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量化评价

    孙怡平蔡银莺谢晋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耕地保护补偿政策进行梳理与评价,可为今后相关政策制定、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文中采用文本挖掘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建立政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对我国11 个省份52 项耕地保护补偿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并提出政策改进路径。结果表明:1)政策总体设计较为合理,浙江、江苏、广西、广东和上海5 个省份政策等级为优秀,陕西、四川、山东、北京、安徽和湖北6 个省份政策等级为可接受,无不良和完美政策,其整体评分较高。2)各省政策在政策重点、政策设计和政策作用方面优势明显,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政策时效有限、政策受众不够广泛和政策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基于此,对完善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耕地保护补偿政策量化评价PMC指数模型文本挖掘

    政府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及优化策略

    周佳宁陈诗婷邹伟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阶段,稳定政府土地收益预期并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文中以政府参与入市为切入点,系统探讨政府参与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构建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合作博弈模型,检视各地区政府参与入市增值收益实际分配的合理性,并提出帕累托改进的优化分配方案。结果表明:1)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产生的正外部性及其社会经济职能是其参与入市收益分配的理论逻辑。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际收益分配存在主体、用途和区域异质性,各地区政府参与入市收益分配比例上限均未超过50%,但下限则低于20%,政府在各用途入市宗地上的收益分配波动幅度达 10%-20%。3)"政府+农村集体+农户个体"三方联盟有利于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该联盟入市增值收益存在帕累托改进,优化后的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均在30%左右,且在各用途入市宗地上获取增值收益的波动幅度为3%以内。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合作博弈Shapley法

    农户土地绿色利用的差异化动机研究——基于Q方法的探索性分析

    武永超王磊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农户土地绿色利用动机是加快土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微观心理前提。从农户认知视角出发,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轮作方式选择为测试场景,基于5 省随机抽取的农户样本,运用Q方法,实证探索了农户土地绿色利用的差异化动机。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户存在三种界限分明的土地绿色利用动机:1)以功利逻辑为主导、以利益算计和理性选择为内核的逐利性动机,反映了农户的"经济人"属性。2)以角色逻辑为主导、以角色激励和规范遵循为内核的规范性动机,体现了农户的"社会人"属性。3)以安全逻辑为主导、以风险规避和生计维系为内核的避害性动机,展现了农户的"风险人"属性。农户所显现的这些差异化土地绿色利用动机本质折射的是其多样化和层次性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因此,应在精准捕捉农户不同动机和需求前提下,构建差别化土地绿色利用行为调节机制,注重政策工具的统筹搭配和组合应用。

    农户土地绿色利用动机Q方法轮作农业绿色发展

    区域协同治霾的实证分析与成效研究——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常永莲黄英君段正敏韩经纬...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协同治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治理效果仍有待研究。文中基于 284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政策协同度的定量数据,建立断点回归分析模型论证区域协同对雾霾治理的有效性,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划分协同治理区,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治理成效异质性。结果表明:1)区域协同是实现雾霾污染控制的有效方法,能显著减轻污染。2)全国可划分为 10 个协同治理区。3)当监管政策严格时,区域协同会呈现更好的治理效果,东部沿海地区协同治理效果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文中提出地级市政府间可加强政策协同效应,但此过程离不开中央政府监管,以规避其中不利因素等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实现污染有效治理。

    区域协同雾霾污染治理区划分异质性断点回归分析

    政策与居民视角的流域生态治理研究——扎根理论与选择实验的集成分析

    周乾晨张朝辉丁莎莎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协调生态保护与居民福祉,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生态需要-居民需求"相结合的流域生态治理政策体系,文中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流域生态治理的政策逻辑;利用选择实验方法考察叶尔羌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居民偏好与支付意愿。研究发现:1)流域生态治理政策是以水文调节为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土地治理、生计保障与农业发展、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政策要件构成的综合政策体系。2)居民对流域生态治理具有明显的偏好优先序,其优先序及支付意愿为:农业产出(80。673 元)>荒漠治理(50。117 元)>水文调节(45。077 元)>生境保护(32。021 元)>文化休闲(28。213 元)。3)流域生态治理的政策逻辑和居民偏好存在差异,行政注意力偏差限制了居民福祉的提升。研究认为,平衡公共生态需要与公众个体需求成为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关键路径。

    流域生态治理政策逻辑居民偏好扎根理论选择实验

    农技推广服务数字化对粮食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兼论老龄化与数字鸿沟的作用

    赵雯歆罗小锋唐林孙彬涵...
    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与可持续战略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农技推广服务数字化是提升粮食绿色生产率的重要渠道。文中基于湖北省1107 户粮农调查数据,采用DEA-SBM模型测算农户粮食绿色生产率,并借助Tobit模型探究在老龄化与数字鸿沟的双重视角下,农技推广服务数字化对粮食绿色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及其采纳频率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率存在显著提升作用。2)数字农技推广服务通过促进农户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进而提升粮食绿色生产率。3)老龄化程度对粮食绿色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且老龄化程度会抑制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率的促进作用。4)数字鸿沟的扩张会阻碍粮食绿色生产率的提升,且数字鸿沟会抑制数字农技推广服务对粮食绿色生产率的促进作用。5)相较于传统农技推广服务而言,数字农技推广服务的农户采用效果更好。因此,应加大数字农技推广力度,分散老龄化加深的压力,增加农村教育建设与农业技术培训投资,增强农户信息化应用能力,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食绿色生产高质量发展。

    数字农技推广服务粮食绿色生产率老龄化数字鸿沟绿色生产技术

    多维支持对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基于四川省562份水稻种植户的调研数据

    李嘉雨罗磊傅新红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省562 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以"可获-可享-可得"模式构建包含生产、设施和经济的三维支持框架,运用Probit、LPM、Logit、Oprobit等计量模型,探究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设施和经济支持均对绿色生产转型具有正向作用,其中设施支持的促进效应最强,并且生产、设施和经济支持对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具有互补效应。2)三维支持均通过增强农户转型意愿进而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转型,即转型意愿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传导作用。3)组织参与在生产和经济支持对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社会网络在生产和设施支持对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4)农户绿色生产转型的驱动因素与响应程度具有种植规模和个体代际的异质性。

    绿色生产转型多维支持水稻种植户边际效应

    老龄化、子代联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来自中国黄河流域的调研证据

    温赛赛李俊杰肖琴吴海霞...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遭遇的两大挑战-农业老龄化和农业绿色技术采纳困难,从子代关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老年农户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行为模式。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对黄河流域451 户老年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子代提供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均有助于推动老龄农户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进一步分析发现,子代经济支持通过缓解资金困境促进了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生活照料可以通过绿色生态环境认知、绿色社会责任认知和绿色技术效益认知促进了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此外,子代分化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具有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主要集中在深度老龄化的农户群体中。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建议应充分发挥家庭内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积极作用,鼓励家庭成员间形成更为合理的照料分工机制。同时,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以减轻子代分化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从而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老龄化代际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采纳

    青藏高原东北缘大规模光伏电站对高寒沙地植被-土壤的影响研究——以青海共和盆地为例

    屈准杨肃昌赵鹏韩庆杰...
    9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类型太阳能光伏板对高寒区沙地植被-土壤的长期影响研究,对沙戈荒地区大规模光伏项目运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中以共和盆地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与土壤分析发现:光伏电站建成10 年后植物种从21 种增至33 种,板下植物多样性降低但优势种密度增加,板间相反;同时站内土壤养分优于站外,板下优于板间,平单轴子阵优于其他类子阵,光伏子阵建成时间越长,土壤养分积累越充分;针对不同类型光伏板间,及光伏区内和旷野间的对比分析均表明,阳光照射对植物群落演化产生积极影响,阳光的长期固定遮蔽会抑制植物多样性的发展;光伏电站显著改变土壤因子分布,影响植被分布模式,在影响植物群落方差中,水解性氮(7。7%)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全氮(5。0%)和pH(4。3%)。这些因子共同影响了光伏电站内的植被分布模式。另外,光伏电站对土壤有显著的降温效应,在日、月时间尺度上,寒冷环境可导致电站的土壤降温效应增加,历经6 年,电站内土壤有变干趋势,且深层土壤的变干趋势更为显著。

    光伏电站土壤养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植被

    基于改进LSSVM-NSGA-Ⅲ的内蒙古西部绿色低碳农宅多目标优化研究

    金国辉史雅婕史智婕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西部农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冬季采暖效率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高,导致农宅采暖能耗高、室内舒适度不佳、碳排放量巨大及经济性较差等问题,阻碍了内蒙古西部农宅的绿色低碳转型。文中以实地调研、文献收集的数据为基础,通过DeST和Trnsys软件联合建立农宅基准模型与可再生能源联合供暖系统。选取10 个影响因素与6 个农宅性能指标,基于正交试验法构建绿色低碳方案样本数据集;以训练好的 GA-LSSVM模型作为PSO-NSGA-Ⅲ模型的适应度函数,进行内蒙古西部绿色低碳农宅多目标优化,得到Pareto最优解集;再运用熵权-TOPSIS法得出最优方案。结果表明:与基准模型相比,最优方案节能率达到100%,最冷日室内PMV值在[-1,1]区间内,全生命周期费效比>1,经济上可行,极大的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有效的减少了碳排放,为内蒙古西部农宅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在内蒙古西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绿色低碳农宅DeST和TrnsysGA-LSSVM模型PSO-NSGA-Ⅲ模型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