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发酵科技通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发酵科技通讯
发酵科技通讯

冯容保

季刊

1674-2214

fajiaotx@163.com

0571-86077096

310016

杭州市秋涛路306号

发酵科技通讯/Journal FAJIAO KEJI TONGXU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UPLC-MS/MS测定凉果类酵素食品中的致泻类非法添加物

    裘一婧贾彦博江海孙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检测凉果类酵素食品中非法添加多种致泻类化合物的 UPLC-MS/MS检测方法.采用超微冷冻技术粉碎样本,用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SPE净化;采用UPLC-MS/MS法,以浓度为 0.02 mol/L 的乙酸铵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 CORTECS® UP-LC C18(1.6 μm,2.1 mm×100 mm)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串联四级杆质谱仪对凉果类酵素食品中的 6 种致泻类非法添加化合物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果:线性范围为 1~1 000 μg/L,相关性r2≥0.996 1;方法检测限LOD为 0.1~1.0 μg/kg,定量限LOQ为 0.3~3.0 μg/kg,高、中、低平均回收率均为 82.5%~105.3%;日内精密度的 RSD(n=9)为 0.8%~3.7%.该检测方法专属性强、操作快捷,可作为凉果类酵素食品中致泻类非法添加化合物的有效检测方法.

    UPLC-MS/MS凉果类酵素食品添加物

    连续脱色工艺在乳酸生产中的应用

    徐建壮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粗乳酸间歇分批次脱色工艺脱色效果不佳且能耗较高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粗乳酸连续脱色工艺流程及工艺装置组成,并利用连续脱色工艺装置进行粗乳酸脱色实验.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定了粗乳酸连续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活性炭溶液配比为m(粉末活性炭)∶m(粗乳酸)=1∶10,活性炭溶液添加量为 5%,脱色时间为 2~3 h,脱色温度为 70℃.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粗乳酸连续脱色工艺的脱色效果较好,可以降低粉末活性炭和蒸汽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生产系统稳定运行要求.

    乳酸粗乳酸活性炭脱色质量比

    葛根-姜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曹珍刘晓媛赵淑培李飞...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葛根、生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改变姜汁添加量、酵母接种量、初始pH、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优化葛根-姜酒发酵工艺参数并分析其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葛根-姜酒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姜汁添加量 6%、初始 p H 5.5、酵母接种量 5%、发酵温度 28℃、发酵时间 5d.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葛根-姜酒酒体透亮,色泽微黄,无明显悬浮物,香气和谐;其 DPPH·清除能力较强,是 VC 溶液质量浓度 0.2 mg/mL 的 0.93 倍,ABTS+·清除能力和Fe3+还原能力略低于VC溶液质量浓度为 0.2 mg/mL.

    鲜姜葛根发酵酒抗氧化活性

    酶法制备克唑替尼关键手性前体及工艺优化

    方丽研朱文韬彭艳杨宝兴...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羰基还原酶NsCRs19 不对称催化制备克唑替尼关键手性前体(S)-1-(2,6-二氯-3-氟苯基)乙醇.通过构建羰基还原酶-葡萄糖脱氢酶双酶催化体系对 2,6-二氯-3-氟苯乙酮进行不对称还原,确定了该催化体系最适反应条件,并对其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在温度为(40±2)℃、pH 为(7.5±0.5)的条件下,生物酶质量分数约为 6%反应 24h 即可完全还原质量浓度为 165 g/L(约0.8 mol/L)的 2,6-二氯-3-氟苯乙酮,转化率>99.2%,收率>93.7%,手性纯度e.e.(s)>99.9%.以生物酶法不对称还原制备克唑替尼关键手性前体,缩短了工艺流程,节约了生产成本,避免了手性拆分,为克唑替尼的化学酶法合成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克唑替尼羰基还原酶生物催化工艺优化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恩拉霉素发酵的影响

    张瑶瑶胡杜芬江连清陈璐...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恩拉霉素发酵的影响,首先在恩拉霉素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实验,发现加入适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使发酵效价显著增长,在此基础上对加入时间点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加入时间;其次在最优条件下对发酵过程中的糖耗速度、氨基氮和pH 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优化后的发酵周期.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恩拉霉素发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添加适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使恩拉霉素发酵效价达到8 958 μg/mL,效价提高了 58%,发酵周期由 240 h降至 216 h,缩短了 24 h,节省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

    恩拉霉素发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菌体细胞膜

    金针菇玉米胡萝卜复合香肠的配方及蒸煮损失率研究

    马丽媛李佳文心郭丽武凤艳...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猪肉和鱼肉为主要研究原料,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金针菇、玉米粒和胡萝卜等辅料,经腌制、混合、灌制、烘烤和蒸煮等工艺制作金针菇玉米胡萝卜复合香肠.以感官评分和蒸煮损失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各因素对复合香肠品质的影响,再利用响应面实验进行优化,确定复合香肠的最优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添加量分别为鱼肉泥 50.24%、大豆分离蛋白3.17%、玉米淀粉 8.38%、金针菇 8%、胡萝卜泥 5%和玉米粒 8%,在此条件下制成的复合香肠形态完整,口感良好,具有金针菇、玉米和胡萝卜的独特风味,营养丰富,更能满足大众需求.

    复合香肠金针菇胡萝卜蒸煮损失率

    虫草内生真菌发酵产物中SOD的提取及工艺研究

    石雪
    41-4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 2 株虫草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进一步研究虫草内生真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提取工艺.以酶活力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的方式对分离所得的 2 株虫草内生真菌(01 号和 02 号)的SOD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01 号菌SOD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波提取时间 45 min,液料比 40 mL/g,提取液pH 7.0,所得到的SOD活力为 421 U;02 号菌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波提取时间 75 min,液料比 30 mL/g,提取液pH 8.0,所得到的SOD活力为 362 U.通过对比 01 和 02 号菌,可知虫草内生真菌中含有丰富的 SOD,由于 2 个产地不同,其虫草内生真菌 SOD 活力差异较大,提取工艺也有明显差异.

    虫草内生真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提取工艺

    果蔬酵素发酵过程中的染菌风险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

    邱承海周爽利杨紫红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果蔬酵素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染菌现象,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制定了预防策略.通过对染菌种类分析得知:常见的染菌类型为霉菌和酵母菌;通过系统图对发酵前、菌种扩培过程和酵素发酵过程的 3 个阶段从人员、机器、物料、方法和环境 5 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共找出了 7 个关键染菌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点,详细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对策实施后,经过 3 年多的果蔬酵素发酵生产观察,未发生产品染菌现象,预防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果蔬酵素发酵染菌小清场大清场

    "食品毒理学"项目化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途径探讨

    邱月吕飞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毒理学"作为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食品安全相关课程学习和从业的必备基础,同时蕴含诸多思政元素,承担着育人功能.笔者以食品行业问题为纽带,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重构课程知识体系,为毒理学背景知识相对薄弱的食品专业学生创造了熟悉的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毒理学知识的习得与应用,培养"专家思维";在此基础上,深挖核心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思政教育手段和完善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切实保障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食品毒理学项目化教学思政教育改革

    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侯颖丁心成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医学类专业中较基础和抽象的一门学科,知识点繁杂且学科交叉甚多.在当前国家倡导进行安全有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制造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者群体日渐庞大,使得"分子生物学"课程受众学生的专业面更为广泛.结合当下背景,对该学科进行探讨,指出跨学科及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与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成就.

    分子生物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