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刍议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救济属性及构造

    叶轶郑枫静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迥异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但司法实践中,存在对自然资源财产价值相对独立性的漠视,试图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现对自然资源财产性价值的救济,引致自然资源财产性价值与救济途径间的固有张力难以消弭.为提升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救济效果,宜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剥离,独立成一类新型诉讼,明确其私益救济的属性.文中尝试论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独立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遵循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的逻辑进路,初步探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之适格原告、救济范围及其与现有诉讼制度衔接等问题.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救济程序建构

    自然资源产权交叉制度下生态补偿问题探析——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216户居民的调研取证

    宋文飞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资源产权的交叉问题日渐凸显.虽然,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但关于自然资源交叉产权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法规规定,进而带来生态补偿制度的系列问题.文中分析了自然资源产权交叉问题的制度根源,认为中国大陆法系下自然资源产权的规制特点不可避免地带来"产权公共域"问题,且因资源不同用途的产权规制程度差异,产权的界定程度也不同.这是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产生错位、隐性"寻租"、资源价值扭曲等问题的产权制度原因.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216户居民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产权争议草地的生态补偿责任主体不明、生态补偿资金错位、补偿草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切合、隐性"寻租"、"混合"产权土地流转后生态保护责任主体不清晰等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以上问题会进一步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态保护积极性及对生态保护公平程度看法,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补偿纠纷.文中进而提出加强自然资源产权协同立法,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扶贫等其他用途要有法理依据,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以避免"切割"补偿带来的利益失衡问题,补充关于生态补偿中涉及土地流转的相应法规规定等政策建议.

    自然资源产权产权交叉生态补偿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法治化审视与物权式优化

    佟彤韩英夫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生态补奖是基于草原资源的生产保障与生态服务复合功能,针对因生态公共管制而承担禁牧、草畜平衡等保护义务的农牧户,由政府给予的政策性行政补贴.在行政权主导的实施路径下,补奖政策面临生态保护的权利机制阙如,一揽子目标杂糅折损生态优先的价值位序,集成式能动管理疏于聚焦财产权保障法治命题等问题.有必要引入产权方案下的物权调整模式,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权源—目的—手段"要素进行法治化规范调适,围绕适用对象、设立方式、权利主体、合同机制构建草原保护役权制度,促进公法上生态保护义务与私法上物权调整模式的有机结合.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调控法治化行政管制保护役权

    中国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民宿发展政策的多元行动逻辑

    王斯亮邱铜铜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乡村民宿被中央政府定位为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尽管行业发展呈明显的政府驱动特征,但地方政府在乡村民宿发展议题上的政策行动并非整齐划一,折射出其行动机理的复杂性.鉴于此,文中通过构建"供给—需求"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中国55个城市为研究样本,探究影响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民宿发展政策的条件组合路径,并根据组态分析结果概括其多元行动逻辑,主要体现为景观依赖型、产业带动型、压力响应—产业带动协同型、制度规范—产业带动协同型和综合驱动型五类.文中不仅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业态的行为选择贡献了分析框架,而且为分类完善关于乡村民宿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鲜明启示.

    乡村振兴乡村民宿行动逻辑地方政府定性比较分析

    农地市场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累积循环效应分析

    周佳宁曹铁毅邹伟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以农地市场化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农地市场化、劳动力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间的累积循环效应.研究发现:1)农地市场化水平每翻一番,劳动力流动数量和质量分别提高6.8%和8.3%;劳动力流动数量和质量每翻一番,城乡融合水平分别提升2.5%和2.8%.2)城乡融合水平每提升1%,农地市场化水平提升2.4%.3)农地市场化、劳动力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间存在"农地市场化→劳动力流动数量→城乡融合发展→农地市场化"和"农地市场化→劳动力流动质量→城乡融合发展→农地市场化"两条循环逻辑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通过夯实土地产权和治权建设,建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合机制,并通过土地、户籍、社保制度的联动机制改革,引导城乡劳动力有序双向流动,促推农地市场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良性循环互动.

    农地产权交易劳动力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累积循环效应

    预防性动机、相对贫困脆弱性与返贫阻断——来自93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证据

    史俊宏苏日古嘎赵立娟吴春娜...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内蒙古、甘肃、山西三省(自治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储蓄、体检、养老保险参与和医疗保险参与等四种预防性动机与家庭相对贫困脆弱性理论阐释,构建预防性动机抑制返贫的传导机制,运用Logit模型探究预防性动机的返贫阻断效应.研究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仍面临一定的返贫风险,建档立卡、家庭规模、家庭老龄化、家庭劳动力结构显著影响家庭返贫概率.2)预防性动机在规模性返贫方面起到抑制家庭返贫的功能,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储蓄、体检与养老保险参与覆盖率均较低.3)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转型脆弱性.在研究制定返贫监测与可持续生计能力培育方面,需要高度聚焦充当农户内在稳定器的预防性行为,同时辅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等扶持.

    预防性动机相对贫困脆弱性易地扶贫搬迁返贫阻断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市民化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省631户搬迁安置农户的调查

    冯应斌吴爽辜磊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贵州省631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搬迁农户的市民化特征,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了搬迁农户市民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市民化水平测度结果为0.5379,已达到"半市民化"状态;其中居住条件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市民化水平较高,但心理认同、经济生活和社会融入方面的市民化水平还较低.县城安置型和跨区县安置型的市民化水平测度结果分别为0.5636、0.5225,前者比后者的市民化进程稍快.从影响因素来看,取得城镇户口的意愿、安置方式、对安置房的满意程度、本地人提供帮助的意愿、家庭年总收入、当前就业行业和当前就业地点等因素对搬迁农户市民化水平有着显著影响.今后应从培育内生动力,发挥治理效能;拓宽增收渠道,促进持续发展;加快社会融入,提升心理认同等方面不断促进搬迁入口的市民化融入进程和区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镇化市民化水平测度影响因素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甘肃农户相对贫困多维测度研究

    王会侯庆丰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治理的工作重心.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了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A-F法对甘肃省陇南市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维测度结果来看,陇南市相对贫困农户与非相对贫困农户在各个资本维度被剥夺程度差距明显,其中金融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大,社会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小.2)从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来看,不同程度相对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存在明显差异.3)相对贫困的单维测度和多维测度均显示,相对贫困农户自然资本、金融资本被剥夺问题较为严重,其他维度资本被剥夺程度相对较轻.4)随着维度指标被剥夺水平临界值K的上升,陇南市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平均剥夺份额呈上升趋势.5)在不同K值下生计资本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自然资本(30.86%)>金融资本(27.42%)>人力资本(18.21%)>物质资本(14.81%)>社会资本(5.56%).陇南市政府未来可围绕相对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再造来完善贫困治理政策,同时应当防范精神贫困导致物质贫困的风险.

    可持续生计相对贫困多维测度A-F法

    济南市主城区空间形态对地表温度影响的交互关系及空间效应

    沈中健赵亚琛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济南市主城区的三维建筑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空间形态对地表温度影响的作用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地表温度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低值区多位于南、北边缘地带.2)局部区域地表温度同时受到该区域形态因子的交互作用及邻近区域空间形态的影响.绿地比例、水域比例、农田比例对地表温度呈负向影响,不透水面比例、建筑均匀指数普遍呈正向影响.局部地区至道路、工业区、蓝绿空间的距离对本地区地表温度的影响显著,而对邻近区域的影响较弱.3)各形态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在不同空间形态分区中存在空间分异.在空间开敞的建成区,地表温度易受周边道路、工业区、蓝绿空间及建筑格局的影响.在建筑密集区域,不透水面比例与建筑形态因子的交互作用较强,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负向作用凸显.在自然地表密集区域,绿地比例、水域比例、农田比例、至工业区距离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建议采取多维形态因子协同优化及空间联动的策略,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减缓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空间形态城市热岛地理探测器空间杜宾模型济南

    外卖食物浪费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外卖订购"实践逻辑视角

    宋亮刘聪温佳文王颢儒...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安徽省在校大学生1506份问卷,借鉴社会实践论的研究范式,从外卖订购主体基本倾向与平台-商家要素交互中分析外卖食物浪费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外卖订购主体基本倾向存在异质性,按食物浪费水平大小排序为追求美食的高频订购者、美食便利皆求的重度订购者、追求便利性的择机订购者、被动型的情境订购者.2)食物浪费形成机制主要源于订购主体与平台-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低配送量要求、套餐产品供给和食物口味契合度等方面的不协调.3)不同类型外卖订购主体的食物浪费形成机制既有同质性也有异质性.因此,减少外卖食物浪费需要关注重点浪费群体,构建外卖食物浪费的协同治理方案.

    外卖食物浪费形成机制外卖订购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