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农业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农业教育
沈阳农业大学
高等农业教育

沈阳农业大学

张玉龙

月刊

1002-1981

cnhae@vip.163.com

024-88487051

110161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高等农业教育/Journal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高等农业教育》是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农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性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宣传报道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系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发展动态,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教育体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强基计划"学生成长档案构建和评价体系研究

    张远帆易飞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培养好强基计划学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充分体现和使命担当。针对强基班学生的不同特点,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新农科"强基类专业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引导强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基于强基类专业学生成长档案,通过调研相关措施的效度来形成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体系构建,为做好分类评价、奖学金评定、学生生涯规划等提供较好的研究基础,助力学生"五育并举",为开展系统人才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借鉴。

    强基计划成长档案评价体系

    涉农高校以文化人: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和实现路径

    张宏伟崔庆云王雨宁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是文化育人功能的机制性表达。可以说,以文化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涉农高校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阵地,以文化人是新时代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实现涉农高校"一懂两爱三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目前来看,部分涉农高校以文化人中存在诸如理念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内涵建设不足、载体相对单一等突出问题。只有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以文化人理念、强化以文化人主体作用、丰富以文化人内容并不断创新以文化人载体,把以文化人纳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动"文"的内涵转化为"化"的艺术,将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行为督促三者有效融合,才能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

    涉农高校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陇东学院农科专业为例

    曹宏乔岩马剑彭正凯...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农科建设要求我国涉农高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产学研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陇东学院涉农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方涉农综合性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新农科建设的目标要求,探讨了构建农科专业"12633"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目标途径、保障措施和具体模式,以期为地方涉农综合性高校加快新农科建设步伐,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提供借鉴。

    新农科产学研育人模式地方涉农高校

    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湾区协同发展的思考

    郭新丽宁波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高等教育是海洋经济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海洋高等教育布局与海洋经济湾区发展具有紧密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海洋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从一片空白到艰苦筹创,再经充实提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在北部、东部、南部逐步形成三大海洋经济湾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湾区协同发展成为重要命题。对此,海洋高等教育需要对接海洋经济湾区发展需要,优化配置海洋高等教育资源的比例结构;要对接海洋经济湾区发展需求,合理设置海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湾区之间的互动互荣;要整合海洋高等教育资源,对接三大海洋经济湾区,建设若干高水平海洋高校。

    海洋高等教育海洋经济圈协同发展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农科教基地合作网络生成逻辑研究

    陈晶晶崔婕何云峰高志强...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农科教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农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基地建设中必然涉及很多主体,构成了一个主体合作网络。这一合作网络中包含高校、政府、合作社等人类行动者,也包含合作协议、资金、设备等非人类行动者。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发现主体合作网络的生成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核心行动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核心行动者要聚焦自身以及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其次,核心行动者需要梳理行动者的利益诉求;然后,核心行动者要与其他行动者进行利益交换,将其招募到合作网络中,这一阶段可以通过"中间人"、利用"声望"等方式完成;最后,核心行动者还需要动员各方行动者,鼓励其参与到基地建设中。至此,农科教基地合作网络初步形成。合作网络生成后,要保持合作网络的稳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网络,需要合作双方资源互补、利益互惠、相互信任以及充分沟通。

    农科教合作主体合作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

    大类招生培养:现状调查与路径创生——基于阳光高考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

    赵菊梅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类招生培养是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基于阳光高考平台数据,从实施高校的层次、主管部门、学科类型、投资性质四个方面分析了大类招生培养目前的现状,发现存在着对改革核心目标认识不清、组织趋同现象普遍、改革模式鱼龙混杂、相关配套改革跟不上改革要求等问题。提出了正确认知改革的必要性、选择适合学校的组织模式、加快推进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建设、深入推进制度体系改革的路径创生之策。

    大类招生培养组织模式教学资源制度体系

    "应时之需"与"追求卓越":乡村治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孙林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人才的现实需要,乡村治理专业应时而生,2023年开始由海南大学率先开办招生,使乡村治理的专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一个新专业,乡村治理专业发展拥有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乡村对高素质治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四新"改革的契机等历史机遇,拥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加持,多元学科综合的优势,新专业的后发优势。但也存在支撑学科内涵不清,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不成熟,师资与教学条件的不完备等劣势,同时还面临招生生源竞争,就业渠道不畅通,其他相近专业的替代性竞争等威胁。所以要使乡村治理专业真正走向卓越,需要明确学科与专业内涵,精准专业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资源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强化培养质量,树立市场口碑。

    乡村治理专业新农科SWOT分析乡村振兴专业社会学

    新农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谢臻林小睿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土地科学与技术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本文面向新农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提档升级,采用梳理高校培养方案、推演学科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内在逻辑、分析全国范围内学科高等教育空间分布结构等方法,试图探索一条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路径。结果表明:(1)学科的设置是依据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现如今面向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应转向与农业农村相关研究和新型农林类人才培养;(2)综合性高校涉农课程体系需进一步补充完善,涉农高校缺乏农业类基础课程和实践;(3)涉农高校与地域农业发展关联度不高,需补充适用地域农业的课程群。研究认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需分类建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完善涉农类课程群建设;重视建设具有地域农业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研究旨在为我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新农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在逻辑学科建设培养方案改革

    "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赵江涛侯莉霍苗曹冉...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新农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高等农业院校工程教育应以创新实践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前瞻性交叉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型创新实践人才,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新农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项目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期望为新工科与新农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学校工科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新工科新农科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实践

    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特征、面临挑战与路径突破

    邓玲童雨溪邓胜肖化柱...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缘起、战略定位与基本内涵,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素质特征,针对目前农林院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不浓,师资队伍现状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农林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以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引领培育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打造"顶天立地"型拔尖师资队伍,延伸"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3+3+3"路径框架。

    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特征袁隆平科学家精神路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