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热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

徐建中

月刊

0253-231X

xb@mail.etp.ac.cn

010-62584937

100190

北京中关村路乙12号(北京2706信箱)

工程热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工程热力学与动力装置、热机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热物理测量学、热效率装置、综合利用能源、代用燃料等方面的科技论文、研究简报、重要学术动态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工程热物理专业科技人员及相关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沉积管两相流动的大涡模拟研究

    姚军刘敏赵彦琳
    1411-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大涡模拟和拉格朗日颗粒跟踪方法模拟了带有水平床层的圆管(沉积管)中的流场和颗粒分布,体积雷诺数为40000,颗粒直径为5μm,50µm(St=0.6,63).结果发现,管道的角落诱导出四个流向涡,流体从中心流向角落.和矩形二次流相似的是,他们对应的流向涡量模式的延伸程度比较接近.管壁附近的颗粒受到的平均升力指向壁面,且管道下部壁面附近的颗粒受到的平均升力更大.管道两侧壁面附近的颗粒受到的平均曳力指向中心.

    沉积管湍流大涡模拟颗粒

    蒸汽管道内流动输运过程及热损失分析

    宋杨董祥瑞蔡天意周骛...
    1418-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汽管道冷凝换热是工业产品中的重要过程.分析不同管道条件对冷凝换热的影响规律和气液分布特性对蒸汽管道的设计及优化具有参考价值.本文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对蒸汽管道内的流动和热损失进行模拟分析,主要对比了不同管道壁面厚度和不同管道内径对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和气液行为,并对出口处90°拐角的二次流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管道壁面厚度和减小管道内径尺寸会增大管道壁面单位面积的热流量,同时管道壁厚和内径增大引起壁面表面积增大使总热损失增加.流体流经90°拐角后形成的Dean涡使管道内壁面的冷凝水脱离壁面随高速气流进入蒸箱对食物蒸制产生不利影响.

    蒸汽冷凝气液流动二次流传热

    超临界CO2瞬态边界传热相移干涉实验

    张一智吴其贤陈林臧金光...
    1425-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相移干涉测量法高空间、时间分辨率定量可视化测量了近临界流体瞬态热对流边界层温度场.实验选取了两种具有不同临界距离的工况点,使用相移干涉测量方法获得了时间连续的全场相位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了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温度场可视化图像.研究获得了超临界传热过程中流体区域的全局温度场,定量分析了拟临界线附近不同工况点之间传热特征.

    超临界流体相移干涉边界层热对流定量可视化

    微通道翼型导流肋强化传热数值研究

    张剑飞徐星夏毅康高伟...
    1431-1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设备的集成度和功率密度的提高,电子芯片的高功耗和高集成度将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量不断增加.因此,散热已成为高性能电子设备性能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含翼型导流肋微通道热沉,翼型导流肋可实现局部加速和冲击掺混的双重强化传热作用.采用ANSYS FLUENT数值分析了翼型导流肋的攻角、出射角、长度和数量等主要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相比攻角和出射角,肋长度和肋数量对微通道阻力与传热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表明本文提出的含翼型分流肋的微通道相比光滑微通道可在相同压降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换热量.

    电子器件热管理强化传热微通道翼型导流肋优化设计

    土体导热系数智能方法预测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姚兆明王洵齐健
    1440-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体导热系数是描述土传热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其准确地预测和敏感性分析有助于评估岩土工程的热响应热性,预防工程的变形和破坏.基于Kersten团队的土导热系数试验,分析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考虑将温度变量引入传统经验公式并验证,得到对黏土适用性较好的改进经验公式.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导热系数建立以土质、干密度、含水率和温度为输入变量的预测模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鲸鱼优化BP神经网络(WOA-BP)都能准确地预测导热系数,其中WOA-BP的预测性能最好,随机森林和RBFNN次之.选用新的样本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模型预测效果依旧很好,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对改进经验公式进行参数敏感度分析;再借助随机森林模型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评估不同输入变量对模型输出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权积法结合WOA-BP计算影响因素敏感性.发现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均一致,即导热系数对含水率、干密度、温度和土质的变化敏感程度依次降低.

    导热系数人工智能算法因素敏感性蒙特卡洛模拟特征重要性权积法

    基于热量流法的清洁供热网络延迟分布特性与扰动控制分析

    马腾宇郝俊红田亮杨云溪...
    1450-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和用户热负荷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降低供热能耗,是供热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针对供热网络的典型扰动控制问题,基于供热网络的物理模型,构建供热网络全环节的动态热量流模型,分析供热网络中各主要设备及供热网络整体的延迟分布特性问题,探索了供热网络实际供热策略以及供暖扰动的影响和控制等问题.结果表明供热网络的延迟主要集中在散热器侧,散热器延迟时间约占整个供热网络延迟时间的86.6%;本文以北京某日室外温度为例探究实际供热策略,模拟在面对供热扰动时,所采取新的供热策略节能分别为2.61%与2.91%.

    供热网络热量流供热扰动控制策略

    聚乳酸柔性定形相变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吴学红栾林林赵敏陈亚南...
    1458-1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相变材料易泄漏和力学性能差的问题,以聚乳酸(PLA)为基底,聚乙二醇(PEG)为相变工质,制备PEG/PLA相变薄膜.对其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LA作为支撑基底有效防止了 PEG液体的泄漏.PEG/PLA配比为180/100时,相对焓效率最高,达到103.87%,其熔融和凝固过程中的潜热分别为128.5 J·g-1和120.2 J·g-1.随着PEG比例的增加,薄膜的杨氏模量逐渐减小,PEG/PLA配比为180/100时,杨氏模量为152.2 MPa,比纯PLA降低了 73.2%,薄膜的柔韧性得到提升.

    柔性相变薄膜聚乳酸热性能力学性能

    端基对固态电解质离子传输和传热性能的影响

    王家歧樊林浩李伟卓焦魁...
    1464-1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端基聚合物下聚环氧乙烷(PEO)和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盐(LiTFSI)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并对其结构性质进行了分析,以研究离子输运和热传导机理.结果表明,以端甲氧基聚环氧乙烷为基体电解质具有较好的离子传输性能,因为更多的自由锂离子能够传输.然而,其导热性质更差,因为声子谱转移到更高的频率,这表明高频声子散射的增强导致热导率降低.这些结论对PEO-LiTFSI电解质设计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分子动力学离子传输热导率

    蜂窝多孔结构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

    洪敏张轩莫冬传吕树申...
    1470-1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CT扫描获取的蜂窝多孔表面的3D几何结构用于池沸腾两相流数值模拟,完整地模拟了气泡成核、生长及脱离的过程.气泡动力学以及加热面热流密度分布表明蜂窝多孔表面的孔洞约束了气泡生长及合并,使得气泡脱离直径较小,脱离频率加快.成核位点数目增多,单位时间脱离壁面的气泡数目增多.因此,蜂窝多孔表面具有的蜂窝孔可以加速气泡脱离以及具有丰富的成核位点是增强加热面整体散热性能的主要原因.

    蜂窝多孔表面CT扫描池沸腾数值模拟

    气热参数对涡轮外环冲击-气膜冷却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自强王龙飞毛军逵毕帅...
    1476-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涡轮外环实际工况的复杂、多变特性,本文搭建了垂直进气、气热参数可调的涡轮外环冲击-气膜冷却实验台,借助红外测温技术,以正交实验法开展主流马赫数、吹风比和温比变化对涡轮外环冷却特性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发现:涡轮外环的面平均综合冷却效率随主流马赫数增大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Ma=0.5~0.8的研究范围内,Ma为0.6时涡轮外环具有最佳的综合冷却效果;提高吹风比以增大冷气流量和动压的方式增益涡轮外环内外侧的冲击、气膜冷却效果,吹风比每提高0.5,涡轮外环的面平均综合冷却效率提升1.46%~9.08%;温比由1.5变为1.6,涡轮外环的面平均综合冷却效率下降0.85%~7.95%.

    涡轮外环冲击-气膜冷却综合冷却效率多变工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