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汉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汉语研究
古汉语研究

蒋冀骋

季刊

1001-5442

0731-88872560

410081

湖南长沙师范大学

古汉语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语言文字学学术刊物。刊登有关古代汉语的学术研究文章,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古汉语研究教学人员、文史工作者、高校中文专业学生及古文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古文字研究方法的演进

    蒋冀骋常天宇
    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故古文字的考释方法应形音义三者兼顾.早期的文字研究,由于对汉字性质认识的偏差,从而将汉字的图画性推到极致,故考释古文字时多倚重以形考字,而不顾或少顾及音义,有看图识字之嫌.随着学术的进步,研究者开始加入义和音的因素,从而形成形义结合以考字,形音结合以考字,最后形成形音义结合以考字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宋人、清人和现代学者考释古文字方法的探讨,勾勒出古文字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以供古文字研究者借鉴.

    古文字金文考释方法

    北朝石刻残泐字考释例说

    董宪臣
    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石刻存在一定数量的残泐字,影响石刻文本的准确释录.对残泐字的考释,可以综合运用分析字形、审查语境、类比文例、明辨典章、博参拓本等方法来进行.文章择取30例北朝石刻材料所见残泐字试作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北朝石刻残泐字考释

    《说文段注》对汉字构形之"意"的阐释与发展

    冯胜利彭展赐
    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乾嘉迄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直被历代学者奉为训诂典范.音、形、义三者互求固为其要,而其历史贡献更巨者在于本义与引申义之发明(章太炎语).本文认为:在本义和引申义背后的段氏《说文》理论之"意义系统"中,更有"字意"与"字义"两个重要范畴之不同,至今学者尚未予以足够注意,更没有从理论上加以归纳和阐释,是为今天继绝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首先从段氏继承与发明许慎"字意"之基础上,阐释其"意"的概念及功能,揭示"字意"与"字义"之不同,然后在所建立的段氏"意""义"之别的理论基础上,讨论《段注》文字研究的当代文字学的意义与价值.

    构意字意字义词义字法以意解文

    从汉语方言看近代汉语"捞(着)"的语义演变

    王全华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近代汉语和汉语方言中"捞(着)"的功能结合起来考察.在描写汉语方言(费县方言)"捞(着)"的功能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和方言材料勾勒出"捞(着)"完整的语义演变过程:捞取义>得到义>能够义:得到义>人物方向>处置;人物方向>人物源点.这些演变过程也是很多语言(方言)反复出现的演变模式.

    近代汉语费县方言捞(着)语义演变

    从甲骨文看商代语言的语音特征

    叶玉英赵洋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甲骨文来看,商代语言的语音特征表现为以单音节为主,同时带有双音节、一个半音节.单音节包含单辅音、复辅音、复杂辅音三种类型.商代语言的音节中,前缀和后缀一般都有形态功能.甲骨文不同组类的形声字异体表明,商代可能存在地域方音.

    商代语言音节类型形态上古方音

    汉语上声调的起源及其演化

    宋兆祥王南冰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Pulleyblank、梅祖麟等学者认为中古上声调源于喉塞尾-?的失落,我们对汉藏、汉缅语同源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上声调是由原始浊塞辅音韵尾演变而来的结论.《诗经《押韵和谐声材料显示,西周汉语收非流音尾的阴声韵上声字有g尾(少数字有d尾),收流音尾和鼻音尾的上声字有复辅音尾ld、nd、ŋg和mb.早期浊塞尾在西汉之前的某个时期业已脱落,至少从西汉开始上声调作为一个独立的调类就已经产生了.浊塞尾g在脱落之前影响到了某些韵部元音的演化.

    上声调的起源浊塞尾同源词比较西周上声调及演化比较方法

    《说文解字》徐铉注音辨析

    刘宏平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汉字形、音、义及汉字字际关系的角度,借助相关历史音义资料,讨论了徐铉对"嵟""郖""(势)""桶""㡆""(槪)""謱"七字的注音问题.我们肯定徐铉注音的同时,也应注意它存在的不足.

    《说文解字》徐铉音注音辨析

    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

    陈鹏潘悟云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汉语史的研究不只是用雅言作材料,而且要用许多通假字的古代方言.因为用了古方言的通假材料,第一人称的上古汉语可以拟作*ŋGa,到周代变作*ŋa,在古代方言中有*Ga、*qha、ga、ka等音变.藏缅语第一人称与上古汉语有相同的音变链.上古汉语第一人称的强调式拟作*-al,谦称拟作*-la.

    上古汉语雅言古方言第一人称音变链强调式谦称

    Abstracts

    126-128页

    书刊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