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园林
广东园林

吴敏

双月刊

1671-2641

gdla2000@tom.com

020-36377332

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20号

广东园林/Journal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力争为广大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和院校师生提供及时、真实、权威的科技信息服务。2006年我刊将增设“名园赏析”和“华南园林树木”两个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LUS模型的海口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与情景模拟分析

    付晖陈杰黎淑翎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口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2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采用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2035年自然发展(BAU)、生态保护(EC)和经济发展(ED)3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旱地占比最高,生态系统服务结构相对稳定;受建设用地增加影响,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幅度最大,表明LULC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密切相关;EC情景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均得到改善,LULC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提高湿地占比,显著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模拟PLUS模型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聚落边界形态特征分析

    沈卓伶樊亚明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南岭走廊地区19个瑶族代表性乡村聚落为研究样本,基于图底分析法,采用长宽比、形状指数和分维权数量化探析瑶族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和图形特征.结果表明,瑶族乡村聚落呈现出团状、团状倾向的指状、无明确倾向的指状3种边界形态特征;边界图形特征则呈现为平滑简单和破碎复杂2种状态,团状聚落的边界图形趋向于平滑简单,而团状倾向的指状和无明确倾向的指状聚落的边界图形更趋向于破碎复杂.究其原因,瑶族乡村聚落边界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河流水系等自然因素和宗族文化、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南岭走廊瑶族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

    乡村聚落边界形态瑶族南岭走廊

    三生视角下文昌东郊椰林农业文化景观特征解析

    刘鑫晶钟慧敏赵书彬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昌东郊椰林作为海南省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罕见的椰林农业文化景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独特的营建智慧、美学特色.通过资料收集,绘制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分布图,定性解读东郊椰林的"三生"空间肌理及景观要素,包括沙垅地貌上的生态景观,椰林经济为核心促动下的生产景观和线性民居营建下的生活景观,运用思辨逻辑纵向阐述各要素历史演变过程,横向诠释要素间交融状况及耦合机制,构建完整景观识别体系;总结东郊椰林"三生"空间景观特征,剖析当地居民如何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环境,形成高度耦合的"三生"空间交融和谐统一体.

    三生空间东郊椰林农业文化景观景观识别体系景观特征

    从《粤西游日记一》探徐霞客的风景审美

    程婷巫柳兰高梓涵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西游日记一》作为记录徐霞客游历的文字载体,蕴含着徐霞客与各类风景资源互动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思想.梳理游记风景资源可以为桂林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的支撑与借鉴.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粤西游日记一》为资料来源,对徐霞客风景资源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感和表达3个层次进行解读,梳理徐霞客在桂林游历的风景审美体验,归纳总结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为"山水本原,人文纵览""追根求源,引证探险""多感感知,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借景抒情"4方面.

    风景园林徐霞客风景资源审美体验审美思想

    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分析

    戚甫友谢伟文董晨露丁丽君...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灰藓Calohypnum plumiforme广泛用于园艺园林产业.为了探究营造近热带雨林林下苔藓景观方法,通过评价大灰藓生长情况、测定林下环境与冠层结构指标,研究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林下照度、温度、湿度对大灰藓的生长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适平均照度为50~70×100lx,最适温度为23.2℃~24.2℃,最适湿度为68%rh~70%rh;2)冠层结构主要通过影响林下环境间接影响苔藓的生长,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林隙分数、平均叶倾角、平均冠层表观聚集度因子均与林下平均照度、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平均湿度则无显著相关性;3)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为2.5~3.5、平均林隙分数为0.08~0.1、平均叶倾角为35~45、平均冠层表现聚集度因子为0.8~1时更适合大灰藓的生长.群落模式可总结为:上层为叶片大小中等且叶片不太密集的树种,中下层为大叶灌木或者草本,下层为低矮蕨类,进而营造出多层次的近热带雨林苔藓景观.

    近热带雨林林下环境冠层结构苔藓景观大灰藓群落模式

    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以同济大学运筹楼为例

    阳光明媚林泳宜金堇惠陈静...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屋顶花园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并在改善校园环境和调节师生情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同济大学运筹楼屋顶花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法提取评价因子,分别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审美评判测量法和语义差异法,深入研究了7个不同主题的花园地块以及2块向日葵对照田的美景度.研究结果显示,悠然花园在3种方法中的评分均较高,野趣花园在语义差异法中的美景度评分方面表现出色,而2块向日葵田在3种评价方法中的得分相对较低.为提升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美景度,建议在设计中多注重植物色彩和种植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多种植开花植物以及芳香植物.此外,研究发现,美景度评价法在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屋顶花园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美景度

    城市丘陵山地绿道边坡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以深圳市绿道边坡为例

    黎国健蒋瑞娟翁恩彬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道边坡景观因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及空间分布特性,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绿地中宝贵的景观资源.然而目前国内关于绿道边坡管理的相关研究仍较缺乏,并且在实践中以粗放式管养为主.以深圳市绿道边坡为例,选取了全市10个区共121处边坡进行实地调研,从景观形式、绿化养护现状、坡面维护情况、支护结构及防排水设施维护现状,以及日常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绿道边坡现状分析.最后,针对上述的调研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统一台账、设立专项资金、边坡分级管控、建立巡查机制、群众共管、制定指引等方面提出绿道边坡管理建议.

    丘陵山地绿道边坡管理边坡安全边坡维护

    石砌挡土墙附生树木对墙体与周边环境的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于恒李艾玲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常有榕树等生命力顽强的树种生长在石砌挡土墙砌体间缝隙或伸缩缝中,形成挡土墙附生树木.挡土墙附生树木的根系扎根于墙后土体中,也有可能出现根系对墙面形成覆盖的现象.如何评价附生树木对挡土墙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它们采取何种适当的处理措施成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政维护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调查附生树木种类与生长条件,分析附生树木对墙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挡土墙附生植物以榕树等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的树种为主;挡土墙附生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减少墙背填土的含水量,有利于减小挡土墙墙背土压力,提高挡土墙的稳定性;挡土墙附生树木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具有减少城市污染、净化空气的生态意义,可适当保护利用增进城市绿化,但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枝叶进行修剪;对生长在挡土墙上根系不发达,枝干粗壮的附生树木,应及时移除以避免造成挡土墙失稳或变形.

    附生树木石砌挡土墙稳定性环境处理措施

    农林院校国土空间规划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杨文越陈娅妮王凌叶昌东...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理念为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课程改革是农林院校相关专业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梳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现有课程设置与发展困境.并立足农林院校本身特点,从发展理念更新、核心课程强化两方面探讨主干学科城乡规划的适应性改革目标与方向,以期为农林院校构建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多学科农林院校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基于社区营造工作坊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汤辉郭意章永乐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政策向基层倾斜和城乡社区治理向协同治理模式推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社区营造工作坊的引入为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实践资源的匮乏、社会服务意识的缺失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以华南农业大学的社区营造工作坊为例,阐释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全过程教学提升专业技能、"政校企社"多方合作培养全方位人才、微空间重塑激发社会意识等方式,进一步肯定了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在社区营造及城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供需关系,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风景园林实践教学工作坊社区营造城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