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森林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

洪伟

季刊

2096-0018

fjlb@chinajournal.net.cn

0591-83771857

350002

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大量引用。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年公布的“2000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与“200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总被引频次为385次,排名第75位;影响因子为0.474 7,排名第52位,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进入中国科技期刊100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金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界面水分特征

    余逍李开萍刘子琦李渊...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分及水势特征分析,对于揭示植物水分状况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喀斯特区黄金梨果实膨大期间对大气、植物、土壤进行水分和水势的连续定点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与植物茎流、土壤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0~15 cm土层的土壤水势对SPAC界面的响应更明显,植物茎流昼夜差异显著,植物水势表现早晚高中午低的"单峰型"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午休"和"夜间补偿流"现象.植物水势与大气水势的关系无明确边界,但存在缓冲区,大气水势对植物水势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阈值点为大气水势=-62 MPa;植物茎流与土壤水势呈分段线性关系.植物-土壤界面水势梯度和植物-大气界面水势梯度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响应一致,植物-土壤界面水势梯度对土壤水势的响应较植物-大气界面水势梯度明确.研究发现,黄金梨植物水势最低值达-2.94 MPa,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当土壤水势<-0.23 MPa(土壤体积含水量=0.26)时,植物-土壤界面水势梯度趋于平稳,呈现出阈值效应.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势茎流喀斯特黄金梨

    林窗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韦晴雯马月伟肖玖金党香宁...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适宜的林窗改造面积,提升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与可持续经营能力,以马尾松人工林7个不同面积林窗和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林窗边缘和林窗中央土壤团聚体(粒径<0.25 mm,0.25~1.00 mm,1.00~2.00 mm,>2.00 mm)有效氮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土壤铵态氮的含量高于硝态氮;林窗面积和粒径大小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大型林窗中表现更明显;林窗面积越大,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越高,且均高于对照;土壤硝态氮在中型林窗(G4,625 m2)中央和大型林窗(G7,1600 m2)边缘含量最高,并且更容易在微团聚体中富集;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各林窗中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林窗形成后,林窗中央的土壤酸性减弱,大粒径土壤团聚体比例增大.因此,林窗面积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结构的改变是造成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改变的关键因素,大型林窗更有利于氮素的积累和土壤肥力的提升.

    马尾松林窗土壤团聚体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

    城市绿地典型植被群落凋落物存留特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章志琴李燕燕王宛茜徐美娟...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6类典型城市绿地植被群落的凋落物存留特征对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取无锡鼋头渚园内典型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城市绿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存留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乔木-灌木-地被、乔木-草坪、乔木-地被和乔木-灌木-草坪4类群落年凋落物量显著(P<0.05)高于灌木-地被和灌木-草坪两类群落;下层为地被的3类群落的凋落物现存量、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水解氮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下层为草坪的3类群落;下层为地被的3类群落的土壤容重显著(P<0.05)低于下层为草坪的3类群落;6类群落间的土壤毛管孔隙度、pH值和全磷部分有显著差异,群落间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各群落年凋落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各项指标(0~10 cm)均没有相关性.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水解氮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全磷和全钾没有相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城市绿地地表覆盖的凋落物能直接或间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透气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的酸碱度.

    绿地群落凋落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养分特征

    卜瑞瑛梁文俊魏曦卫舒平...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养分对林分密度的响应,筛选适宜的林分种植密度,以利于华北落叶松林的生长和幼苗更新.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养分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全磷外,土壤养分的分布都具有表聚现象;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速效磷含量在各土层之间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全氮含量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当林分密度为125株·hm-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20 g·kg-1、1.45 g·kg-1和143.27 mg·kg-1;当林分密度为500株·hm-2时,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0~1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73 g·kg-1和16.07 mg·kg-1.综合考虑土壤养分含量、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枯落物的分解程度,建议将林分密度控制在125株·hm-2,该密度较适宜于研究区内华北落叶松的生长,更有利于幼苗更新.

    华北落叶松林林分密度土壤养分含量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对生态修复的响应

    黄明芝蓝家程文柳茜黄启艳...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属性和土壤质量对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响应,选取贵州省贞丰县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以耕地、次生林、花椒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对生态修复的响应.基于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土壤质量的关键评价指标,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评估生态修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显著影响土壤属性,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重量直径、易氧化有机碳、有机碳和细菌数量4个指标组成.平均重量直径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权重最大(0.44),表明其对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最大,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由高至低为次生林(0.69)>花椒林(0.46)>耕地(0.25),次生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显著大于花椒林,次生林和花椒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显著大于耕地(P<0.05).两种生态修复措施均显著提高和改善了土壤质量.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生态修复模式主成分分析

    牛樟芝Zn(Ⅱ)2Cys6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罗玛妮娅王毅郑元张璋...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牛樟芝Zn(Ⅱ)2Cys6转录因子的功能,利用本地Blast对牛樟芝全基因组的蛋白序列进行全局比对,鉴定出20个牛樟芝Zn(Ⅱ)2Cys6转录因子蛋白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Zn(Ⅱ)2Cys6转录因子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Zn(Ⅱ)2Cys6转录因子在不同段木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0个Zn(Ⅱ)2Cys6转录因子均具有Cy6型锌指基序,属于GAL4型锌簇蛋白转录因子,其氨基酸数量为225~1384个;理论等电点平均pI值为6.91,均为不稳定蛋白;其中,AcCys6-17存在跨膜结构;AcCys6-9、AcCys6-14定位在细胞质中;平均每个转录因子含9个外显子,AcCys6-6有25个外显子,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要结构.Zn(Ⅱ)2Cys6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在不同段木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存在差异,有11个转录因子在香樟段木菌丝体表达量高,AcCys6-16在香樟段木子实体表达量高;AcCys6-11在牛樟段木菌丝体表达量高;AcCys6-4在云南樟段木菌丝体表达量最高.

    牛樟芝Zn(Ⅱ)2Cys6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表达分析转录组分析

    山乌桕叶片DNA提取及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黄旭萍黄一航黄敏王建超...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南方优良乡土彩叶树种山乌桕的遗传多样性,并为山乌桕种质培育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以山乌桕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山乌桕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比较试剂盒法、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法对山乌桕叶片DNA的提取效果,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L25(53)正交试验对DNA模板用量、引物浓度、2×Taq Master Mix添加量、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试剂盒法和改良CTAB法均可获得较高浓度和质量的DNA,都是提取山乌桕叶片DNA的良好方法;山乌桕叶片ISSR-PCR反应体系中,DNA模板用量对扩增效果影响最大,2×Taq Master Mix添加量的影响最小;山乌桕叶片ISSR-PCR的最优反应体系为:总体积20μL,其中含20 ng DNA模板1.5μL、2×Taq Master Mix 8.0μL、引物浓度0.8μmol·L-1.山乌桕叶片ISSR-PCR的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1.9℃退火45 s、72℃延伸90 s、40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

    山乌桕DNA提取简单重复序列区间-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体系优化

    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组鉴定及进化分析

    梁健翔吴进樟张尧曹世江...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LBD)在杨梅全基因组中的数量和结构,利用杨梅最新基因组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蛋白进行结构、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对杨梅LBD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其分子质量和等电点,为今后研究LBD基因家族在杨梅成长过程和逆境调节中的详细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杨梅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3个杨梅LBD(MrLBD)基因,根据染色体分布对其进行重命名.根据其LBD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特征,杨梅LBD家族基因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类,各有28个和5个LBD基因.杨梅LBD家族基因的结构并不复杂,其中内含子总数不超过2.在对保守域的研究中,通过对LBD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三级结构的同源建模和种内与种间共线性分析,发现同一组的基因往往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基序和蛋白质结构.

    杨梅侧生器官边界域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

    泡桐丛枝病相关microRNAs测序及其靶基因预测

    王利美邓敏捷张艳芳程智远...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microRNAs(miRNAs)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选取白花泡桐、毛泡桐及豫杂一号泡桐的健康苗、丛枝病苗和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恢复健康状态的丛枝病苗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miRNAs及其靶基因.结果共鉴定出546个miRNAs,并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且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miRNAs,降解组测序发现其中7个miRNAs调控29个靶基因.由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可知,这些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miRNAs协同发挥作用,参与泡桐的防御反应、光合作用和激素合成等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揭示miRNAs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泡桐泡桐丛枝病microRNAs高通量测序靶基因

    基于遥感数据的常州市植被景观连通度研究

    王甜卢付强李祖政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适宜分析尺度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两个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和2015年两期遥感数据,对16种空间粒度序列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分析,在最佳粒度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窗口法结合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连续植被斑块的空间分布动态,全面探索城市植被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连通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各地类中耕地随粒度增加呈阶梯状的基底效应;随时间推移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减小,林地和耕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空间粒度30 m是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适宜分析尺度.植被斑块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市域东北部植被低-低集聚空间自相关;而西南部植被高-高集聚自相关的分布规律;局部低-低集聚区域有向西部生态用地蔓延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两年植被斑块类型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4和0.67,说明植被的连通度明显降低.因此,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相结合的方法框架为城市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与连续变量的空间关联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得出的植被连通度变化规律可为城市规划、植被恢复与人居环境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常州市景观连通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粒度效应归一化植被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