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植物育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植物育种
分子植物育种

张启发

双月刊

1672-416X

mpb@sophiapublisher.com

0898-68966415

570206

海南省海口市海秀大道128号双岛公寓13B室

分子植物育种/Journal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的刊物。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椰子茎基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付金鑫李增平张宇程乐乐...
    5657-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椰子(Cocos nucifera L.)茎基腐病对椰树的生长影响极其严重,为明确椰子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预防海南椰子茎基腐病暴发,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担子果分离对海南省文昌市椰子树的茎基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在PDA培养基上恒温培养5 d后,菌落呈白色,近圆形,中心菌丝致密性高,向外辐射逐渐稀疏,显微结构下,菌丝呈树状分支且相互交错,外壁光滑,无刺透明,担孢子为长椭圆形,外壁无色透明,内壁为淡黄色;将分离的菌株回接于椰子幼苗上,叶柄接种处呈现出黑褐色病斑,内部组织白腐,并且组织坏死,已逐渐向上和向下扩展,叶片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叶片泛黄,逐渐干枯,与田间症状一致;经过2个引物(ITS/LSU)合并系统发育分析,分离菌株与狭长孢灵芝(G.boninens)聚集在同一分支.综上可知,引起椰子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狭长孢灵芝(G.boninens),这是狭长孢灵芝(G.boninens)侵染海南椰子引起椰子茎基腐病的首次报道.本研究结果确定狭长孢灵芝会引起椰子的茎基腐病,可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椰子茎基腐病狭长孢灵芝致病性

    福建省主栽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遗传差异的SRAP分析

    王庭雄李祥胜梁诗强叶树涛...
    5663-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茶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10个福建省主栽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分析,探讨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从256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引物对10个优良无性系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8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6个,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89.2%.EM-2/ME-4引物组合扩增的条带多态性最高,为100%;多态性信息量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280和0.394,多态性信息量平均值为0.330.10个优良无性系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5914和0.7742,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670 8.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为0.677 5处,10个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可以划为4大类:闽43和闽46聚为第Ⅰ类,闽48、闽49、闽53聚为第Ⅱ类,闽50聚为第Ⅲ类,闽54、闽56、闽60、闽62聚为第Ⅳ类.这10个优良无性系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为普通油茶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普通油茶无性系遗传差异SRAP

    茶树基因组SSR位点挖掘及荧光标记开发

    李栋梁周颖怡王景飞张雯婷...
    5670-5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NCBI数据库公开的茶树'舒茶早'(Camellia sinensis var.'Shuchazao')全基因组序列,通过MISA在线分析工具挖掘SSR位点,并使用Primer 3.0软件批量开发设计引物,随机挑选引物检测有效性,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验证筛选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结果表明,茶树全基因组中共挖掘659 053个SSR位点,相对丰度212个/Mbp.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最多(469 096个,占比71.18%)、长度最长(8 725 988 bp,占比61.34%)、出现频率最高(151.06个/Mbp)、密度最大(2 809.97 bp/Mbp),三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99 716个,占比 15.13%)、长度(2 801 472 bp,占比 19.69%)、出现频率(32.11 个/Mbp)、密度(902.14 bp/Mbp)均次之.6 个串联重复的SSR基序类型最多(146 844个,占比22.28%),7个串联重复的SSR基序类型数量次之(87 136个,占比13.22%).从200对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7对引物可以扩增成功,其中82对可能存在多态性,使用8个茶树栽培品种进行筛选验证,其中2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量(Ne)、香农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固定指数(F)、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5.091、3.387、1.347、0.591、0.675、0.122、0.634,筛选出的引物中有20对高度多态性信息引物(PIC>0.5)、2对中度多态性信息引物(0.4<PIC<0.5),引物多态性丰富.通过茶树全基因组序列批量开发多态性SSR标记引物,可为茶树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品种权保护及辅助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茶树(Camelliasinensis)全基因组SSR标记引物多态性

    西藏点地梅基因组调研及SSR特征分析

    崔小梅王金虎陈均玉张强英...
    5692-5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点地梅(Androsace mariae Kanitz)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但参考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缺乏限制了该药用植物的深入开发利用.为深入了解西藏点地梅基因组信息和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西藏点地梅进行基因组调研,借助K-mer分析手段评价其基因组大小、杂合度、重复序列、GC含量等信息,并采用微卫星识别工具(MISA)进行SSR位点搜索和特征分析,以进一步分析该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西藏点地梅基因组大小约为4 627.64 Mb,基因杂合度约1.03%,重复序列含量约71.83%,GC含量约为37.62%,属于高杂合、高重复序列比例的复杂基因组.SSR特征分析共鉴定出2 631 688个SSR位点,其中单碱基重复的SSR单元最为丰富,共1 729 625个,其次是双碱基重复类型,共745 784个,占总重复单元类型数的比例分别为65.72%和28.34%.在单、双、三、四、五、六碱基重复类型中数量最多的分别是 A/T、AG/CT、AAT/ATT、ACAT/ATGT、AAAAT/ATTTT、AAAAAG/CTTTTT.本研究结果为西藏点地梅及点地梅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开发等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西藏点地梅基因组调研高通量测序SSR分子标记

    紫苏杂种F1的SSR标记鉴定及性状分析

    贾凯旋张笑玲孟义江温赛群...
    5701-5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定真实的F1杂种是开展紫苏杂交育种和构建遗传学研究群体的基础.本研究以'冀紫1号'为母本,'冀紫2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进行F1杂种真伪性鉴定,分析了亲本和真杂种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从2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对扩增稳定、条带清晰、能够区分双亲及杂交种的引物ZS-14,利用该引物共鉴定出46株真实杂种.杂种植株在株高、叶长、叶宽、叶片重量和可溶性糖等性状上综合了双亲的优势.本研究结果为紫苏杂种真伪性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指导.

    紫苏(Perillafrutescens)SSRF1杂种真伪性鉴定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花叶藓科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梅娟李莹莹马天意张时通...
    5707-5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花叶藓科内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集于海南省和广东省的16种花叶藓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筛选出的8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有118条,多态性比例为58.7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75个多态性条带.(2)16种花叶藓科植物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2 5~0.810 9,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52 7.(3)将0.690 0作为最低相似系数时,16种花叶藓科植物被分为7大类:第一类包括梯网花叶藓(Calymperes afzelii)、兜叶花叶藓(Calymperes moluccense)、匍网藓(Mitthyridium fasciculatum)、齿边花叶藓(Calymperes serratum)、圆网花叶藓(Calymperes erosum);第二类包括黄匍网藓(Mitthyridium flavum)、细刺网藓(Syrrhopodon spiculosus)、鞘刺网藓(Syrrhopodon annatus)、八齿藓(0ctoblepharum albidum)、刺肋白睫藓(Leucophanes albescens);第三类包括网藓(Syrrhopodon gardneri);第四类包括巴西网藓原变种(Syrrhopodon prolifer var.prolifer);第五类包括巴西网藓鞘齿变种(Syrrhopodon prolifer var.tosaensis)、卷叶网藓(Syrrhopodon involutus);第六类包括日本网藓(Syrrho-podon japonicus);第七类包括拟兜叶花叶藓(Calymperes graeffeanum).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花叶藓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花叶藓科植物的分类学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花叶藓科ISSR遗传多样性

    国内外小麦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筛选利用

    王健胜侯桂玲王二伟马爱锄...
    5714-5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现有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基本情况,为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丰富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国内外100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调查其株高、分蘖、穗长、小穗数、小花数/小穗、穗粒数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供试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小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分蘖和穗粒数的差异为最大.国内外以及国内不同地区间小麦种质农艺性状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小麦种质在株高、分蘖、穗长、小穗数方面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农艺性状间主要以正相关为主.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穗粒数、小花数/小穗和株高宜作为小麦种质评价的主要性状因子.基于6个农艺性状,研究将100份小麦种质划分为6个类群.最后,研究也筛选出了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的部分小麦种质,如'10EW137'、'西农979'和'中育8号'等,这些种质可作为优异育种材料用于小麦的遗传改良.本研究结果将为供试小麦种质科学利用提供有效依据.

    小麦种质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

    青稞条纹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差异分析

    康胜华赵珂侯璐
    5725-5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条纹病是重要的种传真菌病害之一,能对青稞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为明确分布于青海的青稞条纹病原菌致病性差异及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比较了分离自青海省不同地区18个条纹菌菌株形态特征差异,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菌株间遗传多样性,同时测定了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青稞条纹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菌落颜色多样,菌落质地的疏松度和边缘的规则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在PDA培养基上不能产生分生孢子;菌株培养7 d后菌落直径范围为27.4~81.1 mm,菌株的生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条纹病原菌株对青稞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可将18个测试菌株分成2个组,且致病性与病菌地区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依据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在欧氏距离为9.58时将18个菌株分成2个亚组,说明条纹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菌株间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地区无明显相关性,说明条纹病原菌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多的交流.本研究能为青稞条纹病的防治和后续研究中菌株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麦类核腔菌青稞条纹病遗传多样性致病性

    不同基因型鲜食大豆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孙永媛胡铁欢高广居吴凤训...
    5736-5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河农鲜豆1号''冀鲜豆1号''廊鲜一号''沧豆0734''绿75'为材料,对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指标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廊鲜一号'的生育期最短,从出苗到采收需要83 d,比对照'绿75'早2 d.'沧豆0734'的鲜荚产量最高,为13 257.8 kg/hm2,比对照'绿75'增产19.1%.对5个品种的15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鲜荚重与单株二粒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二粒荚重、单株鲜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三粒荚数、单株三粒荚重、标准荚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一粒荚数、单株一粒荚重、多粒荚率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增加单株总荚数,尤其是二粒荚和三粒荚数可以提高单株鲜荚产量,进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鲜荚产量.

    鲜食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鲜荚产量相关性分析

    贵州地方芥菜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璐璐张超杨斌唐容...
    5744-5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贵州芥菜型油菜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材料作为核心种质资源,该研究以242份贵州地方芥菜型油菜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株高、一次分枝数、千粒重等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主成分分析和类群划分.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芥菜型油菜的株高、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全株有效角果数等15个表型数量性状具有较大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表型变异系数介于10.27%~33.66%之间.(2)主成分分析将15个数量性状简化为产量相关因子、分枝相关因子、主花序相关因子、角果相关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29%o(3)在欧式距离为10处,可将贵州芥菜型油菜资源划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丰富,该研究结果为贵州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贵州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