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1005-1422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Journal Guangdong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1页

    新时代大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

    任美慧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众文化是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的产物,受到资本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双重驱动,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的区分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全国人民最大的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以文化为载体,大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因此,用大众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全过程,创造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时代精品.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众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而且有利于保障大众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健康良性发展;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的大众化和生活化,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隐性渗透.

    大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探议

    康兰波许阳
    10-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中,师生们往往会遇到三大困惑,即大纲更新步伐相对滞后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步伐、大纲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腔调"不协调,以及教与学双方立场态度不完全一致等.针对这些困惑,教师应在立足大纲基础上切中现实,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创新和优化.并在协同内容、博士生、场景、教师等诸多具体状况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教无定法"即根本之法来创新、优化具体教学方法.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基础上,铸造出最高尚深情的为师之道.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内容方法匹配为师之道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冼凯欣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分工和所有制的角度揭示了城乡关系从一体到对立到融合的演变历程.我国历届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城乡关系思想,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化.推动城乡融合,要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机制.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路径

    高职院校"双身份"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与理论逻辑

    谢小燕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习惯差、责任意识不强、就业后频繁跳槽、职业认同感低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生身份的认同感低.广东N学院探索"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即在大一阶段实行"学生+队员",大二阶段实行"学生+辅导员助理",大三阶段实行"学生+准员工".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X"双身份育人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对高职院校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份及未来职业的认同感.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不良现象"双身份"育人认同

    泛在学习理念下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向宇森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泛在学习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植入泛在学习理念,是顺应教育对象变化、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模式转换以及推进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由之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泛在学习理念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须及时主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突破教育模式时空限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泛在学习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与长效机制建构——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三要素

    王会礼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是安众首选、工作重点,也是强国利民的一个重要基点、根本点.应深入探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与长效机制建构.关键、本质是工作策略.创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策略和方向,在于充分关注"政策统领"、"课堂功能"、"实践到位"三要素.坚决落实政策统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服从政策主体.充分发挥课堂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引领,心理教育奠基,传统文化薰修护航,努力实现工作目标.突出全方位组织管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到位.

    高校思政工作策略三要素探索实践

    基于"认知—态度—行为"模型的高校劳动教育有效路径探索

    庞伟靳祥鹏陈泽曼
    39-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多次礼赞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更需要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认知-态度-行为"模型基于学生内化教育和需求特点,深入分析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了解程度和端正劳动态度,以及通过丰富课程体系、加强正面宣传、提供优质校内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来有效推行劳动教育,也可以通过加强思政引领,提升学生工作参与感等方式形成协同路径,最后形成全覆盖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高校育人模型实证

    高校课程思政目标实施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邓可欣刘石成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立德树人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有利于实现高校课程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其实践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对课程思政目标实施具有重大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其在课程思政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四个误区,发掘误区产生的具体原因,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目标的落实.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目标误区原因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赵媛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凝聚思想、政治和道德共识,塑造政党形象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意义.凝固的党史和发展的党史,四史中的党史和中华民族史中的党史,两部分从延展性和互补性出发,共同构成融入的内容.在具体的实践中,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处理好隐与显、宏与微、时与空、内与外的关系.进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动,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的互补,动态过程与高维空间的延伸,以及条件创设和环境润滑的互济.

    党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