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医学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广东医学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苏焕群

半月刊

1001-9448

gdyx1963@163.com

020-81906074,81865066

510180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

广东医学/Journal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3年,月刊。由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是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是反映广东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的综合性医学专业期刊,主要反映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新动向、新进展,报道本省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新知识。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静态牵伸技术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及影像学观察

    王阳高俊丽郭学斌刘泉宏...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静态牵伸技术(SPS)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为缓解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8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运动训练,包括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超声波、蜡疗.观察组予以肌肉能量技术(MET)和静态牵伸技术(SPS).分别在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FAC、IKDC&HSS),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疼痛评分(VAS)、自我效能感(GSES)和恐动症Tampa(TSK)评分并进行超声及MRI影像学检查.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S、IKDC、FA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AROM明显改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GSES评分均显著提高,TSK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股四头肌M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股四头肌MBF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增加程度更加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影像学MRI提示SPS联合MET治疗对重建后的韧带安全,不会对术后膝关节造成二次损伤.结论 SPS结合MET有助于缓解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锻炼依从性.

    静态牵伸技术肌肉能量技术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

    肾移植术患者BK病毒感染DNA载量与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

    杨青彦刘君毅殷正伟杨俊伟...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BK病毒(BKV)感染DNA载量(BKV-DNA)与患者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实施肾移植手术治疗且BKV感染阳性的76例患者作为BK组,另外选取83例肾移植且BKV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水平差异,并根据BKV-DNA进行分层对比.根据患者在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Scr水平>400μmol/L判断肾功能是否异常,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BKV-DNA肾功能移植术后肾功能异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BK组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的eGF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cr、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BKV感染的肾移植手术患者,经病毒载量分析,其中病毒低载量患者46例、高载量患者30例,高载量组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的eGFR水平均低于低载量组,Scr、Cys-C水平均高于低载量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Hb)降低、肾移植术前输血、采取髂外动脉吻合、热缺血时间≥10 min、BKV感染是肾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BKV感染会显著增大术后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同时肾功能损伤程度与BKV载量有密切关系.

    肾移植BK病毒病毒载量肾功能损伤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血肌酐

    肩关节镜下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在中、重度肩袖撕裂中的中期疗效探讨

    韩宝昆陶钧马帅吴成玉...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与传统双排缝合-桥技术在中、重度肩袖撕裂中的中期疗效对比分析,以期为肩袖损伤患者探索更优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重度肩袖损伤患者中接受肩关节镜技术缝合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进行肩袖修复,对照组患者采用肩关节镜下传统双排缝合-桥技术进行肩袖修复.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缝合时间和锚钉使用数量的差异.结果 所有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均无肩袖再撕裂产生,研究组缝合时间与使用锚钉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VAS评分(1.50±1.08)分、UCLA评分(31.00±0.87)分、Constant-Murley 评分(87.00±1.88)分,对照组 VAS 评分(1.40±1.13)分、UCLA 评分(31.00±0.91)分、Constant-Murley评分(86.73±1.8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袖撕裂患者选择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与传统双排缝合-桥技术均获得预期治疗效果,但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使用的锚定数量更少,缝合时间短,对肩袖损伤患者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选择,可以作为肩袖损伤患者的更优治疗方案.

    肩袖损伤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双排缝合-桥缝合技术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

    高危HPV感染伴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锥切术后阴道微生态特征

    李小超张家弘刘明雷李文彪...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因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引起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宫颈锥切术后阴道微生态特征,为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及病情恢复情况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因高危HPV感染引起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而进行宫颈锥切术的160例患者为观察组,收集并统计患者术前、术后阴道微生态特征及宫颈锥切患者年龄、HPV感染亚型、术后复查时间及HPV再次感染等资料;另选择同期体检科进行妇科检查的健康女性20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阴道微生态情况以及对比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变化.结果 宫颈锥切患者在术前有较高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率(81.88%),术后微生态失衡率为60.6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在革兰阳性大杆菌比例、阴道pH值、阴道白细胞数量、清洁度上,宫颈锥切组术后与术前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宫颈锥切组术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锥切术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占70.63%,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衡率较一致,>51岁的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率较高(x2=11.157,P<0.05).分析患者术前HPV亚型,单一型别感染的16亚型最多,但术前不同HPV亚型阴道微生态失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04,P>0.05).术后85例患者进行HPV检测,HPV复阳率为34.12%(29/85),复阳与转阴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在术后复查时间上,在1个月内复查的人数最多,占36.87%,阴道微生态失衡率较高(79.66%);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阴道微生态失衡率逐渐降低.在术后不同复查时间上,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阴道白细胞数量及VVC等方面,不同术后复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革兰阳性大杆菌比例、阴道pH值、清洁度、AV、BV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宫颈锥切术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状态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大多数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能够恢复到平衡状态,宫颈锥切术后对阴道微生态的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锥切术阴道微生态

    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椎间盘组织中SIRT1、NF-κB表达及其与退变程度的相关性

    王玉郭敬然李珊原野...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LDH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的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LDH患者腰椎退变程度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50)、重度组(n=43),分析不同退变程度患者一般资料及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IRT1、NF-κB表达水平.经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检验LDH患者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IRT1、NF-κB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采用有序回归分析检验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IRT1、NF-κB对LDH退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随着Pfirrmann分级增加,患者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IRT1表达降低,NF-κB表达升高(P<0.05).经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IRT1表达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437,P<0.001),NF-κB表达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r=0.493,P<0.001).经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型游离型、年龄、体质指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NF-κB、SIRT1是LDH退变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该回归模型-2对数似然x2=94.026(P<0.001),拟合优度x2=286.001(P=0.018),说明该模型拟合优度良好.结论 LDH患者退变椎间盘组织中SIRT1表达降低,NF-κB表达升高,且二者表达水平与腰椎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核转录因子-κB退变程度

    联合18 F-FDG PET/CT代谢参数和内质网应激水平探讨肝细胞癌的临床预后

    陈晋平李畅岳阳李金岩...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的C/EBP同源蛋白(CHOP)、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水平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确定CHOP、GRP78水平与代谢参数结合预测HC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间连续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217例组织学确诊的HCC患者,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被分为幸存组(n=139)和死亡组(n=78).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和总生存期,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CHOP、GRP78)的表达.通过PET/CT定量评估最大FDG摄取(SUVmax).结果 与幸存组相比,死亡组高血压例数、CHOP阳性表达例数、SUVmax水平显著增加(P<0.05).CHOP阳性表达患者的SUVmax水平显著高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SUVmax(HR=1.198,95%CI=1.110-1.294,P<0.001)和 CHOP(HR=9.179,95%CI=3.610~23.341,P<0.001)是HCC根治性肝切除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与CHOP组合时的AUC为0.904(95%CI:0.858-0.950),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8.5%.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SUVmax(≥3.9)和CHOP阳性组的生存时间最低[(35.8±1.1)个月],低SUVmax(<3.9)和CHOP阴性组的生存时间最高[(56.9±2.9)个月],三组之间的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4.810,P=0.045).结论 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HC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CHOP阳性表达和高SUVmax与患者总生存率低显著相关,二者均可作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PET/CT内质网应激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某精神病专科医院2021-2023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病学分布

    陈运迷邓少玲胡丽婵劳永志...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降低住院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概率.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收集细菌室检出的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的资料,分析多重耐药菌的三间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使用SPSS 25.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共917例次,男性患者576例,女性患者341例,检验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P<0.01),男性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2.56%,高于女性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1.62%(x2=46.3,P<0.0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8.5±14.8)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1.6±15.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人群中的性别分布和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菌检出强度最高的科室由高至低依次为ICU、精神科综合病区、老年精神科、神经科、精神科慢性病区、普通精神科.检出多重耐药菌类型与季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923,P<0.01).结论 多重耐药菌在男性患者中高发于女性患者,且男性患者的发生年龄小于女性患者,多重耐药菌在不同的季节分布不一致,且在第一季度高发,具有季节性的特征.

    疾病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精神病专科医院流行病学

    佛山地区女性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刘建雷何春梅薛家权林爱萍...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佛山市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情况.方法 收集佛山复星禅诚医院2019-2021年进行HPV分型检测的21 752例女性健康体检者及门诊人群,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进行HPV感染检测,记录HPV亚型感染情况、年龄及临床诊断.结果 2019-2021年佛山地区女性群体HPV总体感染为20.86%,HPV52、58、16、51、68、53亚型感染最为常见,以单一感染为主.体检和门诊人群中感染率分别为14.68%和23.47%.2019、2020及2021年体检及门诊女性人群HPV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25.16%、19.59%和18.51%.不同年龄HPV感染率均呈"U"型.阴道炎和宫颈炎女性患者年龄段大多在25~36岁,以HPV52、16、58和51亚型引起的单一感染为主.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好发于46~55年龄段,以单一感染HPV为主.结论 2019-2021年佛山市女性HPV感染模式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3年感染率逐年下降,HPV52、58、16、51、68、53亚型感染及单一感染较为常见.HPV 16、18、52、53、L6亚型与宫颈疾病之间呈正相关.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流行病宫颈疾病

    基于听觉诱发电位的脑电信号监测意识状态指数在高位截瘫患者手术中麻醉深度调控效应的评价

    邹润林莫志伟卢燕周建玲...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听觉诱发电位的脑电信号监测意识状态指数(CSI)监测高位截瘫患者手术麻醉深度,评价其监测调控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高州市中医院于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30例高位截瘫手术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电脑排序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15例,两组同样监测CSI;C组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用药;A组根据CSI麻醉深度指数调整麻醉用药.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CSI;其时间点包括入手术室后10 min(T0)、插管(T1)、皮肤切开(T2)、手术探查(T3)、手术结束(T4)、意识恢复时(T5)及离开手术室前(T6);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意识的时间,评估术中并发症;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苏醒延迟、恶心呕吐、躁动、呛咳、术中知晓和术后认识障碍等),对比两组麻醉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在T0和T1时刻MAP、HR、SpO2基本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T5和T6时间点中,A组的生命体征(MAP、HR、SpO2)更为平稳,波动幅度明显小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时间点A组与C组的CSI值基本相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T4、T5和T6时间节点中A组CSI值明显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术中低血压、术中知晓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听觉诱发电位的脑电信号监测CSI,能够充分发挥麻醉深度监测的优势作用,为高位截瘫患者手术麻醉提供可靠的用药方案,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可减少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发生率,提高患者麻醉的安全性,值得临床选用.

    听觉诱发电位脑电信号意识状态指数高位截瘫

    湖南地区汉族无偿献血人群中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陈洁阳智芬曹丽群蒋义...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湖南地区汉族无偿献血人群中KIR基因型和基因多态性.方法 在长沙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库中随机抽取湖南籍汉族无血缘关系的332例志愿者外周血,应用荧光PCR法结合Taqman探针技术对人类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受体(KIR)16种基因进行定性分型检测,参照等位基因频率网络数据库(AFND)的命名,检测基因型及单体型组成,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人群间KIR的16种基因频率进行x2x检验.结果 332例检出16种已知KIR基因,所有样本均表达KIR2DL4、3DL2、3DL3基因;其中分布较广的为 KIR2DL1(99.70%)、2DP1(99.70%)、3DP1(99.70%)、2DL3(99.10%)、2DS4(96.99%)、3DL1(96.39%);分布较低的为 KIR2DS3(19.28%)、2DL2(21.39%)、2DS2(21.69%)、2DS5(21.69%).共发现 29种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有4种,最常见的基因型为ID1.有14种基因型在本次检测的湖南汉族人群中出现一次.结论 湖南省汉族人群的KIR基因型分布相对集中,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群大致相似,但也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多态性.

    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