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法制与社会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制与社会发展

双月刊

1006-6128

0431-85168640 85166050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法学专业学术刊物。旨在探究法律精义,鼓动百家思潮、推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发展。主要辟有本刊特稿,前沿探索、学科论要、比较与借鉴、导师论学等栏目。读者为法学研究及法律工作者、政法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朱振
    2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逻辑

    侯学宾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内容上的原创性、形态上的连续性、发展上的创新性、功能上的统一性和价值上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包括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两个结合"是传承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文化主体性是传承发展的基本立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培植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法治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

    论"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韩大元
    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地位和功能."五四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实现了从"立国安邦"向"治国安邦"的拓展."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体现在文本及其实践上."八二宪法"以"五四宪法"为基础,赓续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基础上丰富了"治国理政"的新内涵,形成了新时代通过宪法"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五四宪法"联结了"立国安邦""治国安邦""治国理政"宪法理念,其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涵养着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

    五四宪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宪法实施

    现行宪法对"五四宪法"的传承与发展

    任喜荣
    3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宪法"与我国现行宪法在内在精神、文本结构、国家机构、实施机制上的紧密联系,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历史发展进程.现行宪法传承了"五四宪法"作为"人民宪法"的精神本质,继承和完善了国家权力体系,优化了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创新了宪法全面实施的理念和机制.现行宪法的稳定有效运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方面工作逐渐走向法治化的现实.继往开来,要不断提高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能力,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继续谱写新时代宪法实践新篇章.

    "五四宪法"人民宪法宪法全面实施

    刑事诉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图景

    谢进杰
    5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进程、一种发展形态,也是一个理论模型、一种方法论.照应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刑事诉讼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同频共振、互为镜像.从刑事诉讼人民性的宣示,到刑事诉讼宪法原则的确立,再到刑事诉讼制度化的完成,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到适应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改革,再到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新中国刑事诉讼逐渐展现中国特色与现代化风格.其不仅在历史实践中逐渐沉淀,凸显了刑事诉讼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以及辩证统一的刑事诉讼理念,不断塑造着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还将在时代进程中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其未来进程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特色与规律、本土与世界、试错与建构、技术与体制、文本与实践的关系,使其呈现出更为成熟、完备且更富现代性、独特性的美好图景,不断塑造刑事诉讼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

    刑事诉讼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数据人民性的政法解读——以数据权属争议为切入点

    邵六益
    7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数字时代重要的财富类型.通常认为,只有界权清晰的数据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当前关于数据权属的理论与实践中,企业是最活跃的主体,企业间关于数据权属的争议丰富了数据流通性理论;同时,政府占有最大量的数据.其实,人民才是海量数据的所有者.现有理论要么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要么从保护个人数据权利的角度论证个人数据权利,但前者只能针对国家或类似公共权力主体,后者则受困于个人技术和能力上的不足而难以落到实处.为了更好理解数据权属,需要从理论上重塑数据的人民性.从制度层面来说,需要为人民掌握数据提供制度依据和技术可能.从个人的数据权利到数据的人民性,既暗含着从个人主义进路到社会主义进路的转变,也是在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之外,以政法研究进路研究数字法学的一种尝试.

    数字时代数据权属数据人民性

    法理之学理分析与体系建构

    陈坤
    9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理类型的体系建构需要从法学研究的不同进路出发.法学研究有四种不同进路:描述性研究、规范性研究、教义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通过考察发现,法学研究实践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法理学:描述法理学、规范法理学、教义法理学与分析法理学.它们产生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法理:作为法之规律的描述性法理、作为法之价值的规范性法理、作为法之原则的教义性法理与作为法之公约的分析性法理.在法学研究与法治实践中,这些法理起着重要的、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

    法理法理类型法理体系法理的作用

    中国原创"法理"概念在日本法理学科创建中的运用

    陈翠玉
    10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理"系中国原创概念,并非近代才有的西方舶来品或日本临时造词.法理概念曾于中古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等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近代以后成为日本人引介、学习西方法学的话语中介和思想工具.吉本达等人从法理出发,以法理贯通对法的理解,以法理之学引领时代法学发展.穗积陈重还以"法理"加上"学"字,对译Jurisprudence,创建命名法理学科,并将其重塑为现代专门法政术语.作为一个跨越几千年时空且有着极强语义承载能力的中国原创概念,法理是推动中日乃至整个东亚法律近代化转型及现代法理学科创建的核心关键词,其贡献被学界忽视.挖掘法理概念域外运用的历史,有助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向世界彰显中华法治文明的魅力,提升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民族自信心.

    法理概念法理学学科创建法理学名称穗积陈重

    "法理"概念的渊源与内涵演变

    曹灿阳
    12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理"概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法之"理"正是"法理"概念的"胚胎".从法律文化学的语言符号角度对"理"的声符、义符与同源字进行分析探究,可发现"理"的前身是"道".在先秦时期,"道"向"理"转化.由"道"转化而来的"理"分为道理、情理与治理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只有与法相关的,才被称为"法理"."春秋"的内涵是"法之理"在司法层面的外化,《唐律疏义》中的"理"则是"法之理"在成文法中的体现."法理"概念的"道理"维度既包含中国古代立法观念中的"天理",也包含百姓口中的"讲理"."法理"概念的"情理"维度分为积极的儒家观念即"法应顺应人情"与消极的法家观念即"法应禁止私心".强调"道理"与"情理",在根本上是要达到一种"治理"的状态.

    法理情理道理治理春秋决狱《唐律疏议》

    《民法典》中"公共利益"概念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运用

    孙宗龙
    14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中公共利益概念有抽象表达和具体表达两种语词表达形式,二者均具有多样表达样态,广泛分布于《民法典》.前者的具体指向较为模糊和不确定,后者可以被细分为主体公共性的表达和利益内容公共性的表达两种样态.抽象表达和具体表达的不同样态之间在形式上体现为属种关系、全异关系等逻辑关系,内容上体现了利益的纯公共性和准公共性.《民法典》的公共利益条款多属于充分条件假言规范命题,公共利益主要位于命题的前件部分,不仅会影响规范的性质,还能限制私权的权能、证成强制行为的正当性和成为公共所有权制度的建构基础.《民法典》中公共利益概念实践运用的关键在于司法具体化,其具体化进路具有一定的自然主义倾向.利益公共性的概括判定可借鉴公共物品的判定方法,具体判定可以通过运用动态体系论实现.

    《民法典》公共利益立法表达规制功能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