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微分博弈的草原放牧管理策略研究

    冷杰祁新曹锃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可持续保护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前草原管理的重要内容.考虑引入生态补偿政策,构建了政府草原放牧管理与牧民放牧决策的微分博弈模型,探讨了双方的动态最优决策以及草原生态水平的演变规律,阐释了生态补偿政策的效用机理.研究表明:在草原放牧管理中,政府和牧民采取状态依赖的动态决策是实现草畜平衡、最大化利用草原资源的有效途径;政府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可以在保障牧民收益的同时取得更好的草原生态保护成效;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推行过程中,增加生态补偿力度可以有效激励牧民合理减牧,进而促进草原生态水平的提升.

    放牧策略草原生态水平生态补偿微分博弈

    新时代背景下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内涵嬗变及核算体系探究——以安徽省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范树平米逸诗余波平岳娟...
    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作为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关键要素,科学确定其价值内涵、核算体系及精准测度尤为重要.从社会保障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的双重视角,综合运用机会成本法、替代法和影子价格法等核算方法,以及核密度估计、空间趋势、重心迁移等模型算法,构建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体系及其对应方法体系,并对安徽省15年来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演变规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15年来安徽省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增长约1.02倍,超过200万元/hm2达到11个评价单元,总体呈现由中部向南北逐步递减的趋势;每个维度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尤以养老保障价值提升幅度最大;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现较为明显区域分异,空间分布更加扁平化且东南部增长较快,重心自中部向东南移动趋势显著.研究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构建社会价值核算体系、优化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及立足耕地资源保护战略等政策建议,为深化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核算及其保护管控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参考.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内涵嬗变核算体系安徽省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基于三生空间主导功能判别视角

    杨朔杨禾馨赵国平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推动该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遥感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的缩减,生态空间的稳定以及生活空间的扩张.2)2000-2020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过程,各期质量指数分别为0.582、0.580、0.583,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的转换类型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3)影响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核心因子是耕地面积占比,关键因子是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降雨量,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呈双因子和非线性增强的关系特征.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还应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力度,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三生空间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分异机制

    "三区三州"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发展模式研究

    戢晓峰李明骏陈方黄海琴...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科学评估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巩固拓展"三区三州"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中以怒江州为例,结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动力学(SD)进行交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状态模拟,利用涵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环境情况的乡村振兴指数分析自然增长、交通高速发展、环境友好以及协调发展四种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怒江州公路里程与居民交通消费水平每增加5.04%和2.9%,乡村振兴指数上升0.03个单位,经济指数上升0.027个单位,社会福利指数上升0.0656个单位,生态指数下降0.018个单位.2)交通高速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怒江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3)在所有发展模式中,协调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怒江州乡村振兴指数.

    交通—乡村振兴系统影响效应发展模式"三区三州"

    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与遗产廊道适宜性构建

    张子博曹如姬康峰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白铁路是太原地区服务于工业运输的重要铁路,其对地区工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借鉴遗产廊道理论,聚焦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资源,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以太白铁路沿线31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引入适宜性分析,依据太原市自然环境、交通条件、遗产特质、服务设施4方面的阻力值与权重值,模拟生成潜在廊道,并进一步探讨基于遗产廊道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发现:1)建设时间上,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集中建设于社会主义工业初创期(1950年-1963年),行业门类上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2)空间分布上,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具有聚集特征,主要聚集于杏花岭区西南部、万柏林区东北部、万柏林区西山地区;方向分布上,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格局,方向分布演变受各时期工业建设政策影响.3)遗产廊道构建适宜区呈"三核心一面域"的分布格局,"三核心"为杏花岭区西南核心区、万柏林区东北核心区及万柏林区西山核心区,"一面域"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区.基于此,提出确定适宜廊道宽度、形成特色保护集群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太白铁路工业遗产遗产廊道

    碳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分析——基于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证据

    祝福云师宇星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非期望SBL-ML模型低碳经济转型

    理性与道德双重驱动:游客碳补偿意愿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调查

    李倩娜姚娟熊长江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公众参与旅游碳补偿是实现旅游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文中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678份游客调查样本为例,从理性和道德两个视角构建基于扩展理性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游客旅游碳补偿支付意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理性驱动因素方面,游客旅游碳补偿态度、碳排放风险感知和碳补偿政策认知正向影响游客碳补偿意愿,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在道德驱动因素方面,游客的旅游碳排放后果意识会唤起环境责任意识,激发个体规范,进一步影响碳补偿支付意愿;社会规范在个体规范和碳补偿支付意愿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社会压力的形式修正游客环境道德标准从而提高碳补偿支付意愿.明晰游客碳补偿意愿影响机理可为旅游碳补偿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旅游碳补偿理性与道德碳中和影响机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城市更新+文旅"的城市孤岛空间多维拓扑结构与功能重塑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古村为例

    唐夕汐夏青田里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德勒兹褶子说、阿特金Q分析等理论动力源出发来分析城市孤岛与周边现代化城市排斥与包容的辩证关系,并构建了城市孤岛"C-B"空间4维拓扑结构集合.采用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数据获取方法,从历时性拓扑演化的过程中,提炼出黄埔古村"村港一体"的拓扑不变量;从共时性的角度聚焦第四次拓扑结构,探索出"城市更新+文旅"的空间功能重塑模式是黄埔古村为代表的城市孤岛有效实施新时代空间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之一.

    城市孤岛空间多维拓扑结构功能重塑城市更新文旅发展

    遗产表征视域下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建构与空间识别

    漆建武李巍张凯王录仓...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记忆反映了不同群体对特定空间场所的地方情感与文化依恋.以文化记忆、空间生产与场域为理论支撑,研究通过人地系统内物质与精神要素的互动构筑了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内涵解释的表征框架,建构了文化遗产与记忆的"共生"机制.基于此,以黄河流域167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内涵、文化属性及价值归属等的分析划分出黄河流域"8类记忆场所、2类记忆表征、6类记忆空间"的类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遗产为记忆主体的文化记忆空间识别序列.同时,结合文化记忆指数、场能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遗产表征下的黄河流域文化记忆水平及空间场能进行测度,进而从全域空间探索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化路径.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在时间演变中表现为突变式增减,精神信仰型与功能表征型文化记忆在历史过程中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史前记忆、宋元及明清时期成为时期内的记忆强点;从空间场能变化格局来看,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空间场能高低值差异明显,记忆高值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太原、大同、平遥、西安、蓝田、洛阳等城市;从空间结构来看,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表现为功能表征主导的强集聚、精神信仰与媒介叙事主导的一般集聚、社会感知主导的弱集聚.研究旨在以文化记忆为路径确定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方向,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综合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遗产保护文化记忆空间场能人地系统记忆场黄河流域

    面向资源转化的中国传统村落分类振兴研究——基于"人-业-位"要素视角

    芮旸罗飞王玲孙玮鸿...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一般村落,传统村落兼具社区、遗产和资源三重属性,资源属性的转化在其振兴中发挥着纽带作用.面向资源转化,选取42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开展传统村落分类振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资源转化的核心要素是人口、产业和区位,其中"人"是主体、"业"是基础、"位"是条件,三者缺一不可.2)传统村落按单要素的优劣性分为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产业一般村与示范村、区位不优村与优势村,按三要素的完备性分为4类8型.3)传统村落难以村村同等、同样、同步振兴,仅1.09%的村落三要素俱全,46.88%的村落三要素俱缺;只有约5%的村落有优势主导产业,近70%的村落人口空心化,超过2/3的村落缺乏区位优势.但有要素优势的村落分布更均衡,有利于形成以点带面的振兴格局.4)传统村落根据资源转化要素类型的不同,可相应采取转化示范、人口集聚、产业提升、区位改善、人口驱动、产业带动、区位拉动、资源保护等路径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并分4个梯队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分类资源转化乡村振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