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刘春平

季刊

1673-8047

fzxbbjb@163.com

010-61596038

101601

北京东燕郊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刊物约防灾减灾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地方相关部门和一线基层科技人员和高校教育改革的论文和来稿。编委会由知名院士、专家、院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三角形钢挡块的既有公路桥梁横向抗震性能提升效能分析

    程寿山顾冉星贾俊峰边嘉琛...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连续梁桥中普通钢筋混凝土挡块韧性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摩擦滑移能力,提出采用三角形板耗能钢挡块提升既有桥梁横向抗震性能的技术方案.首先推导了三角形钢板耗能挡块的力-位移关系,以板式橡胶支座位移延性为设计目标给出了三角形钢挡块提升中小跨径连续梁桥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流程;然后,对我国云南强震区某典型既有中小跨径连续梁进行有限元建模,采用耐震时程法评估了新型钢挡块对该连续梁桥横向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参数分析说明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给出了关键设计参数的建议取值.结果表明:三角形钢挡块具有优异的耗能特性,可保证桥墩在强震下不发生过大损伤并有效地控制板式橡胶支座的横向水平位移;设计参数合理的情况下,所提出的三角形钢板耗能挡块设计方法是有效的,综合考虑安全性与经济性给出了最优设计参数.

    既有连续梁桥板式橡胶支座钢挡块设计方法耐震时程分析

    基于加速度-应变联动测试系统的多层建筑破坏机理与构件行为研究

    刘雪纯郭迅罗若帆马天贇...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方法在建筑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来对结构进行强震观测,但该方法无法获得地震作用下各构件的真实地震响应,因此研发了一种加速度-应变联动测试系统.地震发生时,该系统使用强震仪触发采集,布置在构件上的应变片也将同步记录应变数据.将该系统布置在两所外廊式教学楼上对其进行地震监测,结果显示:新型加速度-应变联动测试系统能同时记录地震发生时的加速度响应和构件上应变响应,可弥补现有强震观测设备在监测结构构件地震响应方面的不足.此外,在小震作用下,填充墙的约束作用将导致底层被约束柱承担的地震剪力是裸露柱的数倍,当柱的两侧布置窗间墙时,这种内力凝聚现象将更显著.这种剪力的不均匀分布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常被忽略,被约束柱的抗震需求被严重低估,这将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更易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地震破坏倒塌构件力学行为加速度-应变联动测试系统内力集中强震观测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方法比较研究

    程晓亮杨子儒张云周兴波...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系统梳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概念内涵、灾害防治理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评估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与需求,分别构建了定性和定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防范、灾害应急处置与救助救援等多个维度指标.通过案例应用,开展了定性与定量化评估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灾前—灾中—灾后多要素、多过程及多部门、多主体的综合特征,突出强调短期的减灾成效和长期的能力提升,可适用于常态化、业务化的评估,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灾害防治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风险管理定性与定量评估

    氯盐侵蚀下基于桥墩弯剪数值分析模型的RC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张涵旖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海桥梁所处环境氯离子浓度较高,桥墩在氯盐侵蚀下的抗震性能变化备受关注.以受氯盐侵蚀的钢筋混凝土桥墩为研究对象,结合Fick第二定律,计算不同腐蚀程度下的材料参数.基于OpenSees平台,结合Leborgne提出的模拟剪切强度退化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剪切破坏时墩底塑性铰区域的转角θf监测剪切破坏发生时刻,建立氯盐侵蚀下的桥墩弯剪数值分析模型,并通过现有的腐蚀钢筋混凝土墩柱拟静力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北方某港口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选取1999年中国台湾Chi-Chi地震中记录到的7条近断层地震动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氯盐侵蚀作用进行,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劣化严重,桥墩在服役期内的抗震位移需求逐渐增大,抗震性能降低,因此在近海桥梁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氯盐侵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桥梁抗震性能氯盐侵蚀数值模拟OpenSees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矿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尚志李越强黄淑芬杨传杰...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烂泥沟金矿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等斜坡类灾害为主.基于矿区工程地质调查,选取道路、断层、地形、岩性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烂泥沟金矿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价.将矿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3个等级,高易发区约占矿区总面积的5.94%,主要分布在尼罗-石柱-亭上等村庄以及采坑附近;中易发区约占矿区总面积的29.53%,主要分布于公路两侧、高易发区外围、废石堆场以及尾矿库一带;低易发区约占矿区总面积的64.55%,主要分布在矿区西侧碳酸盐台地的低洼地带.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与已知地质灾害点分布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相关部门需对中、高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

    熵权-TOPSIS烂泥沟金矿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应急资源调度研究综述

    于汐张浩然唐彦东童研...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急资源调度是重大灾害发生后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应急资源调度对降低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界定应急资源的内涵与分类,从分阶段调度、单目标多目标调度和不确定调度3方面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于应急资源调度模型的研究现状.分阶段调度关注的是时空的划分,反映各阶段资源调度的特性;单目标和多目标调度的着眼点在于目标的选择与权重衡量,单目标调度直观反映所研究目标,简单易理解、易于评价,多目标调度侧重不同目标的平衡、提供全面的评估;不确定调度则关注如何表征应急救援中的不确定信息,提高调度的适应性和鲁棒性.结果表明,应急资源调度在综合性、智能化、人性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对现实应急工作更有价值.基于此,指出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应急资源调度研究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受灾群众的心理感知视角的调度研究是应急资源调度的研究趋势.

    重大灾害应急管理应急资源应急调度韧性

    四川省城市应急物流韧性评估

    皈榜学徐雯静郗蒙浩
    7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研究应急物流韧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物流实际状况与应急物流韧性特点,从物流经济、物流基础、人才创新环境和社会韧性4个维度构建应急物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和K-均值聚类法,对四川省城市应急物流韧性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2018-2022年四川省城市应急物流韧性评估得分整体呈现波动式缓慢提升的趋势;成都市得分最高,可达0.756分,而甘孜州最低,为0.047分;地区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和提升空间,据此提出了提升该地区应急物流韧性的相关建议.

    韧性应急物流因子分析法K-均值聚类

    全国地震区划与抗震设防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景冰冰王东明王笃国刘培玄...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对全国地震区划参数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技术成果采集、查询、管理的需求,规范安全性评价成果数据集成格式,从业务化角度出发,建设了全国地震区划与抗震设防管理平台.平台集成全国地震安评、区评及小区划等成果数据,设置三级用户对成果进行收集、管理和运维,形成地震安评等相关项目的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模板.此外,平台还提供对地震动参数查询及年度更新功能.围绕着平台的功能设计、业务流程、应用场景等内容,分别对不同业务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实现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成果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可为进一步掌握全国抗震设防底数,以数据驱动智慧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地震区划地震区评地震小区划抗震设防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

    ChatGPT支持下的震例分析报告生成方法研究

    杨瑞琦李忠黄建平霍禹萌...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目前已成为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它可以帮助人类从繁重的工作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以ChatGPT为例,探讨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在震例分析中的应用,降低地震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发现,在设定的聊天情景下,ChatGPT可以理解输入的自然语言内容,生成与之相符的答复结果;通过不断地与ChatGPT进行地震领域的知识交流,借助ChatGPT出色的前后学习机制,向ChatGPT输入以往震例分析报告的语言风格和报告模板,使得ChatGPT能够学习地震知识,生成与当前震例报告风格一致的震例分析报告;通过对比不同报告模板生成的分析报告内容,人工剔除报告中的错误信息,选择优质的震例分析报告,从而提高了报告的实用价值.这拓宽了 ChatGPT的应用领域,为地震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ChatGPT震例分析报告语言风格

    清代水旱灾害研究述评

    黎洪兰熊梅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水旱灾害因其频繁与典籍丰富,百年来学界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为系统而明晰地展现水旱灾害的研究特点、不足之处及未来发展趋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分阶段进行综合叙述.从海外研究概况与国内研究历程看,清代水旱灾害形成了以史学为主、地理为辅、多方共进、服务社会、着重区域、方法多样、视野下移的研究局面.同时,研究中的碎片化与模式化现象突出,问题意识有待加强,研究视野亟待拓宽,学科交融尚显薄弱.今后应加强跨学科合作,采用数据分析,变革旧有研究范式;开展专题整理,尽全时空,打破固有研究束缚;增进现实关怀,去政治化,拓展水旱灾害研究的边界和深度.

    清代水旱灾害研究视野灾害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