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能源汽车推广降低了碳排放吗?——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

    赵小磊李雪梅赵庆先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实现交通部门"双碳"目标的关键部分,其脱碳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也可能提高电力消耗,将本地的碳排放通过电网"出口"至净输出电力的城市.鉴于此,文中基于2010-2020中国5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新能源汽车推广对碳排放影响.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推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不仅会降低本地的碳排放,而且降低了临近的城市的碳排放;新能源汽车推广通过替代效应、能源消耗效应和技术效应间接影响碳排放;在拥有更优化的能源结构、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与电力输入型的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脱碳效应更强.文中的结果不仅为实现交通部门脱碳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而且为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经验证据.

    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脱碳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双碳"视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碳减排驱动因素分析

    王超武丽敏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对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中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Tapio脱钩模型相结合,分析了2003-2021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密度、交通运输强度、能源强度、行业规模、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对脱钩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交通运输强度、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促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碳排放增长,交通运输碳密度、能源强度和行业规模抑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碳排放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效应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且其脱钩指数贡献值最大,是阻碍交通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而交通运输碳密度效应是抑制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促进交通碳排放脱钩做出了主要贡献.

    交通碳排放双碳LMDI分解Tapio脱钩模型丝绸之路经济带

    双碳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屈准杨肃昌肖建华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旨在探讨在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下,中国西北部地区集中式光伏能源建设目前现状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潜力.以中国西北部五省作为研究区,分析了现阶段该地区集中式光伏能源建设与分布情况.计算了西北部地区光伏发电潜力与环境效益.研究表明:西北五省因其区位和丰富的光能资源优势相较东南地区发展集中式光伏更为有利.其次,西北五省合计发电潜力为2.41 ×1014 KW·h,上网发电量1.85×1014KW ·h,首年潜在售电收入达5.05×1017元,环境效益合计3.07×1012元.总体来看,西北地区的大规模光伏建设对促进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乃至未来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充分利用闲置荒漠化土地资源并着重解决大规模集中光伏建设所涉及的储能技术与大规模电力输送等问题.

    光伏能源建设西北地区发电潜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识别

    钱昭英刘书杰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河流域84个地级行政区数据,通过三阶段SBM-DEA模型测度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利用QAP模型探究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且呈现出复杂的空间网络特征,但是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性有待加强.2)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较高,属于空间关联网络的"领头人"和"中间人".3)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净受益、双向溢出和经纪人4个板块,板块内部和板块间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传递特征.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农村居民收入、财政支持水平、农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空间邻接关系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差异化发展

    青海省生态友好等级区识别、时空演化与地理探测——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胡西武何福杰姚海艳张学妹...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青海省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内容.文中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重心迁移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青海省1990-2020年生态友好等级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省生产空间面积从1990年的8304.48km2上升至2020年的9528.19km2;生态空间面积总量相对稳定,保持在71万km2左右;生活空间面积增加迅速,至2020年增加到992.82km2.2)青海省生态友好状况不断向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2731上升至0.2903,各市州生态环境质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3)各等级区呈由东南向西北迁移趋势,到2020年生态友好高质量区、较高质量区面积分别为95152.38km2、133817.54km2,分别占比13.17%、18.53%.4)年均降水量是影响青海省生态友好等级区演化的核心因子,其次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距市县政府驻地距离,年均降水量与距市县政府驻地距离交互对生态友好等级区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强.

    "三生"空间生态友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化地理探测器中国式现代化

    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效果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周健杜红梅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推动养殖业碳减排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基于湖南省342份生猪养殖户调研数据,整合养殖户个体心理与外部情境两个方面的6个前因条件,结合必要条件检验与定性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探究了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高行为效果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1)单个因素不构成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高行为效果的必要条件,但责任意识对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内外部因素多重并发,形成养殖户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高行为效果的差异化组态路径,具体可分为社会规范下的个体机会驱动型、政府规制和责任约束下的市场激励和个体能力驱动型、社会规范和责任约束下的个体能力驱动型3种类型.

    粪污资源化利用行为效果组态路径必要条件检验定性比较分析

    四螺旋视角下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郑明贵顾东明王馨悦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四螺旋理论模型,采用NCA和fsQCA方法,基于组态视角探究多主体协同联动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并非由单一条件驱动,而是多条件协同联动的结果;高绿色发展水平的组态有2条,即产业合理化主导型和产学研联合驱动型,非高绿色发展水平的组态有4条,且与高绿色发展水平的组态具有非对称性特征;产业合理化在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环境规制和产业高级化并未产生良好效果.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可以为资源型城市推进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路径参考.

    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四螺旋理论NCAfsQCA

    明清时期晋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基因识别及谱系研究

    李浩石谦飞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需要从多角度认识其差异性与关联性.研究以明清时期晋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为例,通过提取影响村落空间形态形成与发展的基因,采取信息编码的方式归纳并构建谱系.结果显示:1)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的街巷与建筑密度面对地势呈现负相关性,而对于村落边界则呈现正相关性.2)布局特征与建筑特征基因对晋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起主导作用,同时影响着当地人文风貌的发展.3)基因识别与谱系构建可拓展对传统村落研究的方式与视角,发现当代在传统村落建设中的问题,为当地地域文化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更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因谱系传统村落晋北地区空间形态

    乌鲁木齐市主城区游憩与居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赵雪纯菊春燕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结合现场调研和POI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游憩与居住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多尺度下二者空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游憩与居住空间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相似性,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特征.2)游憩与居住空间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从集聚强度来看,依次为:居住空间、康体健身型、商业娱乐型、文化休闲型、绿地生态型.从集聚规模来看,依次为:康体健身型、文化休闲型、绿地生态型、商业娱乐型、居住空间.3)游憩空间的数量随着与居住空间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居住空间0-500m的半径范围内,游憩空间分布最为集中,便利协同程度最高.4)城市中心区域游憩与居住空间耦合情况较好,外围区域耦合情况较差.不同尺度下,二者空间的耦合情况有所差异.其中,街道尺度下,商业娱乐型游憩空间与居住空间存在极度耦合协调区域;格网尺度下,各类游憩空间与居住空间均存在极度耦合协调区域.

    POI数据游憩空间居住空间耦合协调关系

    面子意识对食物浪费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

    张伟华刘小祎李玉峰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研究不同面子意识对餐饮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析情境在上述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会型面子意识通过激发个体地位动机进而引发食物浪费行为,道德型面子意识通过增强责任感进而减少食物浪费行为.相比私密情境,公开情境下社会型面子意识激发了更强的地位动机,并由此引发更多浪费行为;相比私密情境,公开情境下道德型面子意识激发了更强的责任感.

    面子意识餐饮食物浪费情境责任感地位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