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戢斗勇

双月刊

1008-018X

0757-82982394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综合性本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学术季刊,每季末月出版。本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双百方针”,以学科创新性、应用性和地方性为特色,校内外作者的论文来稿均受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灵因果性的完全排除

    颜青山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的几种因果理论(如干预论、反事实理论和规则论)至少刻画了关于因果性概念核心直觉的某个必要的方面,从而,依赖特定因果理论排除心灵因果性的方式(钟磊)是可以辩护的。但循此方式,所有心灵因果性都应该被激进地排除。

    心灵因果性因果理论因果排除

    语言的界限:"情境论"视角下的布兰顿回指理论

    颜中军尹沛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回指理论提供的以"次语句"为核心的推论网络,布兰顿将"语言-世界"的关系转变为"语言-语言"的关系,为刻画指称关系提供了新进路。但是,布兰顿的回指理论面临两个主要困难:"指称不透明"和"回指不共指"。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将采用雷卡纳蒂的"情境论"来优化回指理论,通过引入σ-异质结构来解决布兰顿回指理论面临的困难。首先,在回指链中插入情境算子以揭示句子的情境结构,严格区分句子的情境内容和语义内容;其次,厘清不同认知主体在不同情境中的回指链及其逻辑关系;最后,那些位于回指链之外无法穷尽的"最终视角"和无法还原的现实世界,同样以情境方式呈现出来。总之,在回指关系中"语言""心灵"和"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布兰顿回指理论情境论次语句最终视角

    基于意向性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探究

    谢佛荣韩小芬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人工智能如何实现意向性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如何跨越这一鸿沟,在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中逐渐发展出了两种路径:一种是符号主义的模仿路径;一种是联结主义的还原路径。符号主义的模仿路径因符号系统的高度抽象化、符号化,使得这一路径并不能使人工智能完整具备人的意向性。联结主义虽然比符号主义的模仿路径具有一定优势,但联结主义的还原路径因人工智能在实现可解释性方面存在不足,所以这一方式并不能为人工智能具备人的意向性提供实质性帮助。要使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具备意向性,须更多整体考虑智能机器与外部世界环境的交互,把思维、计算与环境予以整体的融合。

    中文屋论证意向性人工智能符号主义联结主义

    南海更路簿的针路

    夏代云
    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更路簿是帆船时代中国海南渔民在南海航海捕捞生产时记载的航海指南,针路指示帆船行驶的航向,是其核心内容和技术难点。针路有 7类:单针、缝针、多向并用针、线针(1 线约合现代罗盘的 1。5°)、对针、去针和回针、转针。这些针路体现在我国古代二十四方位航海罗盘上,用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这 24个汉字标记。这些汉字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干地支和五行八卦学说。有些更路条文还用"兼""加""添""平""相对""对东南"等汉字加注针路。南海更路簿的针路及其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和海南地方性知识特点,是维护我国南海主权的坚实证据。

    南海更路簿针路航向

    "姓+名"的结构关系分析

    邹玉华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姓+名"作为"N1+N2"结构,它既不是偏正结构也不是并列结构,更不是主谓结构。根据谓词隐含的观念,"姓+名"间隐含着谓词"叫"或"姓"。从其隐含的谓词看,"姓+名"是同位结构。这是一种相对同位结构。"姓+名"通过了加"也就是(即)"、加"这个"和"去掉任何一个"等同位关系的句法测试。作为"姓+名"的专有名词不同于一般的专有名词(如地名等),"姓+名"中的"姓"或"名"皆能独立运用,"姓+名"中N1 和N2 在语义上同指,在语境中同指一人。

    姓+名偏正关系同位关系主谓关系

    陈述、意合与列锦——《天净沙·秋思》新解

    周日安杨慕蓉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直空今古"。"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句,功能上,半显半隐,静中生动,属诗意的动态陈述;句法上,运用意合组句,实虚相生,景语其后,更含所托,通过隐喻,发出了"得志不易"的永恒之叹;修辞上,凭借骈偶这种特殊的语法手段,铺排名词,列锦生辉。

    《天净沙·秋思》陈述意合列锦

    网络直播中的听觉修辞及其作用机制

    谭斯元张伟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劝服"为核心的修辞行为包含着非语言符号参与的可能性,而听觉符号作为重要的感官媒介之一,同样具备参与修辞实践的潜力。网络直播是一种新兴的视听传播活动,其修辞过程离不开听觉符号的参与,听觉符号的三种样式——语音、音乐、音响都参与了网络直播中"劝服性话语"的生产,听觉修辞在网络实践中成为可能,同时,这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听觉文化与网络媒介的特性与局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听觉符号听觉修辞修辞学网络直播视听媒介

    叶芝晚期诗歌中难以和解的二律背反

    邓帮华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芝作为 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人其诗一直是众多研究者的探究热点,尤其是他晚期诗歌中的二律背反或悖论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诗达成了在矛盾中的统一;有的虽得出相反结论,但研究不够充分和深入。这里仍以二律背反为切入口,集中研究叶芝晚期诗歌中的悖论表现及原因。研究发现,叶芝晚期诗歌中存在升华与去升华、身体与心灵、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几对主要矛盾。一方面,诗人叶芝运用这些矛盾或二律背反来组织和描述生活经历,另一方面,经由这种诗歌艺术的矛盾审美,诗人才能将其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矛盾逐渐释放和消解。

    叶芝晚期诗歌二律背反悖论

    基于三重螺旋的中国省域创新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性研究

    王成军张凯王佳莲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现实差异,中国一直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章以三重螺旋理论为基础,首先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 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的区域创新水平进行评价,提炼出对区域创新水平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智力引导因子、企业能力因子、交互能力因子;其次再采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 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2018-2022年的三个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其发展特点将其分为四类,分别为创新主体交互型、政府引导高校型、企业带动创新型、未来待改进型;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区域发展的一些引领性建议和可能性举措。

    三重螺旋区域创新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生态系统视角下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研究——以S市W养老机构为例

    曹迪闻雯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失能老人是养老机构中的主要服务对象,当下机构更注重他们的生理照顾,对其精神慰藉需求介入较少。以S市W养老机构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受多个系统层面的综合影响,包括微观系统中的重要他人、中间系统中的人际互动、外部系统中的社区环境,以及宏观系统中社会环境。为了有效回应半失能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可以采取强化多方支持、推进多元联动、改善社区环境、加强宏观调控等多系统综合服务。

    半失能老人生态系统理论机构养老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