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戢斗勇

双月刊

1008-018X

0757-82982394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综合性本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季刊,每季末月出版。本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双百方针”,以学科创新性、应用性和地方性为特色,校内外作者的论文来稿均受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算法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评述

    陈文祎岳爱武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全面普及应用,原本只存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被推上"前台",凭借其技术逻辑与技术特性,逐渐僭越其技术中立性,日益同各类意识形态共生共融共进。学界对算法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聚焦在如下层面,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资本逻辑渗透、"受众本位"重塑、"茧房效应"遮蔽、算法"黑箱"操弄等挑战,呈现出方法隐蔽、手段多样、传播面广、破坏性强等新特点,对此应从价值、技术、平台、主体与法治等维度进行有效防治。就研究现状而论,学界深化了研究层次、创新了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内容与方式,但也存在研究前瞻性欠缺、研究针对性薄弱、研究内容重叠、基础理论研究逊色等不足。今后,我们需要注重经典文本、增强问题意识、补齐理论短板、加强观点创新、增强前瞻意识以及拓展研究思路,为不断深化研究做出不懈努力。

    算法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

    当代社会技术焦虑形成与对策研究

    苏梦熙严梓嫣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社会中,技术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人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境遇,形成了一种由技术而引发的负面性情绪——技术焦虑。产生技术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主体对技术的抵抗和内在不安感,技术焦虑揭露技术作用于人本身的深层机制及其联发效应。技术焦虑的基本特性即无对象性和风险导向性。为了应对技术焦虑,现代主体应当对技术使用的价值规范以及对技术价值负载性进行重新评判,从当代哲学家所剖析的技术的本质出发,在技术源初的解蔽功能之上进行美学的审视。

    技术焦虑风险社会应对策略

    查尔莫斯机器意识观的演变历程

    赵小龙
    21-2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意识"问题随着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不断突破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查尔莫斯的机器意识观的文本考察,可以将其相关思想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1989-1994)、中期阶段(1995-2003)以及后期阶段(2010至今)。查尔莫斯在早期认为机器意识存在实现的可能,计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基础;在中期他认为"难问题"的存在使得实现机器意识变得困难,需要一定非物理形式的解释;在后期他认为机器意识实现的最佳路径是渐进式上传,且需谨慎对待其发展的后果。

    大卫·查尔莫斯机器意识难问题非物理形式渐进式上传

    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张颖莉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战略力量。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在管理运行方式、开放共享机制、成果转移转化以及监督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诸多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推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现已基本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的相关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共享、深耕细作、先行先试,在管理模式、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考核评估等方面走在全国实验室体系管理的前列,助力我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实验室体系世界级创新平台

    赋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愿景驱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英国数字弹射器的运营启示

    彭凯李智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在税收减免等常规措施之外,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型促进手段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然而,现有国内相关平台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成果不显著等缺失,以致未能充分发挥出公共服务平台的赋能作用。通过深入考察英国数字弹射器的运营体系,细致阐述其战略愿景、服务体系、运营队伍之"效能三角结构"的内在契合关系,从而为推进国内同类平台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丰富了学界对文化科技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机制探讨。

    文化科技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战略愿景数字弹射器

    "无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克尔凯郭尔死亡观的伦理立场

    严家强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死亡的思考,我们多源于对他人死亡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如果进行形而上学的追问,又多趋向于对经验的抽象概括。而克尔凯郭尔对于死亡问题的思考,则把思考的方向侧重于伦理的面向。在厘清死亡的主语之后,克尔凯郭尔站在对死亡"无知"的立场,把对死亡的形而上学追问转向了"死亡意味着什么"的伦理追问。克尔凯郭尔对死亡的"无知"是一种关切的无知,进而推动个体反思死亡在自身生存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死亡的确定性包含了结果的确定性以及精神不朽的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死亡时间和精神不朽的不确定性。个体在面对死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中,将重新去思考死亡对于生存的重要意义。

    死亡"无知"确定性不确定性

    中国传统道德敬畏观的内在价值逻辑和现代转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李文静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传统道德敬畏观历史渊源内在价值现代转化

    重构与突破: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以贵州省L村为例

    李坤梁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振兴乡村可以有效避免乡村振兴中的大拆大建、形式主义以及官僚主义等现实难题。农民主体作用何以发挥,其关键点在于唤醒农民主体意识,让农民谋事、做事、成事;其落脚点在于凸显农民主体地位,突破科层窠臼带来的基层治理行政化。结合贵州省L村乡村振兴实践,发现可以通过农民的"众智""众力""众愿"唤醒主体意识,重构自治机能;以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实现"双轨治理",以"党群直议"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突破行政化困境。最终让农民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使决策、执行回归农民,这对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乡村振兴农民主体作用党群直议L村

    乡镇(街道)社工站发展困境与对策的个案研究——以广东"双百工程"J市L街道社工站为例

    曹迪吴玉娟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建设进程中面临着行政色彩重、督导人才不足和制度未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对广东J市L街道社工站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分析L街道社工站主要存在行政事务繁重、专业服务空间缩减、"零基础"社工较多、欠缺专业服务能力、专业培训数量多但实效性不足、督导人才紧缺、专业支持难以保证、薪酬待遇有限、社工职业认同感低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强化社工站监管机制、提升职业准入门槛和健全社工服务评价体系、改善社工培训机制、健全社工督导薪酬体系和增强督导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社工薪酬晋升政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乡镇(街道)社工站社会工作者发展困境对策建议

    精神康复者职业康复模式的国外经验与本土建构

    郑妙珠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达国家的精神康复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将就业视为最佳的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因此,十分重视精神康复者的职业康复,在实务中发展出了多种职业康复模式,其中庇护工场、过渡性就业、支持性就业是发达国家中普遍流行的三大模式。三大模式各有长短,能够满足不同病程的精神康复者的不同就业需求。我国虽然还鲜有为精神康复者量身定做的职业康复实务,但我国有面向包含精神康复者在内的广大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主要有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自主就业三大类,是促进精神康复者就业的重要资源。转变我国传统的"先培训再就业"的职业康复观念,相信精神康复者可以在就业中得到康复,在社区中广泛兴办各类精神康复服务,将发达国家的三大职业康复模式与我国的三类扶持就业模式相融合,有利于建构一个能够为社会功能起伏不定的精神康复者提供连续的就业支持的职业康复体系。

    精神康复者职业康复多元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