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顾海良

月刊

1672-4038

xuebao@naea.edu.cn xuebao2011@163.com

010-69248888-3120/3122

102617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在全国教育管理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7年创办以来,本刊以"交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宗旨,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全国高级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芸萃知名学者和有关官员来院讲学的精彩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广泛交流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经验、新认识及有关社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力推介教育管理改革的成功范例:关注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难点,有计划地组织专题研究,引领教育管理研究的前行方向,使刊物成为了教育管理研究等领域学术争鸣的园地,教育政策宣传、解释、咨询的渠道,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话的平台,教育决策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构建双向互动关系的桥梁。全体编辑同仁正在为打造学术名刊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及其重大意义

    周洪宇余江涛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入分析大变革时代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办教育""培养人"两大主线思考解答"教育之问",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文化意义和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理论体系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高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贺祖斌林盟初
    14-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及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与新质生产力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资料是高校知识再生产的重要任务,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是高校组织科研的主要目标,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的新型生产关系是高校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向.高校支撑新质生产发展,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践行绿色教育等,进而有力地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高等学校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强化新质生产力建设持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建林
    22-26页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学生管理的理论审思及实践进路——基于五重螺旋模型视角

    张俊宗曹智勇
    27-3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教育转型升级已然成为世界议题.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数字技术在创造学生管理新模式、催生学生管理新流程、优化学生管理新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数字鸿沟、巨量信息涌入造成的信息过载、信息算法过滤引发的"信息茧房"等问题也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将数字技术发展潜能转换为学生管理的发展动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加强政策倾斜,弥合数字鸿沟;发挥高校教育创新作用,促进知识传播,孵化数字人才;发挥行企技术主导作用,强化行业监管,避免算法黑箱;发挥社会理念引导作用,突破传统惯性,责定社会契约;发挥数字生态聚合作用,坚守伦理底线,保障数字实践.

    数字技术学生管理五重螺旋模型

    中国大学基础学科建设的世界方位与行动方略——基于"国际学术权重"的分析视角

    解德渤关舒戈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学科对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自"双一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学基础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但与世界一流相比较,仍有待推进.以 2017-2023 年GRAS数据为基础,通过"国际学术权重"明确了基础学科发展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坐标.结果表明:世界大学基础学科形成了由五大方阵构成的总体格局,中国处于第二方阵.我国大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学术权重超过 25%,位于第一方阵;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数学的国际学术权重超过 10%,进入第二方阵;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处于第三方阵.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学基础学科的"木桶结构"不太均衡.组建基础学科发展"双循环"联盟、加快基础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内生动力,是我国大学基础学科建设的行动方略.

    基础学科学科建设世界方位行动方略国际学术权重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刘庆王宇樊陆欢
    44-5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均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满足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自 2010 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在评价体系、教育理念、企业参与意愿、工科教师能力、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的重庆大学、天津大学、XbotPark机器人基地等教育机构及新型创新组织也积极探索了新工科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提出三种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机制,并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新工科教育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卢慧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宝贵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之需,更是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深刻把握其理论、实践、历史、价值、发展、系统六大内在逻辑以贯穿课程始终;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工作的价值定位、目标任务、根本方向、道路选择、政治保证、精神面貌六大核心要义以丰富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战略、系统、历史、辩证、创新、全球六大科学思维以拓展教学视野.为此,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提升理论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导引,以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融入

    论空间与教育空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姜大源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学,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科学,一直关注并践行着实践论:不仅要观察,还要塑造.其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是一种跨界教育.这一跨界特征表现为不仅跨越了企业与学校的分隔、工作与学习的割裂,更是跨越了职业与教育这两大社会空间之间的沟壑,使得职业教育的运作在空间的横向发展方面呈现出共时性特点.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在正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后实施的教育活动,包括与工作相关或无关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或非机构的教育和培训,以及非全日制的、与职业相伴随的和职业后的教育和培训等,这就使得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运作是在伴随人一生的动态发展中进行的,因而在空间的纵向发展方面具有历时性特点.由此,职业教育空间以及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空间在遵循空间和教育空间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各自教育空间的运行规律.

    空间教育空间职业教育跨界继续教育动态

    非认知能力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就业结果影响更大吗?

    杨中超岳昌君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就业关系着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功能的实现.基于 2022 年度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非一代大学生相比,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毕业去向上更倾向于选择就业而非升学,但两个群体在起薪和工作满意度上的差异不显著;除了毕业去向,非认知能力也会影响初职起薪和工作满意度,但没有充足证据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从中获益更大;在对就业去向的影响中,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发挥着相互补充和替代作用,但是这种影响在两类群体之间具有一致性;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非认知能力显著低于非一代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同伴互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情感支持、学校归属感和更低的家庭成就内疚感可提高其非认知能力.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去向初职起薪工作满意度

    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45所高校8483名职前教师的调查

    郭绒朱旭东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是关涉职前教师全面发展、应对未来工作复杂挑战、维持职业幸福感以及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键能力,它对回应全球教师教育新重点、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政策要求至关重要.调查我国 45所高校的 8483 名职前教师发现:我国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总体水平中等偏上,但能力结构失衡、专业关系建设力较弱,尤其是他人意识较弱;群体差异明显,从教意愿低、性格内向、社会实践经历欠缺、家庭氛围冷淡、学前和小学教育专业、专业综合成绩低(班级后 20%)、教育实践天数短(30 天及以下)的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相对较低.从教意愿、性格倾向、家庭情感氛围、教育实践天数均正向影响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但前三者影响效应更大.为促进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建议健全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和制度标准、建设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育课程、为职前教师提供"情感-实践-专业"三重支持.

    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调查研究教师教育质量教师质量