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陈文哲

双月刊

1672-4348

gcxb@fjut.edu.cn

0591-22863076

350108

福建省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3号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工程学院主办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工程技术与管理、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的论文。其办刊宗旨是“立足八闽,面向全国,弘扬学术,发展教育”,服务学院的教育科研,服务于海峡两 岸的经济繁荣。办刊方针是“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发扬地域文化特色,注重海峡两 岸的工程文化的建筑与发展,注重闽台工程文化的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及其内蕴哲理

    李红珍黄智春
    103-10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个重大转变"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性变化所作出的最新形势研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目标指引和前进方向.它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内在密钥",标志着生态治理方式、观念、格局和理论四方面的重大转变,其中内蕴着"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维度和理论深度.

    "四个重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世界观方法论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意蕴及其实现

    杨建锋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理论彻底"是其实现前提,"铸魂育人"是其实践指向,"自信自立"是其价值向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准确把握"思想性"这一本质特征,在于因应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两种问题倾向:一是唯空洞说教导致思想"离场",二是唯技术创新倾向导致思想"苍白".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注重增强"思想性",在理论阐释中突显思想引领要求,在内容传授中融入思想解惑诉求,在师资建设中回应思想成长需求,赋予课程更加深厚的思想力量,提升学生的思想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想性价值意蕴

    论林纾与古文理论的终结

    张胜璋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纾生逢封建王朝末世,其所论古文,上至先秦,近及清代,梳理诸多概念范畴、渊源流别以至文法技巧,留下数量繁多、见识精到的理论著作与评点文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古文理论体系,堪称古文理论的"终结",为中国古文理论的现代转换研究增添了新的实证材料和思想资源.林纾主张博采众长、取法乎上,对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言,其审视与超越的功绩要大于继承与整合.林纾翻译西洋小说并撰写大量序跋作品,强调文学对普通人生、下等社会的关照,主张"于布帛粟米中述情",参与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进程.林纾对古文的执守,虽有复古与偏执的弊病,为"五四"后新文化潮流所摒弃,但也有保全国学、传承文化的合理意见和有益思考,值得当今学术界借鉴与反思.

    林纾古文理论意境取法新学终结

    文明互鉴视阈下林纾的三种身份考读

    栾丽梅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纾作为清末民初的文学巨擘,集"文言文捍卫者""传统文化殉道者""外国小说译介者"三种身份于一体.作为文言文捍卫者,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力排众议,用铮铮铁骨竭力捍卫文言文固有的地位,提倡古文与白话文并行,骈散结合、言畅意美.作为传统文化殉道者,他的好义尚侠、家风严谨、学养深厚,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作为外国小说译介者,他在国运多舛之际,通过大量翻译小说达到警醒国人、救国保种之目的.林纾作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他是清末民初一位对文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狂生、译界泰斗.他既坚守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又主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其文明互鉴理念对当代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划时代的借鉴意义.

    林纾传统文化林译小说三种身份

    林译小说封面设计的时代特色与当代启示

    陈滢龚任界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译小说封面设计蕴含着民国时期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西方装饰风格的直观表达,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出版业的兴盛、装帧设计师群体的参与等现实因素,使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发展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的风格和手法.采用图文互证法进行挖掘与整理,发现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具有鲜明的特征:版式结构紧跟潮流,色彩搭配对比和谐,图形设计中西结合,封面字体抒情达意,整体体现了兼容并蓄、参照中西的时代特色.林译小说封面设计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为设计师提供了借鉴新思路,即要发掘时代审美、提升综合素养、创新工艺技术、不断满足读者的新需求.

    林译小说封面设计时代特色

    我国绿色建筑专利合作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蔡彬清郭怡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驱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专利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志.以我国 1985-2021 年绿色建筑发明专利申请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我国绿色建筑专利现状和申请人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绿色建筑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技术布局更加广泛,但地域分布不均;整体专利合作网络具备"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网络密度和合作频率较低,但网络中心形成了两个初具规模的凝聚子群;绿色建筑专利合作网络演化具有创新主体类型逐渐丰富、合作模式更加多元化、凝聚子群渐具规模的特征.政府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持续关注,同时创新主体也要强化合作关系,有效整合资源,不断促进绿色建筑专利发展以及合作.

    绿色建筑专利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网络演化社会网络分析

    实体零售企业供应链集中度对数字化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邓雨楠吴仁华胡永仕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能力是实体零售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为揭示供应链集中度及市场地位对实体零售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影响,选取74 家A股上市实体零售企业2007-202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实体零售企业供应链集中度对数字化能力的影响,并检验市场地位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及产权性质、地区分布等差异性要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实体零售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对数字化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的市场地位对二者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且供应链集中度对非国有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影响更为显著.

    实体零售企业供应链集中度数字化能力市场地位

    宣化辽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图像艺术与社会文化

    王隽彦张悦王英暎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室壁画以丰富的内容场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再现了辽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其中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围绕"备茶"这一主线,巧妙地把备茶、童嬉、教子三个图像内容构思在一起,描绘了一个逝者理想的"幸福家园".透过壁画图像信息,我们可窥探"茶"已经成为辽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墓葬装饰的重要母题,并推断辽茶文化上承于唐、相近于宋,证实了辽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辽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图像艺术社会文化茶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侨乡建筑的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曾献君张蔚然彭冲黄莉芸...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侨乡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侨乡地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交流的展示.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 1987-2022 年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侨乡建筑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发文总量相对较少,呈波动上升趋势;作者及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较为弱,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研究话题主要分为区域分布与建筑类别、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建筑风格与文化特征、建筑装饰技艺、侨乡建筑聚落等五类;研究阶段划分为萌芽、起步、拓展三个阶段.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侨乡建筑的历史文化理论、华侨海外聚居地与原乡的联动性研究、侨乡建筑认定及价值评估方法、侨乡建筑设计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侨乡建筑CitespaceVOSviewer可视化图谱研究进展

    福州乌山摩崖景观与宋明儒学的政治文化空间

    魏玄览魏峰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州乌山的摩崖石刻既是当地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也是宋明时期闽地儒士政治文化生活的物质记录.以文献梳理、铭文释读与情景分析的方法,强调儒学群体与摩崖景观发生互动的具体历史语境,从乌山摩崖景观的体验传统、景观建构的双重历史线索、摩崖景观的政治历史象征意义、乌山游赏的情感范式与文化意义这四个维度展开,指出乌山摩崖景观是一个由历代士人依托儒学政治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所塑造的、以宋明儒学传统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空间.

    福州乌山摩崖景观宋明儒学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