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木不同器官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诱导效率

    黄娟吴鹏飞李惠通马祥庆...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杉木未成熟胚、种子发芽的下胚轴、子叶以及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杉木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生芽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有显著影响,对未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为MS+2,4-D 2 mg·L-1+6-BA 1 mg·L-1+KT 1 mg·L-1,诱导率为92.7%;对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为MS+6-BA 2 mg·L-1+NAA 2 mg·L-1+TDZ 0.01 mg· L-1,诱导率分别为97.4%和95.2%;对组培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的培养基为MS+2,4-D 1 mg·L-1+NAA 2 mg·L-1 +TDZ 0.01 mg·L-1,诱导率为86.7%;MS+6-BA 0.5 mg·L-1+KT 1.5 mg·L-1是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芽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80%.质地疏松的愈伤组织其再生芽率最高(65%),单个质地均匀的愈伤组织其再生芽数可达6个;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质地形态有较大影响,1/2MS培养基诱导出愈伤组织质地较疏松,MS培养基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地均匀且表面可见颗粒状细胞团,DCR培养基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地较密.

    杉木愈伤组织未成熟胚子叶下胚轴组培苗茎段

    铝钙复合作用对杉木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曹世江黄东叶义全林思祖...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铝钙复合作用对1年生杉木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3种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铝浓度(1.5 mmol· L-1)胁迫下,增加钙离子浓度可以明显降低杉木幼苗叶片MDA含量,增强SOD、CAT、POD活性,且增强效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明显;在高钙浓度(4.5 mmol·L-1)处理下,随着铝浓度的上升,幼苗叶片MDA含量升高,SOD、CAT活性下降,而POD活性变化却不明显.高铝浓度胁迫下杉木幼苗受毒害程度较大,而在高钙浓度下铝毒对杉木幼苗影响相对减弱;钙离子对杉木幼苗铝毒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铝钙复合作用杉木丙二醛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

    杉木胚珠的解剖学观察

    张炎左丹丹陈宇熊升...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杉木胚珠在败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Epon 812为包埋剂,采用半薄切片法对败育过程中的杉木胚珠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与可育的胚珠一样,败育胚珠内的花粉仍能形成花粉管继续向胚珠合点方向延伸,为受精活动做准备;可育胚珠中央的珠心组织内部会形成健全的雌配子体进而完成受精过程,而败育胚珠的珠心组织较瘦弱,其内不能发育形成健全的雌配子体,不能进行受精活动;涩粒物质最先出现在胚珠的珠孔端,然后逐渐向胚珠下部延伸;可育胚珠的雌配子体在发育过程中会把其外层的珠心组织分解吸收,而败育胚珠内部,因为雌配子体发育不健全,珠心组织会得以保留.

    杉木胚珠半薄切片可育败育雌配子体珠心组织

    凋落物配比对杉木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王珍曹光球张月全张海燕...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采用网袋法布设不同配比杉木-火力楠凋落物网袋和空白对照样地,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内凋落物配比对表层(0~5 cm)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32 a>15 a>4 a;杉木-火力楠1∶2处理下4年生幼林表层土壤中整体代谢活性最强.3个林分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Shannon指数)以及多样性(Simpson指数)差异较小,杉木-火力楠1∶2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均一度(McIntosh指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01).3个林分都以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聚合物作为主要的碳源利用类型,其中4、15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杉木-火力楠2∶1、纯杉木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聚为一类,杉木-火力楠1∶2、杉木-火力楠1∶1与纯火力楠处理在15、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中聚为一类.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配比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

    铜锌肥对不同林龄杉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陈胜进叶代全吕红翠李文芳...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3种林龄杉木施肥后第2和第7年生长因子及土壤养分,结果显示:施肥2a后幼林中N50P100 K100Zn25(A3),近熟林中P100K100(C2)、P100K100Cu25(C3)、P100K100Cu2sZn25(C4)施肥处理的树高年增长与CK相比均达到了0.05显著差异水平;A3和中龄杉木N50P100K100(B2)处理的胸径年增长与CK达到了0.05显著水平,施用N50 P100 K100 Zn25的A3和B3处理对杉木蓄积量的增加效果显著.中龄杉木在施肥后第2年土壤pH值高于另两种树龄杉木,施肥后第7年,3科林龄杉木土壤pH值差异不大,随着肥效的下降,3种林龄的pH值趋于稳定,差异变小.幼龄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枯枝落叶增多使得碳得以补偿,有机质含量也逐渐增加.施肥后第2年C2处理的全氮含量较CK增幅最大,氮肥的施入可明显提高土壤中N的养分浓度;施肥后幼龄杉木全P相对于背景值增长效果显著,第2年0~ 20 cm土层增幅达32.2% ~ 41.4%,第7年增幅35%~78.1%;全钾含量不会随着杉木发育周期而发生明显变化.施肥可有效地减缓土壤酸化现象,幼龄增施P肥可以增加各器官的生物量,中龄阶段多施NPK+Zn肥可提高蓄积量,近熟林杉木Cu、Zn肥可改善前期养分损耗的现象,促进杉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并能有效地提高蓄积量.

    杉木人工林林龄施肥生长效益

    袋控施肥对杉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黄金华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3a的杉木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杉木树高、胸径和蓄积量以及土壤pH值、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a试验后,最佳处理为A处理(6孔袋控处理),树高(8.46 m)、胸径(8.96 cm)和蓄积量(98.16 m3·hm-2),分别比CK提高5.75%、降低0.56%、提高19.13%,分别比B(8孔袋控处理)、C(10孔袋控处理)、D(传统处理)处理的提高0.24%~5.75%、2.63% ~ 5.78%和17.75%~ 18.71%.0~~20 cm和20~ 40 cm的土层土壤pH值均以A处理最高(4.6),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B处理最高(37.77 g·kg-1),A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B处理相差不大,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A处理最高(25.75 g·kg-1).施肥3a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上以A处理最高.各处理0~2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较试验前降低,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含量均比试验前增加.相比常规施肥,袋控施肥对提高杉木早期生长量和林地土壤肥力上的效果较好,其中又以A处理效果最好.

    杉木袋控施肥土壤养分蓄积量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赵紫檀郑洁吴则焰刘金福...
    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互花米草入侵下的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互花米草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红树林植物的差异.结果表明:红树林-互花米草混交区域(M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要高于红树林群落(MC)和互花米草群落(SC).Biolog微平板上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整体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植物变化曲线不同.聚合物类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酚酸类利用率最低.在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Richness指数中MS显示出最高,表明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主成分分析表明,31个因素中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两大主成分,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分别可以解释变量方差的77.7%和22.2%,酚酸类和胺类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的贡献作用.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其根系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不同,M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为丰富.

    互花米草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植被类型群落特征

    氮沉降对凋落叶分解前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吴旺旺张丽丽林达黄幸然...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凋落叶分解前期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通过室内模拟自然氮沉降(30 kg N·hm-2·a-1),设置无凋落叶(bare soil,BS)、马尾松凋落叶(Pinus massoniana litter,PL)、杉木凋落叶(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itter,CL)及木荷凋落叶(Schima superba litter,SL)4种处理,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树种(马尾松、木荷、杉木)凋落叶分解率、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天冬酰胺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232 d后,杉木凋落叶分解最快,其次是木荷凋落叶,马尾松凋落叶分解最慢.随着外源氮的累积与凋落叶分解,凋落叶全氮含量增加,C∶N减小,土壤pH值下降显著.添加硝酸铵明显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外源氮的持续输入能促进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加,抑制土壤天冬酰胺酶的活性.凋落叶在分解前期抑制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而后期起促进作用,但凋落叶分解对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规律性.因此,氮循环将改变森林土壤C∶N比,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氮沉降凋落物分解纤维素酶天冬酰胺酶土壤

    不同桐药套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杜洋文曾祥福邓先珍李双龙...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对油桐林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的套种模式,通过林下套种5种药用植物(玉竹、黄精、桔梗、麦冬、石蒜),分别测定了不同套种模式下不同时期、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同套种模式不同土层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套种模式间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套种桔梗和石蒜对物理性质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容重最大增加33.14%,比重最大降低14.18%,总孔隙度最大降低33.58%.套种黄精和桔梗会使土壤氮、磷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最多可增加62.83%和111.80%.套种麦冬和石蒜会使土壤氮、磷、钾含量都显著降低,套种桔梗、黄精和玉竹会使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最高达148.37%.

    油桐药用植物套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

    中国兰族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陈桂珍马良黄捷吴欣怡...
    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叶绿体基因rbcL、matK、trnL-F、sb A-trnH、trnS-trnG和核基因Xdh、ITS构建兰族(Orchideae)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兰族由鸟足兰亚族(Satyriinae)、双袋兰亚族(Coryciinae)和兰亚族(Orchidinae)3个亚族组成,包含19个属.其中鸟足兰亚族和双袋兰亚族分别由鸟足兰属(Satyrium)和双袋兰属(Disperis)组成,位于系统的基部.兰亚族包括小红门兰属(Ponerorchis)、毛轴兰属(Siridhornia)、盔花兰属(Galearis)、红门兰属(Orchis)、舌唇兰属(Platanthera)、时珍兰属(Shizhenia)、掌裂兰属(Dactylorhiza)、角盘兰属(Herminium)、Gnennaria、先骕兰属(Hsenhsua)、舌喙兰属(Hemipilia)、苞叶兰属(Brachycorythis)、合柱兰属(Diplomeris)、手参属(Gymnadenia)、玉凤花属(Habenaria)、白蝶兰属(Pecteilis)、阔蕊兰属(Peristylus)17个属.

    中国兰族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