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闽台关系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闽台关系研究
闽台关系研究

吴志澄

双月刊

2096-8175

fjxzxyxb@263.net

0591-22037658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文化区

闽台关系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Fujian-Taiwan Relationship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发表研究国内外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文章。本刊融学术探讨与应用研究于一体,在同类期刊中独具特色。自创办以来,坚持办刊宗旨,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1996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期刊,2000年被评为中国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2002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学报,2009年被评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大格局看两岸关系: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重要讲话之启示

    李振广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历史站位高、格局宏大.此次重要讲话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观察与思考两岸关系开拓了新视角、提升了新高度.其中,从历史的高度看两岸关系,是提升看待处理台湾问题的站位;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两岸关系,是共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是指导国家统一进程的根本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寄希望于青年.应着眼未来看两岸关系,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依归.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既要高瞻远瞩,也要脚踏实地,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脚踏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习近平马英九中华民族两岸关系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意涵下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源流与逻辑进路

    李应博
    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从中华民族意涵出发理解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更加彰显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中华民族的概念谱系充分体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两岸自古血脉相连,台湾至今仍保留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国家认同和国家复兴的理念已深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自1979年大陆首先推动开启两岸交流以来,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发展,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新时代应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土壤等方面,完整理解两岸融合发展的逻辑进路.

    中华民族国家统一台湾地区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时代背景、现实功能与实践探索

    海泽龙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作为两岸社会的重要组成和未来两岸社会各项建设的生力军与主力军,他们的交流互动特别是融合发展,可逐步消减两岸彼此的疏离与误解、增强"两岸一家亲"氛围,进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青年在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个人财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不成熟"特质,但同时又具有历史"包袱"少、接受新生事物快、精力充沛、可塑性强等优秀特质,在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当前,台湾当局对大陆民众赴台施加诸多限制,但大陆方面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公共平台模式和个体平台模式,以短期交流参访、学术交流、学历教育和就业创业等路径,推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岸关系青年交流融合发展国家统一

    论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变迁的本质——兼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行政区划设计

    周叶中刘瀚章
    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独"分裂势力不仅企图完成法理上"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构建,还试图以台湾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建构"国家形态",推进事实"台独".通过对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变迁历史,尤其是第4次"宪政改革"后实行的"精省"工程,以及"地方制度法"颁布和后续修改过程进行梳理,发现台湾当局行政区划调整的本质在于完成台湾"国家形态"的构建.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本身又影响着各政党的政治权力分配,进而产生相应的政治博弈,使台湾地区近些年的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均被政治斗争所裹挟.统一后,应对台湾地区行政区划进行准确定位,以明确的原则和制度统筹规划未来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变动.这将是"一国两制"台湾方案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两岸关系

    美国台海"一体化威慑"战略的目标、逻辑与后果

    李林杰
    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干涉台湾问题、强化威慑成效,美国基于既有威慑策略,进一步充实威慑机理,推动整合资源、要素、机构与行为体,实现从威慑到"一体化威慑"的战略调整.根据威慑的逻辑演绎,美国台海"一体化威慑"战略丰富和强化了威慑的"允诺成分"与"震慑成分",意图提高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和平"维持现状"的纯收益差.但是,美国台海"一体化威慑"战略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和"非理性悖论",忽视了中国大陆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优势",可能为美国带来"螺旋困境""安全困境",进一步恶化国内政党和社会撕裂.中国大陆应对美国威慑战略调整作出及时反应,彰显反向威慑决心,不断巩固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与主动权.

    美国威慑战略"一体化威慑"台湾问题

    铸牢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杨文军陈星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体通过互动仪式链可以达到共享情感状态,实现群体兴奋,进而演化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这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身份信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铸牢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共同的行动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特殊的情境,共同的情感刺激有助于台湾青年产生情感共鸣,群体符号和道德正义有助于激发台湾青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应着力开拓互动仪式新形态,引导台湾青年形成正确认知;注重互动仪式情感共鸣,积聚台湾青年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情感能量;聚焦互动仪式符号形塑,继承和创新具有象征性的共同文化符号,增进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培育互动仪式市场,为加速心灵契合、构建精神家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文化符号

    重塑乡村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台湾共荣社区为借鉴

    江振娜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传统乡村共同体日渐衰败的困境,重塑乡村共同体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台湾共荣社区将构建乡村共同体作为推行"农村再生计划"的核心,通过培根教育、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共治共管、开放合作等,着力培育共同体价值认同、紧密共同体利益联结、重构共同体内生秩序.大陆乡村在参考共荣社区培育共同体实践经验的同时,更需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激发村民的集体认同和发展共识,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共治共享新模式,促进形成集精神、利益、治理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共同体台湾地区共荣社区乡村振兴

    "台湾400年史"之说的由来、谬误与危害

    陈思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所谓"台湾400年史"之说,是将台湾"有史时代"的长度界定为400年,将十六七世纪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的"发现"与殖民侵略视为台湾历史的"开端",是"台独"分子建构"台独史观"的重要基础.虽然该说与连横《台湾通史》的某些表述有表面相似之处,但是内涵完全不同."台独"分子宣传"台湾400年史"之说的主要目的,一为鼓吹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台湾历史发展已"脱离中国",融入世界;二为淡化乃至抹杀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长期往来的交流历史.所谓十六七世纪台湾与世界"接轨",不过是当时中国经贸开始与西方接轨这一庞大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古以来两岸有着密切历史联系的证据,更是台湾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为此,应正本清源,与"台独史观"进行坚决斗争,向两岸人民传递正确的台湾史观.

    台湾"台湾400年史""台独史观"《台湾通史》

    渡、返、留之间:台湾乙未内渡士绅动向论析

    黄佳作
    10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未割台之际,由于家国情怀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大量台湾士绅选择渡往祖国大陆,形成台湾乙未内渡士绅群体.但受情感、生存条件、财产、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也有一些内渡士绅再度返回台湾定居.即使返回台湾,不少士绅在殖民高压下坚持传播传统汉学,为中华文化和民族意识在台湾绵延作出贡献.与此同时,一些台湾士绅决然留居大陆.定居后,他们积极融入大陆社会,在各个领域追求人生价值,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在清末民初大陆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再度返回台湾,还是决然留居大陆,内渡士绅是中华民族的认同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交流往来,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发展.

    乙未割台台湾士绅内渡

    版权声明

    《闽台关系研究》编辑部
    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