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地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干旱区地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陈曦

双月刊

1000-6060

aridlg@ms.xjb.ac.cn

0991-7885506

830011

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地理/Journal Arid Land Ge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即: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气候变化、土壤学研究、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景观生态研究、植被与生态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还刊载干旱区研究成果,研究报道、学术活动、消息和书刊评价等,并反映干旱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干旱区研究报道;同时还免费刊登有关国际地理学合作研究信息、国际会议通知、英文版新书介绍、地理专业招聘招生启事等内容。《干旱区地理》的办刊宗旨:反映干旱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给我国干旱区带来的气候暖湿化、内陆水分循环和水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重建、绿洲生态经济的建设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及沙漠改造利用,发展交通等方面科研成果,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干旱区地理学提供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基建共生关系演化研究

    王宁宁王勤升肖可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康庄大道,新基建既是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支撑。将共生理论引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基建共生发展中,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基建共生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共生度模型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基建共生发展的时空演化关系,并构建要素间的共生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基建之间构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通过共生度模型分析发现两者以寄生关系为主,由新基建发展带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北京表现出互惠共生模式,广东等地逐渐向互惠共生模式转变。(2)从空间角度来看,北京和江苏的共生系数较高,浙江、上海等地的共生关系转向新基建带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西部地区共生系数波动不大;同时共生系数高值区、均衡发展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新基建发展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明显。(3)核密度分析发现,区域差异有所降低;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的共生曲线呈现"平坦-峰值"情况,东部地区表现出极强的韧性,中部地区的差异化明显,西部地区两极分化逐渐减弱。(4)深入分析指标间共生关系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融合基础设施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共生发展新基建中国式现代化共生理论

    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空间关联结构演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付伟巩海秀陈建成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的空间聚类及结构特征对于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出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3-2022年中国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10 a间增长了1。2倍;其中"食品""居住""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为主构成部分,占总量的75%。(2)整体网络特征:以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等省市为中心,呈"核心-边缘"分布趋势。其中,网络密度和关联数有所下降,等级梯度和关联密度有所上升。(3)块模型特征:按照节点溢出和接收效应划分为四大板块,即"净溢出""净受益""经纪人"和"双向溢出",各板块在空间关联领域中扮演不同角色。(4)个体网络特征: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中心度最高位于关联网络的核心区域,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具有向外辐射的特点,而青海、黑龙江等省份处于关联网络边缘区域,关联效应较弱。

    家庭消费间接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引力模型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傲翔苗成林陈峥妍
    13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总体在0。5左右波动,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各流域年平均涨幅分别为0。41%、0。30%、0。40%。(2)黄河流域大致可分为7个主要城市网络(N1~N7),上、中、下游的流域聚集程度和城市关联程度依次不断升高。(3)考虑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以及替代效应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网络N1~N4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213、0。4210、0。5085、0。8883,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网络N5~N7的城市生态韧性,影响系数分别为0。8483、0。5669、0。8128。

    生态韧性空间结构CRITIC-TOPSIS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的新疆实践:评估体系构建及测度研究

    李刚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新疆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反映和引领。以经济生活、资源环境、创新开放、区域融合协调、农文旅产业、八大产业集群为一级指标构建新疆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估计新疆高质量发展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新疆高质量指标协同发展程度,利用障碍度分析制约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0。172增到2022年的0。785,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对外开放、金融保险业、经济发展、农文旅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明显,而科创投入产出、人力资本、与全国发展差距、低碳发展依然任务很重。(2)新疆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从2011年的0。365逐年递增到2022年的0。883,各指标之间关联性较强,呈现良性循环。2011-2014年一级指标耦合协调度年均增加0。0715,比2015-2022年高0。0384,其发展速率逐渐减缓,构成区域融合协调和资源环境2个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之间协同发展程度相对较低。(3)对历年障碍度高于0。05的指标分析,森林覆盖率、天然气生产量、金融业增加值、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城镇登记失业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折纯量是制约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因此,提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把握后发优势,加快融入国家战略步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指数新疆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吴一帆邢培学郑伟伟夏显力...
    15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耕地保护耕地非粮化粮食产销平衡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000-2020年兰州市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马晓敏张志斌郭倩倩赵学伟...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偏移-分享法、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兰州市人口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兰州市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人口增长差异显著,人口郊区化特征明显,且表现为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的"跳跃式"扩散。其中,中心城区始终是吸纳人口最多地区,不过增速放缓;近郊区人口增速不断加快;远郊区人口呈先减少后快速增长态势。(2)从人口偏移增长时空特征来看,以2010年为分界点,2010年前人口正偏移增长的街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而2010年后则转变为远郊区,特别是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人口增长更为明显,呈现"飞地型"人口集聚特征。(3)从驱动因素来看,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沿革是人口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与环境舒适度因素的影响逐步提升,且各重要驱动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对西北内陆城市人口布局优化调控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人口分布时空演变郊区化驱动因素随机森林模型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