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顾海良

月刊

1672-4038

xuebao@naea.edu.cn xuebao2011@163.com

010-69248888-3120/3122

102617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在全国教育管理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7年创办以来,本刊以"交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宗旨,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全国高级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芸萃知名学者和有关官员来院讲学的精彩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广泛交流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经验、新认识及有关社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力推介教育管理改革的成功范例:关注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难点,有计划地组织专题研究,引领教育管理研究的前行方向,使刊物成为了教育管理研究等领域学术争鸣的园地,教育政策宣传、解释、咨询的渠道,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话的平台,教育决策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构建双向互动关系的桥梁。全体编辑同仁正在为打造学术名刊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教育强国性质

    张应强
    3-6,12页

    以教育之强助国家之强

    马陆亭
    7-12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空间逻辑

    闫广芬任雪园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数字时代理解教育变革的重要维度.教育空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被赋予新的空间形态和功能,悄然改变着教育实践变革的形式和程度,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空间的形塑能够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基于空间理论审视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逻辑,应构建"空间机遇-空间诉求-目标对接"的分析框架,既要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空间机遇,以物质空间重塑提升教育实力,以精神空间重塑强化教育功能,以实践空间重塑重构教育生态;也要分析教育强国建设之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诉求,以物质空间资源整合助推教育自身之强,以精神空间价值引领助推教育服务之强,以实践空间制度创新助推教育认同之强;最终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空间路向,促进二者实现教育供给与需求层面的目标对接,以物质空间治理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基,以精神空间治理为教育强国建设储能,以实践空间治理为教育强国建设谋远.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建设空间机遇空间诉求空间治理

    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75年:演进、特征与前瞻

    农必全曲铁华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部强则中国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计划导向与平衡发展期、效率导向与差异发展期、公平导向与协调发展期、问题导向与内涵式发展期四个阶段.回顾历史,以因应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点的动力机制、由注重效率走向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由强制性变迁走向共同作用的变迁方式、由扶持援助走向激发活力的内容安排等构成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的内在特征.未来,应植根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与时俱进、因循均衡发展理念彰显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协调内外动因保障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连贯稳定、激发整体活力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政策的内容安排,以开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中西部地区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网络演进:从资源获取到功能实现的跃迁

    赵庆年孙宾
    37-4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1980-2024年607份高等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文件中的多个政策主体协同所形成的政策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重点研究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并进行可视化,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政策主体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政策网络现处于第二层次向第三层次转型时期,即从资源获取阶段逐步过渡到功能实现阶段;高等教育政策网络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结构呈现动态复杂变化特征;高等教育政策网络主体呈现"主副核心"共存,核心间构成紧密"铁三角"关系;教育部核心职能尚未完全发挥,相关产业部门参与度与协同作用有待加强.未来,在保持教育部作为"主核心"部门的引领地位的基调上,教育部可与相关产业部门建立定期对话机制,或鼓励教育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积极培育位于政策网络边缘的创新型机构或组织,构建"核心-边缘"的创新网络,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政策交流与合作,以此加快高等教育政策网络转型为功能实现层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政策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整体结构个体网络

    大学治理中高校校规与国家教育立法的冲突及其协调

    魏文松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依赖于作为"强制型规范"的国家教育立法提供外部保障,也需要作为"自治型规范"的高校校规形成内在支撑.在大学治理实践中,高校校规对法律保留原则的逾越、国家教育立法对学术自治空间的限缩,揭示的是二者之间在规范内容上的冲突.在规范适用中出现的价值判断分歧,体现的是二者之间在司法层面的冲突.校规制定与统一立法缺乏协调制度、国家公权力与大学自治权相互博弈、司法难以兼顾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是二者存在冲突的主要原因.在教育法典编纂背景下,现代大学治理需要妥善协调两种规范的"内外平衡"关系,其正当性既体现在"强制型规范"与"自治型规范"的可通约性,也取决于立法的"谦抑性"与校规的"有限性".在具体规则构设上,既需要建立高校校规与国家教育立法的沟通机制,也应当完善高校校规的制定程序和民主参与制度,同时还要推动司法程序性审查向正当性审查的发展.

    大学治理高校校规国家教育立法受教育权教育法典编纂

    中国教育学科地位的起伏变迁与提升展望

    刘海峰赵凯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几千年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的重要性历经起伏变迁.1901年开始实行科举新政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史无前例的高度.自清末出现教育学科以来,中国教育学科的地位同样历经升沉演变.相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而言,中国教育学科地位不高.从近五届高校人文社科奖获奖数、前两轮"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数来考察,近年来教育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提升.未来教育学科需要把握学科特性,努力"内修功力"与"外耕服务",使自身成为一门体系完善、研究深入、面向实践、贡献社会的学科,逐步提高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中国教育教育学学科地位起伏变迁提升展望

    面向国家认同的审美教育

    刘凤王澍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认同教育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体与国家关联,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激活、形象表征、动态实践属性,是治理审美乱象,培育国家认同的重要感性教育路径.我国审美教育在形塑国家认同中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古代以礼乐文化建立天下秩序;现代探索中国与世界美学文化结合以建立民族国家;当代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中国特色美育方案.立足新时代,审美教育要塑造国家记忆,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国家形象,推进国家认同的美育实践;凸显以美育人,培育自信自强的中国人,从而发挥美育在培育国家认同中的感性教育力量.

    国家认同审美教育审美经验中华文化

    美国国家教育战略的演进逻辑及中国应对——基于安全化理论分析视角

    邢瑞利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化理论由哥本哈根学派率先提出,其主要论点是安全属于一种社会主体间建构概念,安全问题的产生并非客观既定,任何问题经过特定的步骤都能被主观建构成安全问题.回顾二战结束以来的历史发现,美国国家教育战略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安全化逻辑,先后经历了将教育问题安全化、去安全化和再安全化等三个阶段的转变.美国国家教育战略的演进逻辑是由其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等外部条件、国内教育现状及社会舆论环境变化等内在条件,以及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曾中断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等综合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美国推动国家教育战略再安全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值得警惕,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既要对美国的错误做法进行坚决回击,也要尝试探索两国教育合作交流的新路径,统筹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进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以期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美国国家教育战略安全化中美教育合作交流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