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化工
广东化工

邹思民

半月刊

1007-1865

gdcic200@163.com

020-83380392;020-8302517

510034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广东化工/Journal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是广东省化工行业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刊物,编委会的委员均是广东省化工界的知名人士,甚至有香港科技大学或城市大学的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混动船舶电池总成的热管理策略研究

    肖鹏匡海鹏卢一鸣李伟...
    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热管理策略对电池系统温度及寿命的影响,本文以混动船舶为研究对象,搭建电芯等效电路模型计算电池系统产热,分析电池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电池系统热模型的搭建,并对混动船舶的典型使用工况进行相应的测试仿真对标,基于热电耦合模型进行电池系统总成的热管理策略的制定,通过计算并对比静态策略和动态策略下电池系统的温度特性及寿命的影响,该研究对混动船舶电池系统的热策略研究提供方向。

    混动船舶电池系统热管理热策略寿命

    关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的荷电现象研究

    曾四秀孟子寒曾雪淇曾玥熙...
    7-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蔡司GeminiSEM5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导电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基底膜在喷镀处理前后,使用不同的二次电子探测器观察图像的荷电情况。结果显示:inlens模式下,即使对隔膜做了喷镀处理,荷电现象依然很明显;而使用SE2模式拍摄的图片,即使是未做喷镀处理,图像的荷电现象明显减少。分析不同的加速电压下,不同的镜筒拍摄模式拍摄的图片的荷电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加速电压增大,图片的荷电效应越大;降低加速电压,可以明显减轻图像的荷电现象,在合适的电压下,对于导电性较差的隔膜样品,使用SE2模式拍摄下,即使不做喷镀处理也可以有效消除图像的荷电现象。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荷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隔膜形貌分析

    一种适配于4.5V高电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新型电极液添加剂的开发

    杨海东宋晓艺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高电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LOs)因其高放电比容量(>250 mAh/g),低成本优势,作为最有潜力化解能量密度困扰的新型锂离子电池之一备受市场关注。然而传统锂离子电解液主盐六氟磷酸锂(LiPF6)以及碳酸脂溶剂无法承受LLOs体系较高的工作电压,PF6-阴离子发生有害副反应,且碳酸酯溶剂在LLOs正极表面不断分解沉积,锂离子迁移动力学受限,且较高工作电压下LLOs材料缺陷导致晶格氧的析出,催化电解液分解产生衡量水,致使高水敏感锂盐LiPF6的水解生成HF,攻击正极活性材料,形成过渡金属氟化物(TMFx),形成不具功能性的CEI。同时TMs迁移破坏SEI,严重劣化电池的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能。

    富锂锰基正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高电压正极成膜添加剂

    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何俊惠庄彩虹达海容
    14-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制备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CS)、旋转流变-红外联用仪、摩擦磨损寿命试验,研究了PUA固化反应动力学行为,引发剂用量对PUA固化的影响及PUA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UA最佳固化工艺为采用分段加温固化,引发剂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用量 0。2%最为合适。通过环氧树脂(EP)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相比,PUA复合材料的平均磨损寿命为300。6 h,略低于EP的361。7 h,稳定性较差。综上,PUA用于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是可行的,为新型的固体自润滑涂层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聚氨酯丙烯酸酯固体自润滑材料固化引发剂摩擦磨损

    mPE和POE对PE薄膜性能的影响

    王贤厚王贤宏姜佳丽冯才敏...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乙烯薄膜由于加工工艺简单,热封性能良好,广泛地应用于复合包装领域。生产中常采用LDPE、LLDPE共混制备不同性能的PE薄膜。本论文考察了不同mPE和POE添加量对PE薄膜性能的影响。发现mPE对PE薄膜起封温度的影响不大,但POE可以迅速降低起封温度;mPE能大幅提高PE薄膜热封强度和热封粘度,而POE会降低薄膜的热封强度和热封粘度;mPE能改善PE薄膜夹杂物时的热封强度,而POE对此是负面的影响,要限制其使用量。同时,mPE和POE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PE薄膜透光率和雾度,而在力学性能上,mPE是可以改善,POE则是降低。当mPE添加量为 25%、POE添加量为10%时,PE薄膜的综合热封性能、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最佳。

    茂金属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聚乙烯薄膜热封性能

    海水环境中聚乳酸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研究

    余巧玲戴铭标何国山王万卷...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体积计数型密闭呼吸计研究聚乳酸在海水环境中的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研究了可降解组分的确定及加入量和试样尺寸对生物分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生物分解能力测试前,进行可降解组分的确定是重要步骤,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快速确定,对于测试开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测试材料加入量优选能缩短试验周期并获得较好平行性的结果,综合考虑选择加入量为 0。2 g;测试材料尺寸选择<2 mm×2 mm,能贴合沉积物又有较大比表面积,有利于好氧微生物对材料的分解,提高降解速率。

    体积计数型密闭呼吸计聚乳酸生物分解能力可降解组分好氧微生物

    海藻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茜素红的研究

    司建郝晓亮张灏赵彬泽...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藻是常见的生物物质,目前对于海藻的应用仅局限于食品、药品等领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不多。本研究以海藻和水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海藻荧光碳量子点,并以海藻荧光碳量子点为光催化试剂进行光降解染料茜素红的研究。实验表明,海藻荧光碳量子点能显著降解茜素红,在单独存在的体系中,降解效率达到 60%,在与过氧化氢协同体系下降解效率达到90%以上。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生物质材料的更多应用及解决有机染料的污染问题,提供更多借鉴。

    海藻光降解茜素红染料

    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吉世明谭英南朱斌万金泉...
    27-3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池塘养殖尾水氮磷含量高、CODMn浓度低,碳氮比严重失衡的特点,结合微藻光合作用可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微藻生物质能源,从而实现脱氮除磷的优势,利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光照强度、pH、曝气量对微藻处理养殖尾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藻能很好地适应养殖尾水处理需要,无需外加碳源即可实现脱氮除磷。光照强度和进水pH是微藻去除TN和TP的关键影响因素。光照强度为3000 Lux,进水pH为9,试验时间为7 d,TN由13 mg/L降至 5 mg/L以下,TP可由1。6 mg/L降低至 0。1 mg/L以下,能够达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当CODMn在 15 mg/L以下时,微藻对有机物的去除不受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进水pH的影响。本研究为微藻在尾水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养殖尾水微藻光照强度

    基于化学混凝的尾水深度除磷效能及药剂回收研究

    张钊彬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状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国家所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出水TP浓度≤0。5 mg/L)。为保证工艺除磷达标,本研究开展了基于化学混凝的尾水深度除磷效能及药剂回收技术的研究,以FeCl3、Fe2(SO4)3、AlCl3、Al2(SO4)3、Ca(OH)2 和CaCl2 为三类除磷混凝剂,研究了初始pH与药剂投加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Fe2(SO4)3、AlCl3、Al2(SO4)3、Ca(OH)2 和CaCl2 6种除磷混凝剂的最佳除磷pH分别为6、6、6、6、11 和 11;最佳药剂投加量分别为5。0 mg/L、5。0 mg/L、2。1 mg/L、2。1 mg/L、10。0 mg/L和10。0 mg/L。基于除磷效果与药剂成本综合比选,尾水深度除磷最适除磷混凝剂为AlCl3;在污泥中回收铝盐时,最佳回收初始pH为2。5,此时回收率为 79。56%。

    深度除磷混凝铁盐铝盐钙盐

    低温高浊隧道施工废水处理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蔺宏铭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传统混凝法处理低温高浊隧道施工废水出水中仍含有高浓度悬浮物,无法满足现行排放标准的问题,采用复配高效混凝剂(P29-PAFC)进行混凝效果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29-PAFC投加量、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和沉淀时间等因素对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原理,探究P29-PAFC投加量、PAM投加量、沉淀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顺序为 P29-PAFC 投加量>PAM 投加量>沉淀时间;在P29-PAFC投加量为35。99 mg/L,PAM投加量为2。69 mg/L,沉淀时间为12。45 min的最佳条件下,悬浮物去除率为96。47%,与预测值(95。73%)基本吻合且相对偏差为+0。74%。由此可以看出,BBD 优化模型预测与实际处理效果基本一致,P29-PAFC投加量和PAM投加量是去除悬浮物的主要控制因素。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方法具有处理工艺简单、效果稳定、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可为实际隧道施工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低温高浊隧道施工废水悬浮物混凝响应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