制

    林惠花郭兴利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典型水土流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研究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在实地调研获取数据的基础上,以土地、资金、人才、管理、服务为影响准则层,构建以土地流转面积、水土流失面积等20个次一级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分析研究区4种主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家庭农场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权重达0.4636,其次是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在准则层中,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资金、人才、管理、服务和土地.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流失面积、农业技术推广、新主体自身管理及新型职业农民对应准则层中权重最大的因子.可见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研究区应以家庭农场为主,多途径拓展资金渠道,推动人才培育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研究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的三农振兴奠定更结实的基础.

    水土流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次分析法宁化县

    GPM-GSMaP卫星降水在中国大陆的误差解析

    陈家琳雍斌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气象局提供自动气象站融合降水产品为参考基准,采用误差分解方法评估了GSMaP MVK降水产品在中国大陆不同季节、 不同气候区和高程上的传感器反演降水误差特征.结果表明:(1)GSMaP各传感器的测雨精度均表现出较强的高程和季节性差异,海拔越高,精度越差,冬季差,夏季较好.海拔3000 m以上区域各传感器的精度指数急剧下降,且存在较大的波动.(2)各传感器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精度表现较好,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传感器存在较大的误报和漏报偏差.相较于气候类型,传感器性能更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同一气候区内各传感器在冬季表现低命中率和高误报率,特别是sounder类传感器.(3)imager类传感器整体性能优于sounder和红外传感器,多传感器融合输入源表现出了最好的监测精度,一定程度降低了单一传感器的季节依赖性,实现各传感器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降水探测结果.因此,可以考虑提升单一传感器在高海拔、相对干旱地区的监测精度,改进多传感器融合反演算法来提高GSMaP的降水监测精度.

    中国大陆GSMaPMVK传感器误差高程季节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