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

季刊

1674-4500

xbbjb104@fimmu.com

020-61648176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ImagingCSTPCD
查看更多>>《分子影像学杂志》(ISSN1674-4500;CN44-1630/R),是《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管理的国家正式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0.75。 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等收录。本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等。本刊不收审稿费,稿件的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白细胞介素-10过表达巨噬细胞的极化和靶向成像研究

    王铭仪程洋蔡星璇陈捷...
    45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离体组织成像技术探讨过表达白细胞介素(IL)-10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靶向能力的潜在影响。方法 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IL-10的巨噬细胞(IL-10M),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差异基因分析,通过RT-qPCR和流式细胞术验证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通过尾静脉注射,将IL-10M和ConM注入西方饮食造模后的ApoE-/-小鼠,利用主动脉大体和病理荧光成像观察细胞对主动脉斑块的靶向能力。结果 转录组分析显示,IL-10M与对照组(ConM)有127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多个关键基因差异显著。IL-10M中,M1型标志物Cd86、肿瘤坏死因子(Tnf)表达下调,Il-1beta表达上调;M2型标志物甘露糖受体1(Mrc1)表达上调,精氨酸酶2(Arg2)表达下调。RT-qPCR验证发现IL-10M Mrc1、Tnf-alpha和Il-1beta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与ConM相比,IL-10M组中CD86表达水平较低(P<0。05)。尾静脉注射后,小鼠主动脉斑块处可分别观察到IL-10M和ConM的荧光信号。结论 过表达IL-10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并且可以不改变巨噬细胞对斑块的靶向能力。

    白细胞介素-10巨噬细胞极化靶向动脉粥样硬化

    99mTc-c(RGD)2 SPECT/CT与18F-FDG PET/CT显像对肝泡型包虫病浸润带新生血管表达的相关性

    阿米娜·依布拉音谢彬秦永德李肖红...
    458-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99mTc肼基烟酰胺聚乙二醇双环RGD肽[99mTc-c(RGD)2]SPECT/CT与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对肝泡型包虫病(HAE)增殖浸润带新生血管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HAE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 PET/CT、腹部99mTc-c(RGD)2 SPECT/CT显像及手术治疗,对34例患者的41个HAE病灶组织行常规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边缘带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析HAE浸润带18F-FDG PET/CT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摄取比值(TBR)、99mTc-c(RGD)2 SPECT/CT显像靶非靶比值(T/NT)分别与MVD计数的相关性;比较HAE浸润带99mTc-c(RGD)2 SPECT/CT显像阳性(T/NT>1)及阴性(T/NT<1)两组间MVD计数的差异。结果 41个HAE病灶浸润带99mTc-c(RGD)2 SPECT/CT显像T/NT值与MVD计数两组间呈高度正相关性(r=0。823,P<0。01);18F-FDG PET/CT显像SUVmax值、TBR与MVD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HAE浸润带 99mTc-c(RGD)2 SPECT/CT显像阳性组17个与阴性组24个病灶MVD计数分别为89。00±9。87、43。08±18。36个/高倍视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E 99mTc-c(RGD)2 SPECT/CT显像RGD的摄取程度与HAE浸润带新生血管表达呈高度正相关,99mTc-c(RGD)2 SPECT/CT显像可间接反应HAE的侵袭性,可作为评价病灶侵袭性经济、无创的检查手段之一,并且可与18F-FDG PET/CT联合从HAE浸润带的新生血管表达及炎性活性两方面共同评价其生物学活性。

    包虫病整合素αvβ3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微血管密度

    基于瘤内与瘤周乳腺断层合成X线摄影影像组学列线图可有效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陈修婷李欣欣周大伟李杰...
    465-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乳腺断层合成X线摄影(DBT)的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因素的列线图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术前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乳腺DBT检查的21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47)与验证集(n=63)。选择DBT图像肿块最大层面,医师手动勾画瘤内感兴趣区域,自动外扩3mm获取瘤周感兴趣区域;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组学模型并计算预测值;选择效能最高的组学模型预测值联合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以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结果 与单一瘤内、瘤周模型相比,由15个最优组学特征构建的瘤内+瘤周组学模型诊断性能最优。ALN触诊、DBT_ALN及瘤内+瘤周模型预测值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中分别为82。7%、94。7%、86。4%、0。942,在验证集中分别为90。5%、83。3%、87。3%、0。932,实现了最佳预测效能。结论 基于DBT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因素的列线图可于术前有效预测乳腺癌ALN转移,可作为一种无创预测方法指导临床决策。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瘤周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摄影影像组学列线图

    基于MRI及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邓丹丹李曼李兵杜勇...
    474-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RI及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9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7例患者的MRI及US图像,包括89例NAFLD患者和118例非NAFLD患者,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65,NAFLD 71例、非NAFLD 94例)和测试集(n=42,NAFLD18例、非NAFLD 24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AFLD的独立临床预测因子,建立临床模型。基于MRI中OP-IP序列及US图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为MRI影像组学模型、US影像组学模型及MRI-US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MRI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MRI-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ROC曲线评估各模型诊断NAFLD的效能,运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各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甲胎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精神病分别为NAFLD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用于建立临床模型。基于MRI及US图像分别筛选出19、16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MRI影像组学模型、US影像组学模型及MRI-US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最佳特征,分别建立MRI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MRI-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训练集中,临床模型、MRI影像组学模型、US影像组学模型、MRI-US影像组学联合模型、MRI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MRI-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诊断NAFLD阳性的AUC分别为0。99、1。00、0。99、1。00、1。00、0。99、1。00,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94、1。00、0。89、0。99、1。00、0。98、1。00。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中,MRI-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的效能最高。结论 基于MRI及US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对NAFL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影像组学深度学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诊断

    针刺治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脑镜像同伦连接的影响

    魏伟樊丽华马萧童贾颖斐...
    484-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以及针刺治疗前后VMHC的变化,分析PDM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的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58例PDM患者为PDM组,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经期第1~3天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PDM组在下一个经期前1周进行连续针刺三阴交和关元穴组穴治疗,参与完整针刺的PDM组有30例。采用基于VMHC方法、Matlab平台的DPABI软件进行双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观察两组受试者之间及PDM组在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有差异的脑区;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M组针刺治疗前后VMHC值的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DM组与健康对照组在VAS、CMSS、SAS、SDS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M组针刺治疗前后,在VAS、CMSS、SAS、SDS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M组VMHC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后扣带皮层、梭状回、颞上回/颞中回、壳核,VMHC值减低的脑区包括双侧前额叶皮层(体素水平P<0。001,组水平P<0。05)。PDM组针刺后在双侧中扣带皮层、枕下回VMHC值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M组针刺后双侧枕下回VMHC值的减低与CMSS总发作时间量表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398,P<0。05)。结论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及VMHC方法,PDM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对称脑区存在一定的同伦功能连接障碍。针刺治疗对PDM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减低了双侧中扣带皮层、枕下回VMHC值,这些异常脑区主要位于痛觉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镇痛。

    原发性痛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应变式超声弹性成像联合TIRADS可提高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伏晶刘爱玲张慧娟张洪伟...
    491-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变式超声弹性成像(SE)联合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E检查和TIRADS评分。以病理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恶性组(n=8)和良性组(n=74)。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SE、弹性应变比(SR)、TIRADS评分及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恶性组与良性组SE评分、SR及TIRAD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E评分、SR和TIRADS评分是甲状腺结节恶性的独立预测因素(OR=1。675、1。550、1。47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E评分、SR、TIRADS评分及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919、0。875、0。994,以三者联合诊断价值最高(P<0。001)。结论 SE和TIRADS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效能。

    应变式超声弹性成像TIRADS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与B7-H4表达的相关性

    张竞月候雪琴晏睿谦刘怡彬...
    496-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B7-H4表达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二维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病灶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36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B7-H4在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均有表达。因抗原修复时温度过高或其他原因导致组织脱片2张,剩余134张切片中,阴性表达6张,阳性表达128张,其中高表达85张,低表达43张。不同的B7-H4表达分组中,B7-H4出现高表达时,IDC二维超声易出现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回声中断,后方回声衰减,淋巴结转移等特征(P<0。05);IDC超声造影易出现增强后病灶内部充盈缺损及增强后病灶周边汇聚征的特征(P<0。05)。二维IDC中肿块形态、纵横比、后方声衰减及周围组织回声等二维超声特征与B7-H4的高表达呈正相关(r=0。188、0。240、0。185、0。344,P<0。05)。结论 IDC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B7-H4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可以预测其分子标志物B7-H4的表达,进而可能为乳腺癌B7-H4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7-H4超声检查超声造影

    应用micro-CT和小动物高频超声成像系统评价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

    次旦南卓侯豹黄术兵蔡维维...
    502-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micro-CT和小动物高频超声成像系统评价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标准。方法 分别构建5只IL-1β拮抗剂敲除自发性关节炎小鼠和使用牛Ⅱ型胶原诱导为类风湿性关节炎(CIA)的SD大鼠。应用micro-CT对关节炎模型鼠的足趾进行成像扫描,分析骨体积分数(BV/TV)和骨表面积和组织体积的比值(BS/TV)等微观参数。使用小动物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对关节炎模型鼠的膝关节进行成像,检测膝关节的回声强度,并观察膝关节是否有积液。结果 Micro-CT可以清楚地检测到关节炎模型鼠的足趾部位膨大和畸形,微观参数BV/TV和BS/TV显著降低(P<0。05)。小动物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关节炎模型鼠膝关节存在积液,关节炎模型组膝关节灰度值量化反映的回声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micro-CT和小动物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分别对小动物的足趾和膝关节成像分析,可以系统地评价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水平,弥补实验性RA成像缺乏统一标准的缺陷。

    micro-CT高频超声成像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体积分数回声强度

    多层螺旋CT对浸润性肺腺癌最新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三级系统的预测价值

    吴子玉张武朱光宇马雪梅...
    507-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浸润性肺腺癌新版三级分层系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7月~2023年9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病区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MSCT及病理资料,根据最新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设定的浸润性肺腺癌三级分层系统将病例分为高分化组(贴壁型为主,且高级别成分<20%,n=17)、中分化组(腺泡型、乳头型为主,且高级别成分<20%,n=61)和低分化组(任何亚型且高级别成分≥20%,n=42)。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MSCT征象与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的病灶大小、病灶类型、分叶征、棘突征、含气腔隙、空气支气管征、阻塞性肺气肿、血管改变和胸腔肿大淋巴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数量、病灶形态、毛刺征、钙化和胸膜凹陷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OR=1。093,P=0。001)和病灶类型(OR=0。308,P=0。033)为肺腺癌最新IASLC三级分层系统中低分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MSCT对浸润性肺腺癌最新IASLC三级分层系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指导临床为患者制定符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肺肿瘤体层摄影技术浸润性肺腺癌组织学分级

    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胶质淋巴系统功能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尹仁娣王楠张超应长江...
    51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图像分析技术(DTI-ALPS)检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胶质淋巴系统功能,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4~6月临床确诊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30例作为新诊断T2DM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的与新诊断T2DM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临床检验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选取稳态模型作为评估胰岛素抵抗的指数,计算得出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采用3。0T核磁共振对60例受试者进行扫描,利用DTI计算ALPS指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新诊断T2DM组HOMA-IR与ALPS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新诊断T2DM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OMA-I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新诊断T2DM组ALPS指数下降(1。50±0。22 vs 1。31±0。18,P<0。001),与HOMA-IR呈负相关(r=-0。622,P<0。001)。结论 DTI-ALPS技术可用于评估新诊断T2DM患者的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其功能的下降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图像分析胰岛素抵抗脑胶质淋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