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化工
广东化工

邹思民

半月刊

1007-1865

gdcic200@163.com

020-83380392;020-8302517

510034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广东化工/Journal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是广东省化工行业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刊物,编委会的委员均是广东省化工界的知名人士,甚至有香港科技大学或城市大学的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活垃圾飞灰处理技术的探究

    王晶巴蕾卓庆奉王永峰...
    98-9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的数量和收运量都会大大的增加,清运范围也由原来的市区逐步发展到市城各乡镇.现在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但由此产生的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比较了目前应用的飞灰处置方式和技术,并对飞灰螯合稳定化处理技术进行了概述.

    垃圾飞灰鳌合处理现状水泥固化

    某污水处理站除臭工程设计

    李静雯
    100-10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制药企业产生的污水含有含硫的有机溶剂等成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氨气、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甲基叔丁基醚等臭气污染物,设计风量为4000 m3/h,尾气处理执行《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表2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

    臭气浓度化学洗涤塔生物滤池活性炭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工艺应用研究

    张文贞王少东陈福达陈梁超...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东北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现有处理工艺的膜浓缩液处置困难的问题,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究,寻找合适的处理工艺.通过预处理、管式超滤、物料膜、DTRO和低温蒸发等技术的组合,实现产水的达标排放和满足厂区的回用需求.结果表明采用"软化除硬+管式超滤+物料膜+DTRO减量+低温蒸发"组合工艺处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行性,物料膜、DTRO、低温蒸发的回收率分别控制为98%、85%、80%,运行压力相对较低,软化除硬所产生的化学污泥量为3.3 kg/吨水.该研究结果可为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处理提供参考.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膜处理低温蒸发预处理

    城市集中供热水处理专家帮助系统的开发

    胡莉莉王淑勤马健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能城市的不断发展,专家帮助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热电联产机组和热水管网水处理经常出现的一些故障进行分析,将热源厂水处理中常出现的设备故障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制作成数据库和专家知识库,在windows环境下,将数据库与Visual Basic6.0软件对接,开发出供水管网故障诊断专家帮助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有查询数据库中的供热管网故障类型、解决方案、即时更新数据库内容.

    热水管网水处理故障诊断专家帮助系统知识库数据库

    基于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区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措施评估——以南方某市区域流域为例

    杨大森梁卓其王逢武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城市水环境治理方案,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评估分析区域黑臭水体整治策略与实施方案的效果.基于研究区域内监测与河网等基础数据,采用水文、水动力及水质模型模拟区域内的水文过程、水力调度及污染物迁移转化等过程,研究不同环境整治方案的水质改善评估方法与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控源截污方案对污染削减有更显著的效果,在进一步结合水闸调度、内外江泵站活水等工程措施,整体水环境质量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通过水力水质模型模拟分析,掌握不同工程方案下研究区域的水质改善效果,可为工程治理提供定量的评价数据和科学依据.

    河网系统水力水质模型控源截污水环境质量改善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及管理对策——以湖北省某市为例

    徐欢欢宋文恩陈萍陈小刚...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湖北省某市10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基础环境现状调查,分别从水源水质、环境管理、污染状况等方面对水源地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识别乡镇集中式水源地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初步提出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及建议,为全面提升某市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水平、切实保障水源地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和科学依据.

    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管理对策

    山菅兰色酮与芳香族类成分分析

    陈亚军马燕燕赵登高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山菅兰色酮与芳香族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相硅胶、小孔树脂、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山菅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过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山菅兰乙酸乙酯层中共分离了 12个化合物,分别为甲基丁香色原酮(1)、异甲基丁香色原酮(2)、5-羟基-2,7-二甲基色酮(3)、5,7-二羟基-2,6,8-三甲基色酮(4)、5,7-二羟基-2,8-二甲基色酮(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6)、原儿茶酸甲酯(7)、7-乙酰基-4,8-二羟基-6-甲基-1-四氢萘酮(8)、β-邻二酚羧酸甲酯(9)、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10)、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11)与吲哚-3-甲醛(12).结论: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类型,其中化合物1-5为色酮类,化合物6-12为芳香族类化合物,可为山菅兰的色酮与芳香族类成分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山菅兰化学成分分离鉴定色酮芳香族类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西河柳化学成分治疗ALD的作用机制

    陈婷玉范可欣付金环马腾...
    124-12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西河柳中有效化学成分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检索西河柳活性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并以口服利用度≥30%和类药性≥0.18为预设条件对其进行筛选;同时,使用GeneCards、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ALD相关靶点.通过VennDiagram软件可以获得一个交集靶点(西河柳和ALD):通过疾病、中药活性成分、交集靶点形成数据网络,最终遴选出致病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结构处理和分子对接;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由R语言和Perl语言进行可视化.结果:筛选获得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西河柳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西河柳与酒精性肝病交集靶点共151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105条,KEGG通路筛选得129条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河柳可通过多化学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ALD,为天然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西河柳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ALD作用机制

    莓叶委陵菜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张雅玥黄子音陶晓悦杨静...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民间传统中药莓叶委陵菜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莓叶委陵菜中三种主要化学成分(E)-caffeoylisocitricacid、(+)-儿茶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莓叶委陵菜中3种主要成分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103.15%~103.90%(RSD<3%,n=6).用该法测得莓叶委陵菜中的(E)-caffeoylisocitricacid(1)、(+)-儿茶素(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3)含量分别为 1.67 mg/g、0.20 mg/g 以及 0.95 mg/g.该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莓叶委陵菜中药材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莓叶委陵菜化学成分含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无花果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

    刘志杰张薇
    130-13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无花果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证实无花果治疗肝癌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无花果食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Herb数据库获取无花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根据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通过Gencards、OMIM数据库获取原发性肝癌主要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并进行分析;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无花果-化学成分-靶点"互作网络.结果:无花果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活性成分包括6-(2-甲氧基,顺-乙烯基)-7-甲基吡喃香豆素、N-甲基莲叶桐碱、7,10,13-十六碳三烯酸甲酯、甲基反亚油酸酯、佛手柑内酯、补骨脂素、苯甲醛等,核心靶点有 SRC、MAPK1、MAPK3、STAT3、HSP90AA1、AKT1、PIK3CA、MAPK14、RELA、LCK 等;无花果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其功能主要为调节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无花果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无花果食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

    无花果原发性肝癌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