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

    张占斌付霞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标识性概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规律的理论清醒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实践自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样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破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塑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全新动能.为使新质生产力有效快速增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在发展的方式、载体、机制、空间和节奏上重点发力,促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和长久发展.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催生机制与发展路径——"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

    王廷惠李娜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协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本文构建"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梳理生产力质态演变规律,分析新质生产力催生机制,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制度保障,构建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性技术涌现的创新网络体系,以边际收益递增的数据新质要素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现代化系统性支撑,提升大国经济发展战略优势.

    新质生产力TFI框架技术突破数据要素产业转型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政治经济学

    王贤彬李书娟黄亮雄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与管理,是党和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实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历程,提炼了其中的关键事实,进一步地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经济增长目标产生实际经济效应的机制,进而基于文献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的原因,构建了能够同时解释其正负作用的统一理论框架.最后,本文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管理体系进行了展望.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经济效应内在逻辑

    全球海洋治理的国家参与:一个比较分析框架

    陈伟光孙慧卿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是全球海洋治理重要行为主体,价值观念、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是国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构建"价值-权力-制度"互动分析框架,并基于价值、权力、制度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认为在价值维度上,国家因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等要素决定其参与观念;在权力维度上,取决于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结构分布;在制度维度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各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法则,以其为核心的国际海洋制度体系是国内法国际化、国际法内部化的演进结果.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全球海洋治理价值权力制度

    "区域"概念的形成与合法性问题:基于分类框架的比较

    李优张宇权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国竞争加速推动了新兴区域概念的崛起与传播,准确把握区域概念的形成及合法性问题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现实要求.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多种学科领域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建构出以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本体论特征"强""弱"为变量的分类框架,区分出自然-建构型、建构型、自然型和抽象概念型四种类型的区域概念,而不同类型的区域概念也在现实维度表现出显著合法性差异.通过比较"东南欧"与"东南亚"这两个区域概念,进一步揭示反思区域概念对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在把握区域概念时须深入考察其本体论特征,从而避免陷入西方主导设置的"概念陷阱",这将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区域概念比较区域研究东南欧东南亚

    孟子政治论的关键词及其理论问题

    黃俊杰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的政治论,可通过民本、仁政、王道和推恩四个关键词加以提炼."民本"是统治者权力合法化之基础;"仁政"是政治活动的本质;"王道"是权力运作之目标;"推恩"是权力运作的方法.这四个关键词环环相扣,使孟子的政治论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本文首先指出孟子本于"民本"说,主张政权合法化之基础在于"天与人归","民本"说源自于春秋时代大兴的民贵思想,并开启此后"天下为公"之理念.但"民本"说与近代"民主"政治仍有距离,因"民本"说只有"民享"与"民有"而无"民治"."民本"所建立的是"契约政权",但孟子主张统治者如背叛契约,则人民可以起而革命推翻之.其次分析孟子的"仁政"说的普遍必然性及其理论问题,指出"仁政"说蕴含"仁之效用化"问题.继而探讨孟子的"王道"理念,指出"王者"是"道德的政治家","王道"是"文化的世界主义",但其理论缺陷在于忽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运作逻辑之差异.最后分析"推恩"理念,指出"推恩"有其母性思维特质,并以"类推"思维方式为其基础.总结而言,孟子政治论以人民为主体,与大一统帝国体制之君本位政治现实互为扞格,他在以"权力"为基础的政治世界外,另建一以"良贵"为核心的"天爵"的德性世界,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职份论",仍深具现代之启示.

    孟子民本仁政王道推恩

    陈亮"事功之学"的哲学贡献及其现代价值——以重思"朱陈之争"为中心

    高瑞泉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匡救世儒空谈心性之弊,两者构成了宋儒伦理学的主流与伏流的关系;在政治文化的向度,朱熹的儒家王道理想主义和陈亮儒法合一的现实主义,凸显了古代政治史的显/隐、表/里结构.朱熹意在挽"人欲横流"之世风,陈亮则拒绝朱熹的"醇儒"楷模,坚持孔子的学以成人理想,力主豪杰人格,以救理学人格论偏枯之失.从现代性视域看,陈亮所提倡的"豪杰"人格屡屡为后来的改革者所推崇;他对商业和商人地位的重视,可以视为倡导商业伦理之前驱.进入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进取的20世纪,功利主义从"伏流"翻转为"主流",陈亮的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也颇有契合之处.

    陈亮功利主义王霸之争豪杰

    《论语》的言与教

    陈少明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化宗师的孔子是立德、立言的典范.然其立言不仅是某种道德观点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在于他通过日常话语做道德教化的方式.《论语》是我们研究其如何把立言与行教相结合的经典文本.作为孔子应答弟子与时人言论的辑录,其核心特征是"答问",其它独白或描述可以看作"答问"的衍生形式.《论语》答问的要义,是孔子以导师的身份回答求教者在学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它有别于抽象观念的系统论述.对孔子思想的把握,需要通过语境的分析,才能避免被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的现象所迷惑,从而了解看似简易或松散的话语为何拥有重要的表达力量.这方面,行为语言理论以及"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观点,对研究《论语》的言行问题,或许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共构殖民论"辨析:荷据时代台湾的大陆移民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考察

    陈思
    9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构殖民论"认为历史上大陆对台移民开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荷兰殖民者到来后主导推动的结果,宣称大陆移民与殖民者"相互依赖",对台湾进行了"合作殖民".这不仅美化了殖民统治,也否定了自古以来两岸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发展、大陆对台移民开发逐步深化的历史事实,并将后者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混为一谈,与"台独史观"实际上有着相似的叙事模式.但是,各种史料记载早已充分证明,引发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大陆方面,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导是大陆官方与民间,而不是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与大陆移民的关系绝非"相互依赖",当时台湾各项产业的开发,均是建立在前者残酷剥削后者血汗的基础之上.后者与台湾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乃至与台湾少数民族联合起来,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反抗,是荷兰殖民者猜忌防范的重点对象.所谓"共构殖民论",是对荷据时代的大陆对台移民开发历史的严重歪曲.

    大陆移民台湾荷兰殖民者"共构殖民论"

    以"小组为本党之基本组织"——中国国民党退台后的基层党务组织及其运作实态(1952-1969)

    郝天豪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基层组织素来虚弱,退台改造结束时明确以小组代替区分部作为其基本组织.蒋介石重视小组的地位,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国民党员的"第二家庭"和国民党在群众中的工作站,成为连接国民党中央与基层组织、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枢纽,小组制度逐步趋于完善.小组划编强调特殊性和实用性,小组规模始终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小组组长职务乏人问津,小组会议或难以召开,或流于形式,小组工作有名无实.这表明国民党退台后的基层组织虽较大陆时期有所改观,但依然疲软,难以在台湾地区"生根".国民党小组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的落差,也折射出蒋介石的治党理念与该党组织体制之间的冲突.

    中国国民党党小组台湾地区基层组织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