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周文贵

双月刊

1672-0962

gpxb306@mail.gdufs.edu.cn

020-36204656

51042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报。本刊旨在交流涉外型科研与教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探讨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的新途径。本刊以学术创新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为语言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外交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提供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赫尔德及其同时代人:古典、浪漫、启蒙与反启蒙——乌尔里希·盖尔教授访谈

    庞文薇乌尔里希·盖尔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尔德是18世纪德意志重要的思想家,在德意志等西方文学、哲学与其他相关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盖尔教授是德国著名日耳曼学者,著作等身,长期从事德意志近现代文学研究,尤以在赫尔德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本文从流派概念出发,围绕赫尔德以及他同时代人,对盖尔教授进行访谈.因为德意志近代文学独具特色,盖尔教授反对用流派概念对这些作家进行标签化的简单划分.而赫尔德在这一独具特色的德意志近代文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后来德意志文学以及文史哲发展影响深远.

    赫尔德古典浪漫启蒙反启蒙

    面向物的哲学与文学——格拉姆·哈曼教授访谈录

    刘棋文格拉姆·哈曼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吴采奕老师召集了唐伟胜教授、陈红教授、韩启群教授以及迈卡·特尤斯与格拉姆·哈曼教授进行了对谈.哈曼教授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杰出哲学教授,因作为"思辨实在论"和"面向物的本体论"的发起人之一而享有盛誉.此次访谈主要集中在"面向物的本体论"以及当代学术领域的相关问题上,哈曼教授结合自身在哲学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对面向物的哲学与文学交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这对当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格拉姆·哈曼面向物的本体论思辨实在论当代哲学

    东西方的文明循环:劳伦斯·宾雍全球地缘影响视域中的艺术文明论

    陶家俊
    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全球文明批评元话语视域分析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远东艺术批评家、文物鉴藏家、诗人劳伦斯·宾雍远东艺术研究的三部曲《远东绘画》《龙的腾飞》和《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绝然不同于20世纪末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或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劳伦斯·宾雍的全球艺术文明论的当代价值在于:全面颠覆欧洲传统文艺摹仿论,质疑现代科学主义,否定西方启蒙线型进步知识型和欧洲中心主义,褒扬以中国古典文明为核心的东方人本精神;建构全球艺术文明的跨文化循环宏大叙事,东方文明以中国艺术为核心形成辐射式结构,东西方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形成双向循环;在他提炼的崭新的艺术文明评价和认知模态中,艺术表征的精神化程度而不是科技进步和物质繁荣程度决定文明的层级和优劣.宾雍的全球艺术文明论表征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文艺和思想领域戈德沃西·洛斯·迪金森、罗杰·弗莱、亚瑟·韦利、埃兹拉·庞德等共同建构的全球艺术文明话语.这一应时而生的现代西方文明批评话语集体从现代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精神转向对东方中国古典文明精神的深度阐释和认同.

    劳伦斯·宾雍艺术文明文明循环全球地缘影响

    汤姆斯的中国小说翻译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陈恩维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汉学家汤姆斯于1818-1824年间翻译的三部中国通俗小说,受到了 19世纪早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汉学的双重影响,采用了"正文+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达中国文学韵味的同时,介绍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同时又分别借鉴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爱情罗曼斯、历史罗曼斯文类和诗体小说的模式对原文本进行了部分调适、改写和重构,使之便于西方读者所接受.汤姆斯的中国小说翻译,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可以为中外文学交流互鉴提供参考.

    汤姆斯浪漫主义文学汉学罗曼斯

    《安尼尔的鬼魂》中的历史重构解读

    吴蓓郭国良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尼尔的鬼魂》通过对传统、宏观叙事的颠覆,叙事中心的转移以及人文的解决途径的提出对斯里兰卡内战史实进行了重构,重构背后的原因来自于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对历史和虚构的后现代思考,以及他想要通过"重构"主题书写改变世界的文学言语行为.虽然他的历史重构未必完全合理,但翁达杰给出的人文慰藉是他对当今世界的希冀.

    《安尼尔的鬼魂》历史重构斯里兰卡内战迈克尔·翁达杰文学言语行为

    琼·道格拉斯·彼得斯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解读

    于杰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主义叙事学起源于兰瑟的叙述声音模式建构,发展于沃霍尔的叙述干预和梅齐的含混话语女性技巧,延拓于佩奇的语言学视角.彼得斯打破了文本的"性别"藩篱,将男性文本加入女性主义叙事的研究范畴,她的女性主义叙事学思想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文本中的女性叙述话语与男性叙述话语构成了一种对话式的性别修辞,两种叙述话语在对话中构建了语篇动力学;其次,她对女性叙述的界定不同于传统上的女性叙述者发出的声音,而是将之界定为挑战常规男性叙述模式的话语系统;再次,彼得斯认为女性叙述并不是后现代文类的创新,而是产生于小说这一文类的诞生之初,并提出了女性主义元小说这一概念来阐释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女性叙述表征的演变,小说家使用戏仿的手法使得女性叙述从隐性走向显性.综上,彼得斯在理论拓展、方法建构和视角甄选方面均对女性主义叙事学做出了新的批评建树,使女性主义叙事学从性别政治的固定模式步入客观性的批评范式.

    彼得斯女性主义叙事学对话修辞女性叙述女性主义元小说

    叙事的"心理模型":论戴维·赫尔曼的"故事世界"叙事理论

    尚广辉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世界"理论是戴维·赫尔曼认知叙事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在"文本世界"与"可然世界"等认知语言学和叙事学理论基础之上,以接受者的文本认知机制为研究对象,涉及故事世界构建与故事世界阐释,指向接受者对叙事内容进行心理表征和意义阐释的过程和策略,包括书面叙事、多模态叙事、对话交流等文本唤起的世界.故事世界通过理论探索接受者参照交流情境、现实世界经验和认知框架及具体的"文本线索"等构建叙事的"心理模型"的阅读或交流过程,旨在揭示接受者如何基于文本再现的人类经验阐释人物的行动动机与情感反应,以及"叙事序列"的文化意义等.本文从故事世界的界定、构建方法与阐释等三个方面阐述赫尔曼的故事世界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故事世界理论对叙事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故事世界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期启发学者对故事世界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故事世界认知叙事学构建阐释心理模型

    《鸟鸣》的空间叙事与伦理选择

    王娟娟刘国清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鸟鸣》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跨越60多年的时间维度,以其独特的文本空间设置重构了一战战时历史,再现了一战战场的残酷和战时人们艰难的生存状态,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自己伦理身份的探寻也映射出战争的记忆在军人后代中的代际传递.在左伦的空间叙事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下,小说呈现的空间模式与人物的伦理选择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地形空间"以隐喻形式呈现了主要人物对自身伦理身份的困惑与矛盾;"时空体空间"通过主要人物对伦理身份的探寻,剖析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战争和历史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文本空间"则探讨了不同的空间叙事策略对人物伦理身份构建起到的作用.

    《鸟鸣》地形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伦理选择

    "既彼此远离,又相互靠近":约恩·福瑟戏剧中的伦理困境

    王树福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的戏剧中,戏剧人物普遍处于难解或无解的伦理困境之中.根据伦理内涵与伦理身份的不同,福瑟戏剧人物的伦理困境大致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维度.其一,由于自由意志的放纵与自我身份的迷失,夫妻或恋人处于相互分裂和彼此矛盾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焦虑不安的男女婚恋伦理困境;其二,由于错位的身份认知与混乱的伦理选择,父亲与子女、母亲与子女处于对立矛盾或无语失语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悖立无解的家庭代际伦理困境;其三,由于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和理性逻辑,个体思想意识处于失衡矛盾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混乱分裂的个体思想伦理困境.总体上,福瑟戏剧中的伦理困境具有比较典型的象征性与悖反性品格、明显的碎片化与不确定性特征,呈现出既彼此远离又相互靠近、既彼此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间性倾向.本质而论,福瑟戏剧中内涵丰富、形态多元的伦理困境,可视为后现代思潮和后人文浪潮中,新存在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极简主义等新人文思潮对现代逻辑、启蒙理性和审美伦理的一种诗性颠覆与解构、修辞反拨与重构.

    约恩·福瑟戏剧伦理困境男女婚恋家庭代际个人思想伦理身份

    《有人将至》:"后戏剧"表演史脉络中的福瑟"新话剧"

    邓菡彬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奖得主中剧作家比例(相较于二战前)的显著下降,揭示了"表演转向""后戏剧"等思潮背后的艺术生产现实.18世纪末至20世纪,西方表演史历经"文学戏剧""后剧本"两个代际,现在此脉络中又出现了福瑟"新话剧"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它是"文学戏剧"的否定之否定,回归剧作家精确规定的剧本;又具"后剧本"时代解放演员身体动能和鼓励观众参与的进步性.《有人将至》的两个汉语演出版本(2010,2021)为我们提供具身性入口来理解福瑟剧本"诗意极简""特定模糊性"的特点:让演员和观众每个人"在高度个人化的层面上接受故事",又被共时性地凝聚到音乐性的共同体空间.

    后戏剧新话剧身体电观众参与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